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儿舞蹈创作中的“真善美”摘要:少儿舞蹈是当代舞苑中的一朵鲜嫩的玫瑰, 真善美是其魂, 也是其永恒主题和最高境界。
少儿舞蹈的内容、语汇、构思如何创新、民族风格、主题思想如何体现, 都要围绕着这一点去思考。
少儿舞蹈不仅应有纯真的童趣, 同时要将民族的审美观和现代少年儿童的审美观融在一起,创作出既有民族风格而又有时代特点的少儿舞蹈。
关键词:少儿舞蹈;创作;童真;童趣;真善美;正文:舞蹈在少年儿童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模仿性以及好玩儿、好活动等特性, 往往体现在他们的娱乐活动包括舞蹈活动之中。
如何为儿童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是我们少儿舞蹈工作者长期共同关心的问题。
众所周知, 在舞蹈创作中, 既吃力又不易讨好的就是编创少儿舞蹈, 而创作少儿舞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不是几位同行、几篇文章就能说清楚、道明白的。
本文仅就少儿舞蹈编创中有关真善美及其相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一、少儿舞蹈创作的特征及动作的创作来源少儿舞蹈是儿童人体动作的艺术。
在创编动作时,需要开阔视野,尽可能多地寻觅动作的来源,掌握多种风格,多种色调,多种情致的动作元素,以达到丰富少儿舞蹈语言,发展少儿舞蹈事业的目的。
少儿舞蹈的动作来源,可在以下几方面做文章:(一)、少儿生活自然形态的归纳与升华。
孩子们各种游乐活动的自然形态,是少儿舞蹈动作的主要渠道与基础原型。
当我们身历孩子之中时,孩子那千姿百态、嬉笑跳闹的景象,几乎就是一座不受时空制约的活动舞台。
他们游乐到哪里,舞台就移位到哪里,随时都在上演自行编创的最纯真的少儿舞蹈。
少儿舞蹈编导者不仅可以从这座舞台中提取某些动作形态,而且可以加以创新变形,这便是少儿舞蹈创作最为珍贵的动作来源。
(二)、少儿情感撞击的外在演变。
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外向型表露方式,形成了孩子喜怒哀乐的情感特征。
对此,少儿舞蹈编导者应敏锐地发现,使之演化成为一种舞蹈现象。
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情感撞击所触发的火花,由片断式演化为组合性的舞段,从而形象地刻画孩子单纯可爱的心理活动。
(三)、借鉴传统舞蹈文化和民间舞蹈语系。
中国是一个舞蹈大国,各地区的地方剧种、优秀的传统戏曲,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舞蹈文化。
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又都有各种绚丽多姿的舞蹈语系,它们形成了中华民族舞蹈艺术深厚的根基。
中国舞蹈历史之久远,幅员之广博,风格之多样,都堪称为“世界之最”。
少儿舞蹈在如此丰厚资源的哺育下,可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四)、少儿舞蹈自身的互补、分切与演化。
尽管少儿舞蹈艺术发展不算久远,但它的发展速度无疑是惊人的,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常常使成人舞蹈稍逊一筹。
尤其是属于孩提“专利”的作品,稚拙而乖巧,真挚而活泼,特别是模仿类动作,如飞翔、跳跃、游动等,形象逼真,妙趣横生。
对此,除了在创作实践中融合、互补之外,还应当通过解剖、分切,使之演化为新的动作形态,成为新作品特有的舞蹈用语。
(五)、博采成人舞蹈中的精良。
少儿舞蹈可以大胆地向成人舞蹈索取某些所需。
目前的问题不在于能不能索取,而在于如何索取。
艺术创作的基本准则之一是禁忌“搬”,注重“化”。
在少儿舞蹈领域,更应杜绝将“整装”的成人舞蹈让孩子来跳,否则无益于少儿舞蹈健康发展。
选录成人舞蹈中的动作或片断时,一要择其精良,二要分解溶化,前提是应适宜于孩子的情趣。
这样,既可使少儿舞蹈语言增添新意,又可消除少儿舞蹈成人化的印迹。
(六)、创造新的少儿舞蹈动作。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普及,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时刻都在迫使少儿舞蹈攀向新的高度。
这就要求我们的创作观念要与时代同步。
