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美学论文

建筑美学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当代建筑的形式美与表现形态
摘要: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

本文浅观建筑师二十世纪以来对建筑形式美的各种思考与探索,展现当今多元化时期建筑的形式美。

引发人们对建筑形式美以及其表现形态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建筑形式多元化发展历程结构材料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建筑美学又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由建筑物、建筑群和城市空问构成的形体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体验到有关美扩信息。

当代建筑界巳经普追认为,美的创作应是建筑师的最高职责,从历时性角度上看,决定一座建筑物,一组建筑群,乃至一座城市重大价值的墓本上是美学标准。

1.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5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建筑设计以当时被称作“民族形式”的创作方式为主导是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主张将宫殿、庙宇有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如北京友谊宾馆、重庆人民大会党、长春“地质宫”、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等,都有一个琉璃瓦大屋顶。

其思想基础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用。

但这种创作企图将曾适用于木结构和手工业方式建造的传统样式加入功能、构料、结构、施工方法及人们的审美情趣都与之大不相同新建筑上面,除了某种特殊情况,肯定不能成为方向。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由于“民族形式”建筑的昂贵,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并加以纠正。

但这种纠正多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缺乏理论深度,一时间,似乎节约成了一切,放弃了对建筑的艺术和文化品格的追求,许多作品比较平庸。

只是因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在一些特殊建筑上也出现过一段对建筑艺术价值的肯定,如北京国庆十大工程中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多是在建筑上集中置放一个或数个缩小了的宫殿式屋顶,或者采用平顶。

发展至文革期间,在“突出政治”的气氛下,建筑被十分不恰当地要求体现某种被歪曲了的“政治”观念,在各地兴建的“万岁沦”、城市中心广场或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中,就出现了可以称之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或抽象象征主义,以及无原则模仿北京十大建筑的“创作方法”。

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建筑艺术创作开始步上了一条健康道路,可称之为多元建筑论时期。

人们在认识到建筑的多元性的前提下,坚持创造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

2.中国现代建筑的形式美
建筑的形式的创新是建筑的艺术范畴中最突出的方面。

建筑形式的感知是一个二次解读的过程,每个设计师都不可能完全无视受众,要让受众理解和接受建筑形式有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建筑形式需要符合形式美法则。

2.1建筑形式的不定与张力
物质现实与精神效果脱节所引起的矛盾是绘画艺术的源泉,建筑即是形式也是实体、即是抽象也是具体,其中产生的不定性正是建筑的生命力所在。

如现在争议颇多的CCTV总部,解构主义手法的颠覆传统的奇怪造型极具视觉冲击力。

这是建筑的抽象与具象、虚与实所表现出来的不定性增加了建筑的趣味性和设计味。

CCTV总部形体富力度感的倾斜的轮廓极其抓人眼球,这种形态内在力的运动表现出不均衡的视觉经验,使得内在运动变化规律更为强烈。

CCTV总部的“力象”是紧张和不稳定的,任何有冲突、有戏剧性的场景都会让人为之一震,从而形成了建筑形式的感召力和雕塑感。

其次不稳定也体现出建筑形式的独特性和趣味性,这是建筑能够受人关注、被人玩味的主要品质之一。

2.2秩序与传统
路易斯.康说“秩序并不意味着有条不紊”,反常和不定在建筑上是行之有效的。

破除法则和打破常规都能产生新的意义,法则是不能被轻视的,传统又是不能被抛弃的,如何把其中的度掌握得恰到好处就是创作出好作品的要素之一。

解构主义对于建筑设计的革命给这一法则的应用带来了契机,激进和颠覆传统的解构主义走到后期表现得相对地温和相对地平易近人,因为建筑的根本不在于“解构”而是在于“结构”。


斜的天花和墙壁可以被接受,但是如果再把地面变形,那不就成了“天外来客”?任何高技术的表现手段最终都会归位于传统和人性化,“怪诞”又不遵循秩序的建筑形式也许是某个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反映,但终究成不了建筑形式发展的大气候。

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一般来说设计就是解决对比、协调的关系,虽然艺术审美中没有一定的法则,但是建筑设计中协调的地位要高于对比。

