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2008年5月中州学刊May,2008第3期(总第165期)Academ 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3【文艺研究】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刘华龙(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社科部,天津300384)摘 要: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也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结着的无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学积淀。

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及特定的社会风貌,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观念与哲学思维。

审美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改变也会使建筑理念及建筑风格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国传统民居所表现出的生态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

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必须将哲学思想及其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在顺应自然调试自我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关键词:建筑;哲学意象;美学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230—03 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也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也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结着的无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学积淀。

从建筑的角度,我们不妨这样推理:建筑显现的是文化,建筑中的文化又必然会具象出时代的美学,而美学的机制是哲学。

哲学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深层次理性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以演进,同时也影响着实践的发展。

这种影响渗透在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建筑当然也不能例外。

一、从建筑风格看建筑与哲学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这一结论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如果我们从历时性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所谓希腊建筑、罗马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建筑、巴洛克建筑及现当代建筑等,显然已把人类的发展史十分物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当然,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化和概念化的东西,最主要的应是特定的建筑风格,也可以说我们是从建筑的风格美中把握了历史。

这正如黑格尔所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众所周知,当建筑被加进美学及其审美元素时,就已具有了社会意识形式的色彩,谈到社会意识,当然也就来源于社会的物质存在,而社会物质存在在建筑中的外化就是其特定的风格,风格所包含着的无疑是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当然,文化及其美学意义和哲学的机制也就蕴涵其中了。

所以,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也就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建筑风格。

即使是从共时性的角度去看,建筑及其风格仍然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与特定的社会状况的密不可分。

处于同时期的建筑尽管有着共同的特征,但仍存在着差异,譬如,虽然同处于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各国的建筑却各具特色。

这充分说明某种建筑风格或风格建筑的出现与形成,绝非是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作为石结构的西方古典建筑,其无与伦比的精雕细刻和富丽堂皇,令今人惊叹。

我们一方面赞美其风格,一方面又想象着当时社会的财富拥有量和营造技术及审美能力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理性思考,就不难发现,这样的建筑所耗的人财物是难以想象的。

虽然当时重视物质存在的前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但却很少能在建筑中得到反映,致使建筑的平民需求意义不被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由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而衍生出的奴隶制或封建制的低级社会状态。

所以这样的建筑不可能广为实施,而仅限于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教堂、宫殿或作为仅供极少数上层人物居住的府邸。

这种状态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由于生产力伴随工业革命的收稿日期:2007—09—18作者简介:刘华龙,男,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032空前发展,致使社会财富水平和科技水平完全有能力建造出比古代更加富丽堂皇的建筑。

但社会进步了,民主思想发展了,工人阶级觉醒了,所以社会财富已不可能如奴隶制社会及封建制社会那样任由极少数人支配,尽管仍存在着悬殊的贫富差距。

也可以说,这时期的建筑已相对更多地关注到了平民阶层的基本居住需求,其实这也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对建筑居住功能问题的关注和要求。

当时的建筑开始注重居住功能,也即讲究建筑的实效性及建筑方法的经济性,从而比较有效地满足了大多数人的住房需求,虽然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有限的,但与以往相比,建筑中的居住平民化倾向确实扩大了许多。

进入20世纪后,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使得战后面临复苏状态的社会经济不得不接受当时带有“权宜之计”色彩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也即实用与节省,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额的剩余资本为建筑的标新立异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一些新崛起的垄断财团也乐于将大量资金倾注于建筑行业。

也许,从主观上看这仅仅是价值上的趋利使然,但在客观上却成就了现代建筑理念的确立,从而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建筑风格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追求和功能要求,由此也就导致了西方社会审美观念的嬗变。

众所周知,美学是从属于哲学的,人们常把美学看成艺术的哲学,这也就意味着美学及其审美观念的变化,在根本上是哲学思维的变化。

如果说伴随大工业而产生的物质消费型的建筑及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技术美学”之上的话,那么从哲学思想上看,便带有极强的理性主义色彩;而强调信息消费型的当代西方建筑及其所表现出的美学思想则带有明显的反理性色彩。