只有把自己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用心去挖掘,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少儿舞蹈动作。
少儿舞蹈的动作源流还有其它的渠道,例如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杂技等。
无论来自哪种渠道,都不能是动作的简单堆积与罗列。
在创作过程中,少儿舞蹈作品的动作难易、姿态、组合等在属性上都应具有语言的、意蕴的、情感的性质。
这样,才能通过新选取和创作的动作,将作品顺其自然地推向高品味位置,带动少儿舞蹈走向成功之路。
舞蹈教育可以锻炼和培养幼少儿的集体意识, 不仅增强他们的社会模仿能力, 也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的能力。
舞蹈表演还可以培养少儿的艺术美感, 不仅增强个人欣货能力, 也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由于儿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与成年人不同, 因而儿童舞蹈的编排在构思和方法上与成人舞蹈有着很大的区别。
下面就对在幼少儿舞蹈编排中获得的一些感受谈谈粗浅的认识。
儿童舞蹈创作首先要注意主题健康, 同时作品必须具有儿童特征。
所以在儿童舞蹈的创作中, 我首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儿童的心理思维特点;选择能够反映儿童心理特征的题材。
儿童心理思维的特点是形象、具体。
儿童求知欲强, 情趣多变, 为他们创作舞蹈必须在选材上注意主题鲜明, 浅显易懂, 新颖别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想像力。
如淮南市青少年宫演出的少儿舞蹈《我和小乌拉勾勾》, 该舞蹈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 表现的只是一群可爱的小乌和少先队员在一起交朋友的故事. ,在动作设计上并没有象成人舞蹈那样用大量复杂的舞蹈语汇。
舞蹈通过形象的“小乌飞翔”、“小乌喂食”和儿童熟悉的“拉勾勾”等舞蹈动作, 简明地体现了儿歌“双手拉住小鸟的手, 我和小乌拉勾勾。
一百年, 不许变, 永远和小乌是朋友”的环保主题内容。
儿童演过节目懂得了乌类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的生活空间里不能没有飞翔的小乌, 应该爱护和保护鸟类, 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使孩子们在美的艺术欣赏中接受勤劳、友爱的教育, 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
第二、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 舞蹈语汇要来源于儿童生活。
儿童的生理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
他们的生活动作棱角突出, 喜欢手舞足蹈。
同时, 受身体比例的影响,动作短促节奏快。
儿童的爱好也不同于成人, 他们更热衷于对小动物的模仿, 喜欢蹦跳、滚翻,对于这些动作他们感觉亲切, 容易接受和理解。
如省委机关幼儿园表演的幼儿舞蹈《喜庆》, 这是个幼儿情绪舞蹈, 没有情节、故事, 完全靠小朋友们不停的舞动, 借助手中翻飞的扇子和鼓槌, 表现出孩子们那股充沛的劲儿, 那种激昂向上的情绪, 把一群健康活泼的小娃娃的精神气质充分的表现出来。
为了使动作短促灵活, 舞蹈对孩子们生活中常出现的“摇头”、“摆胯”、“顶头对峙”等简单动作加以提炼、夸张, 准确地表现出了孩子们的喜庆情绪, 使观看的孩子也深受感染, 感到兴奋。
所以, 在创作儿童舞蹈时要熟悉儿童生活, 动作设计要适度夸张和美化, 做到既有动态性、直观性, 又有表情性和审美性。
第三、舞蹈表演要强调儿童化。
儿童的表演必须符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
儿童表情丰富多采, 喜欢夸张。
高兴起来哈哈大笑, 生气起来立刻就哭。
他们常常借助面部表情来代替语言的表达, 而这种表达是没有心灵伪装的、真实的。
因此在儿童舞蹈的表演中, 儿童表情的特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
如有的儿童舞蹈, 在表演小蜜蜂吸蜜时故意夸张要求演员把嘴巴鼓得高高的, 这种表情既体现了吸蜜的真实感, 又突出了儿童的稚气。