建筑设计是社会行为,直接影响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深层面,同时对后世的影响是每个现代人无法估量的,社会行为就要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而不能与大环境格格不入。

赖特说:“好的建筑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

建筑形式需要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要能刺激人的视觉、嗅觉、听觉和味觉等,而不是孤立甚至是傲慢的。

国家大剧院就是一个反面教材,以无礼、高傲的姿态无视周边环境的历史内蕴和环境美学。

3.当代建筑的表现形态
3.1建筑表皮
从某点上说,现代建筑大多是由多个功能各异的部分相互组合在一起的综合体。

这些组合体因受到城市机理、内部功能和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而不得不简化体量。

因此,四方盒式的建筑应运而生,最大程度地适应了这些要求。

但越来越多的“四方盒”使得人们难以再从外表上判断一幢建筑的个性。

这种“简化”的趋向甚至也影响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使得公共与私密的空间区别变得模糊。

另外,建筑师开始厌烦了那种一味的复古建筑,积极地从事形式的探索。

种种的原因使得人们不得又从形式入手来改变原有的形式和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建筑师们更强调立面的独立个性了。

在R·库哈斯的作品中人们能看到,立面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力,完全独立于立面并能明显地标志出建筑物的类型及个性,真的有如生物的“体肤”,体肤的内部则包含着“器官”,即多个功能及形态各异的公共活动空间。

这类表皮多数是透明、膜状的玻璃幕,内部空间及人的活动均清晰可见,使得表皮同时也成为了内外空间的无形交界面,其通透性有利于内外的交融。

与之相反,另一种非透明的玻璃幕,既无法由外看透内部,也无法象镜子般地映射事物,成为了一个同时吸收内外环境的界面。

3.1建筑结构之美
结构美所表现的一种是理性和逻辑性,而另一种则是杂技式的力量。

壳体、悬索、吊挂、框架、网架和悬挑结构之所以觉得美,主要就是它们的轻薄、细巧,完全克服了重力。

这是现代科学、现代技术的形象显现。

现代化的建筑美离不开这些形象特征。

在古代,建筑的功能,美与结构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

以中国的古典建筑为例,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额枋、雀替等,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古典建筑的结构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结构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如框架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等。

建筑的结构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完全统一时,建筑结构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例如,著名的罗马小体育宫,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建筑结构,并且有意识地将结构的某些部分,如在周围的一圈丫形支架完全暴露在外,混凝土表面也不加装饰,这些支架好似许多体育健儿伸展着粗实的手臂承托着体育宫的大圆顶,表现出体育所特有的技巧和力量。

正是这种结构的美,使这一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3建筑材料之美
在如今的高科技时代,建筑与结构的结合更多表现为新材料的应用。

以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为例子: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采用了大量的最新材料,如高强度锰钢、硬质铝合金、硅酮化学制品、轻质混凝土构件、中空夹层钢化玻璃等来建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工厂化制造并快速灵活按装的建筑。

其中被称为第三代幕墙的软拉索点驳接玻璃幕墙是其最突出的构造手段和表现形式之一。

玻璃幕墙是与玻璃工业的发展(隔热、反射性能的提高)、化学工业的发展(密封胶与垫衬技术的改进)、现代空调技术的发展(外围壁薄但能保证冬暖夏凉)和机械化施工技术的发展(超大超高型吊装机具的应用等)分不开的。

由于它和那么多现代工业息息相关,因此,它的应用于建筑自然使人联想到这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反映。

点驳接玻璃幕墙是指玻璃幕墙的每一个分格用钢爪以点连接形式将幕墙各种荷载和作用传到中间结构,再由中间结构传到主体结构,因此玻璃表面没有任何金属框架,产生广阔的视野。

随着玻璃物理性能的提高、产品的增多
以及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建筑可以更多的利用玻璃透明的特性,追求建筑物内外空间的流通和融合,使建筑尽可能的轻巧和透明,使人们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看到支撑玻璃的整个结构体系,建设别具一格和充满想象力的建筑。

[1] 刘力.建筑审美的五大趋势.建造师.2006年第10期.
[2] 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主旨报告.建筑学报.1999年第8期. 。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英】罗杰斯•斯克鲁顿,刘先觉译.建筑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萧默.萧默建筑艺术论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