必须指出,新世纪的哲学思想由理性向非理性的转变,不仅与20世纪上半叶极其动荡的社会生活状态密不可分,同时也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在“二战”后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工艺手段发生质变,促使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悄悄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在传统哲学和传统自然科学的氛围内,哲学家致力于寻求存在的绝对基础和真理的绝对标准,科学家则致力于发现自然的绝对规律和定式,这种“绝对性”在黑格尔哲学和牛顿力学中达到极致。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绝对主义的哲学体系和科学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海森伯的测不准关系以及普利高津的结构耗散理论等,揭示出了外部客观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应该说,这些理论所蕴涵的哲学思辨也令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被确定为绝对真理的那些经典理论和观念是否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所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使一贯追求精确的西方传统美学受到强大的冲击,人们认识到偶然、无序、冲突、模糊性和随机性不仅具有科学价值,同样也具有美学价值,当然这也必然会引发针对建筑哲学意义及审美观念的嬗变。

由此,笔者不得不这样认为,哲学思想的改变也使得建筑理念及建筑风格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二、从中国传统民居看建筑与哲学在林林总总的建筑风格体系中,中国的传统民居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精巧玲珑、艺匠外露、内外混成、山水花草无一不给人以视觉上的平和感。

如果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民居所表现出的生态观念是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认识,而对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范畴。

这里的天,是指无所不包的自然,是客体;人,是指与天地共存的人,是主体。

主体融入客体,达到天人混成,就是“天人合一”。

老子就曾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其意就是讲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另外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范畴———“气”,气被认为是万物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所谓天人合一、天人交感,甚至天地间万事万物的阴阳生成、五行同构均是气的作用。

这种哲学思想当然也渗透到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中。

无论是营造宫殿还是修建房屋,首先须对自然、建筑、人生这三者的合一性和交感性加以深思熟虑,并以自然为中心;否则的话,就将破坏人生之气与自然之气的和谐,从而便会出现不良的命运效果。

于是,中国的风水理论应运而生,而其精神内核就是“气”。

气“其细无内,其外无大”(《管子・心术》),“气,乘风所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故谓之风水”(《藏经》)。

也就是说,风水是以气为主的。

这种传统的风水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的生态精神。

这种生态精神并不仅仅表现在建筑选址上,同时也尽显在建筑的总体布局、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的陈设点缀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等方面。

中国传统民居在选址上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

很显然,这样的原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其效果不言自明。

当然,所谓负阴抱阳,有山有水,完全可以通过建筑的布局,即通过层数、层高、地坪的前低后高及左右翼呈环抱形来体现。

这不仅是指大的宫殿,即使是小小的院落仍能负阴抱阳。

院为阴、屋为阳,由此也就暗合了阳实阴虚的传统文化观念,当然从中也就凸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

另外,中国传统民居在室外环境的设计中也体现出了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之生态精神,如将内院看做是人与自然协同共生、融通相处的最佳场所,于是,大户人家叠石理水、植树种花、曲径通幽;即使是小户人家也要圈地为落、种花养草、架满苍藤,以此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汇。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民居还在室内运用各种盆栽、瓶插、山石等点缀,将自然景色巧妙地加以人工修饰,并将之提升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个重要风格内容,从而也就更加说132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明了中国传统民居中小中见大、假中窥真、近中透远的风格意境。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民居往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真切地显示出了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从中所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尊重。

如西北高原的民居依山而立、错落有致;中原平地的民居窄巷夹天、庭院深深;江南水乡的民居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或厚重,或深沉,或秀丽,使人从中直接感受到洒脱的生活气息、动人的乡土风韵和亲切的空间尺度。

三、从中国城市建设的现状看建筑与哲学由于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自然与社会的连锁反应,致使哲学不得不深刻地反思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意义,于是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范畴,旨在提醒和引导人们在当代必须关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及长远性。

这种思想在建筑领域的拓展,就是要求当代规划师和建筑师在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功效、审美与自然生态要素的组合,也即可持续性及长远性,并将其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其实,古代的城市建设对于自然环境的可利用性及条件制约性的理解比今人更为敏锐,因为人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或者说自然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直至今天,虽然自然科学和营造技术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但在城市建设中,自然生态要素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比如气候要素,是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布局乃至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著名建筑学家欧金斯就认为,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气候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参数,气候越特殊就越需要用规划来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