2017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汇编(二)答案
十二、
1写中考失利后,“我”没有放弃,继续为梦想拼尽全力,终获成功的故事。
(或:写“我”在中考栽过跟头后,重拾信心,继续努力,最终赢得高考的故事。
)
2⑴“偷偷”是瞒着别人的意思。
用神态描写的方法刻画出“我”不能进入实验班的委屈和不甘,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实验班既渴望羡慕又害怕别人知道的复杂心理。
⑵“割开”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经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后,信心骤增的心理。
3.A. 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衬托出“我”中考失利后伤心、失落、沮丧的心境。
B. 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出“我”高考成功后喜悦、激动、兴奋的心情。
4. 不能。
因为这一情节运用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侧面衬托出“我”的勤奋刻苦。
如果删去,就不能突出“我”为梦想而拼尽全力的执着。
5. (2分)运气往往是为那些努力付出的人做准备的,越是努力,运气越好。
十三、
1气韵不凡,仪态万方;拒出演;光彩照人,令人倾倒;梅兰芳笔下的劲竹具有坚强的神韵;;梅兰芳面对日军毫不畏惧,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2.B
十四、
1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本句采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家乡的集市对人们的吸引力,表达了人们赶集时的喜悦之情.
3本段文字交代了作者小时候赶集沿途所见、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集市的概况,烘托了作者赶集的快乐心情,为下文写集市的热闹场面做铺垫
4慈爱
5是社会的进步.这是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使我们能够采取多种多样的过年方式,使我们能够享受丰富多彩的年味。
十五、
1.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点亮灯塔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
2.(1)写出了萨拉想要点亮灯塔又记起爸爸的叮嘱时,内心的焦急、犹豫和矛盾。
(2)写出了萨拉看见爸爸安全返回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3.①间接地写出了爸爸守护灯塔、指引渔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②点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③交代湖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
4.①萨拉的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人。
他每天准时点亮、守护灯塔,为渔船指引方向;他认真观察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遇险渔船。
②萨拉的爸爸是一个爱孩子、教导有方的人。
他让女儿每天指示自己准时点亮灯塔,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得知萨拉独自点亮灯塔整夜守护时,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成长。
5.①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②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③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
十六、
1.A:崇拜 B:吃惊
2.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老人脸上的一丝笑容比作点了一盏灯,生动形象写出了父亲见到儿子时内心的喜悦,表现出老人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的鼓励和希望。
(3分)
3示例:老师的话让我好纠结。
北方那所美院,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地方,现在放弃真不甘心。
可我26岁了,还在麻烦父母,真对不起他们。
唉,如何是好?(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4.从画中,“我”看到钟霄一直怀念我们一起学习、的日子,这让“我”感动;又想到钟霄为了承担家庭责任而放弃高考,“我”感到惋惜;画中体现出的钟霄不忘初心,用另一种方式执着着守护理想的精神,让“我”敬佩。
此刻真是百感交集,笑不出来了。
5.(1)“我”作为本文的叙事线索,,贯串全篇,使文章情节集中,脉络清晰。
(2)以“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读来亲切自然,真切生动。
(3)用“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衬托出钟霄内心的矛盾和伤感,以及他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
十七、1.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④“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事例的概括。
注意题干中的“从‘我’的角度概括”,同时,应仿照题目中已提供的样例。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表达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答题时,应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角度作答。
3.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和把握。
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而这些方法,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处境、性格、心理甚至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故事情节作铺垫,暗示人物命运等。
“提”“牵…‘踏…‘摸”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属于动作描写;“瘦弱的母亲”属于外貌描写;“用力地”“弓着腰”吃力地”属于神态描写。
4.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题干“联系全文”,该题的答案应从全文中寻找。
5.“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作答时,既要结合文中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要结合本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十八、
1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
2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
3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4.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十九、
1因为诗人说想看看蜜蜂,这让“妈妈”觉得很诡异,难以理解(或让“妈妈”产生了警惕、提防心理)。
(2分)“看蜜蜂”属于闲情逸致,与这里的贫困生活格格不入。
(1分)
2非常严谨(字斟句酌、谨慎、爱推敲);(1分)贫困;(1分)人生应该如何度过。
(1分)(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等意思对即可)3要点:①诗人因沉迷诗歌而一生穷困潦倒;(2分)②诗人和“我”是朋友,善良的他不希望“我”重蹈他的人生之路。
(2分)
4要点:①从诗人的角度,诗人孤独,渴望交流分享与情感慰藉;举例略。
(3分)②从“我”的角度,“我”是一个小孩,保有童真和诗性,能同情、理解诗人的遭遇与情感;能和诗人精神相通;举例略。
(3分)
二十、
1米勒斯用喜爱不同颜色的玻璃球为借口,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三个曾经受过米勒斯帮助的已长大成人的男孩,在米勒斯的葬礼上表达真诚的谢意.
2①看到米勒斯用善意的谎言来帮助穷苦人,心里感到高兴与自豪,对丈夫行为的肯定;②看到当看米勒斯暗中帮助的三个小男孩来参加葬礼,并珍藏着当年的红色玻璃球,明白他们懂得米勒斯先生的苦心,为丈夫的一片苦心被人理解,有了回报而无比的激动.
3语言描写,具体展示了米勒斯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表现出米勒斯先生的善良,对小男孩的热情与真诚.
4米勒斯先生用善意的谎言来暗中帮助穷困的孩子,他虽然在金钱上有损失,但他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助人还懂理维护别人自尊的行为,永远记在人们的心间,让人们无比的敬佩,所以说他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二十一、
1引起下文,用“盛大的花事”引出记忆中的油菜花;用花事之盛大,风景之绚丽衬托出油菜花在我记忆中的重要地位。
2种植广泛;颜色金黄;并非观赏性的花,有实用价值;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
3①将油菜花和那些需要精心栽培、呵护的花对比,表现了油菜花沾满生活的烟火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由日常生活写到生命传承,表现了油菜花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②综合运用对偶、拟人、顶针等修辞手法,(或使用“入”“站”“跪”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油菜花融为一体的情境,表达了我对油菜花无比的热爱之情。
4故乡盛产油菜花,油菜花承载着我对苏中水乡和童年的美好回忆;油菜花的特殊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二十二、
1“泠泠风雨声”出自清人陈邦彦《秾芳诗帖》题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瘦金体给人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以“泠泠风雨声”为题,富有诗意,别有韵味,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2线条薄利,笔锋锋利;纤细、青郁、劲挺、有力;不追求虚静,独树一帜;既入世更出世;有弹性,有韧性,有精神。
3文章语言古朴典雅,富有文化韵味;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特别是对偶句、排比句的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气势;使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文采斐然。
4瘦金体给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艺术素养;书法是高雅的艺术,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热爱书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