如儿童在看眼前盛开的鲜花时, 故意让演员不住的眨动着眼睛, 这种动态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理和天真可爱的性格。
只有将这些具有儿童特点的表情变化运用在演出中,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四、避免儿童舞蹈的成人化。
在生活中活泼多动, 在歌唱中喜欢舞蹈是儿童的性格特征, 也是儿童的心理特点。
那么, 要创作出好的儿童舞蹈, 就必须注意在创作时要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事物, 用童心去感受世界。
用适合他们口味的东西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为儿童创作的舞蹈作品必须努力避免成人化。
成人因生活经验的积累, 很容易将事物理念化, 高度概括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这样就会使儿童舞蹈成人化, 编导不知不觉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强加给少年儿童, 结果少儿演员成了“小孩身子成人脸面”,演儿童戏, 说成人话, 失去了儿童所具有的纯真稚气, 儿童看了不知像谁, 从而失去了儿童节目对孩子们的真正意义。
总之, 少儿生活是少儿舞蹈创作的源泉, 只有把握和掌握儿童的心理思维特点和生理特点, 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和当代儿童精神面貌的舞蹈, 使儿童在参加舞蹈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愉悦和精神熏陶。
二、从舞蹈作品中体现少儿舞蹈创作的真善美下雨了,孩子们是不会绕过水洼的,天真烂漫如痴如醉的戏水踩水,被曹老师搬上舞台,成了少儿舞蹈的精品之《biajibia》。
飘雪了,曹老师捕捉到儿童别于成人的“滑”的动机、“滑”的欢乐,并把这个“滑”的动作以童趣的舞蹈语汇贯穿始终,强化了韵律美和节奏美,又为我们奉献出《下雪了,真滑》这一佳作。
曹老师发现并思考着人们司空见惯的孩子身上的大书包,曹老师蹲在墙角细细地观察蚂蚁的动态、习性,搜集了大量关于蚂蚁的故事,从中联想到了她心目中可爱的孩子们,她的获奖作品一“大”一“小”《大书包》和《快乐的小蚂蚁》,形似更神似,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创作的灵感来自整天泡在一起的幼儿园和孩子们,来自他们浩如烟海的鲜活的生活瞬间,她发现了,领悟了,抓住了“童真童趣”这个“点”并将这闪光的细节引申了,放大了,成为感动孩子并触动大人心灵的少儿舞蹈力作,被誉之为“小作品大文章”。
从自己小孙子学走路摔跤激发灵感,二年时间精雕细刻打磨出的少儿舞蹈《宝宝会走了》,让天下父母看到自己孩子蹒跚学步的影子,想到人类童年远古的摇篮和面对挫折跌倒爬起的不屈精神。
更可贵的是,曹尔瑞老师在创作中不仅艺术视野开阔,注重儿童特点和时尚元素,而且自觉汲取中原文化丰厚营养,深深植根于黄河古都这片肥壤沃土之中。
比如,她的把广场舞变成少儿舞蹈表演的《鼓恋》及《妞妞唢呐娃的鼓》,开封盘鼓所盛载那的种中原大地生生不息的生命迸发力,由娃娃们演绎却别有另一番魅力韵味;她的被称为立体年画的少儿舞蹈《说门神》,取自戏剧传说的《刘海戏金蟾》,还有少儿舞蹈《我可喜欢你》中一个河南味十足的“可”字,反复中带着极强的节奏韵律;在舞蹈《宝宝会走了》中,宝宝们鲜艳喜庆的虎头帽、板凳裤和虎头鞋,一下子就抓住了评委和观众的眼球。
在开封,说起曹尔瑞,很多人都不陌生。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她编排的许多舞蹈,如《宝宝会走了》、《小猪》等都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我可喜欢你》更是在重新排练后登上了央视2010年春晚的舞台。
中原文化不但从语言、音乐、表演形式诸多方面使这朵黄河奇葩愈加丰美,具有其他地域不可替代的独创性、新颖性,而且提升了少儿舞蹈的品味和内涵,因为,文化是根是魂!作为一名专业的少儿舞蹈教育者,曹尔瑞一直觉得,舞蹈不一定是孩子的未来,但一定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儿童是挺难侍候的, 他们太天真、太单纯,他们只喜欢打比方, 不喜欢就事论事。
他们的眼睛老是盯住有趣的东西, 忽略掉没有色彩的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