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水洞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由水洞、温泉寺、汤沟、关门山、铁刹、庙后山6个就景区组成,沿太子河呈带状分布,总面积42.2平方公里。
在本溪市东北35公里处。
大厅正面有1000多平方米的水面,有码头可同时停泊游船40艘,泛舟则可畅游水洞,欣赏水洞之大、水洞之长、水之深、飞瀑之美,然后,你不得不惊叹:“钟乳奇峰景万千,轻舟碧水诗画间,钟秀只应仙界有,人间独此一洞天”。
目录基本概况 (2)地理位置 (3)历史文化 (4)本溪溯源风俗人情建筑特色景观介绍传奇典故基本概况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本溪溯源风俗人情建筑特色景观介绍基本概况本溪水洞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市东35公里的太子河畔,是四、五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
本溪水洞分水、旱两洞.本溪水洞洞。
水洞深邃宽阔,一条蜿蜒5800米的地下长河贯穿全洞,有九曲银河之称。
已向游人开放的2800米中有三峡、七宫、九湾之分,步步是景。
洞内水流终年不竭,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7米。
新开发的“源头天地”、“玉女宫”等500米暗河景观别有天地。
洞内常年保持10℃的恒温,四季如春。
旱洞长300米,洞内怪石嶙峋,起伏多变,洞中有洞,曲折迷离,有古井、龙潭、百步池等,现辟为古生物宫。
洞外盘缘山腰的古式回廊,别具风韵的人工湖和水榭亭台,使水洞内外景观相得益彰。
交通:本溪火车站有旅游专线车前往。
门票:165元,乘船游览约1小时。
本溪水洞是目前发现的世界第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于1983年对外开放;199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7年被国际旅游洞穴协会接纳为亚洲首批会员;2002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名胜风景区,并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地理位置本溪水洞风景本溪水洞是数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位于距本溪市26公里的东部山区太子河畔,东经124度5分,本溪水洞钟乳北纬40度18分,洞内分水、旱二洞。
本溪水洞洞口座南面北,洞口高16米,宽25米,呈半月形,上端刻有薄一波手书“本溪水洞”四个大字。
进洞口是一座高、宽各20多米,气势磅礴,可容纳千人的“迎客厅”。
大厅向右,有旱洞长300米,洞穴高低错落,洞中有洞,曲折迷离,各有洞天,洞顶和岩壁钟乳石多沿裂隙成群发育,呈现各式物象,不假修凿,自然成趣,宛若龙宫仙境。
古井、龙潭、百步池等诸多的景观,令游人遐想联翩,留连忘返。
洞尽头是一泓清潭,深不见底,水气袭来,令人凄神寒骨。
远在5亿7千万年时期远在5亿7千万年时期,本溪水洞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这时期气候温暖,大量的笋石类,腕足类,腹足类和梯虫类动物繁殖衍生,各家族群体都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自身的更新换代,它们的躯壳由于水动力的淘洗和磨浊下沉,便沉积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碳酸盐和化碳酸盐。
本溪水洞的石灰岩就是在这个时期的奥陶系下统亮山组和中统马家沟组时,经过岩化作用发育而成。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水退去,这里便缓慢地台升为陆地。
石灰岩在地质运动中受到外力作用不断地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日积月累,经过亿万年时间,便逐渐发育成今天的水洞。
这种溶蚀作用,至今仍在继续进行。
可以想见,再经过几百万年之后,本溪水洞的奇特景观,将更为绚丽雄伟。
本溪水洞风景(一)本溪水洞风景(二)本溪地处辽东山区,这里山高林密,是辽宁东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河流纵横,本溪确实是"水之源"地。
但"本溪"名称的由来,还另有渊源。
本溪得名于本溪湖。
本溪湖位于市内,湖面不及15平方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湖了。
别看湖小,却也小有名气,曾被列入关东十景。
清代同治年间处士高升先所书"辽东本溪湖"刻石于湖口,湖旁筑有慈航古寺,建于明末,梵音香火曾盛极一时。
此湖四周峰峦回抱,外阔内狭,极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称"杯犀湖",谐音"本溪湖"。
从此,以湖名市。
1939年正式设立本溪湖市。
新中国成立后,才去掉"湖"字,定名为本溪市。
本溪历史悠久,在庙后山考古发掘出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表明,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不仅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而且为研究东北亚人类分布和转移提供了可贵的历史资料。
本溪在我国夏、商时期分别属于青州、营州管辖,战国时属燕国辽东郡,唐代属安东都护府辽城州,清末始设本溪县,隶属奉天府。
1939年正式设市。
明王朝对本溪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视,不断加强寻东边墙的经营。
明成化年间,在本溪建置了清河城、碱厂、草河城1堡屯兵则超千,为兵家争夺之要要塞。
1618年努尔哈赤率诸王和八旗官兵攻进清河城。
明史对清河城之战载有:"清河即失,全辽振动",可见清河堡战略地位之重要。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国汗努尔哈赤与明军进行萨尔浒(位于今抚顺大伙房水库库区)之战,清河城堡是重要战场之一。
1644-1661年(顺治年间),又从碱厂边门向东北外展至今新宾县东15公里的旧门村,并在本溪县东营坊荒沟自然屯设碱厂边门,派清兵驻守,一直到清朝统治终结。
明朝末叶和清兵入关之前,本溪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渔猎、采集、畜牧、矿冶、手工业等,尤其是采煤、冶铁已成为东北地区重点之一。
因辽沈地区是清入关前的统治腹心地带,也是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略要地。
清入主中原后视辽沈地区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的"龙兴"重地。
本溪的手工业发展历史也较久。
酿造业最早的清河城小甸子永泉长烧锅始建于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年产高粱酒近11吨;田师付沟永隆泉(今本溪县造酒厂)烧锅建于1824年(清道光三年),年产高粱酒8吨;制陶业最早的本溪湖小后沟子永盛缸场,始建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年产缸500套。
据史料载,到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本溪的制铁、烧锅、烧窑、典当、旅店、饮食、杂货店等业户达到48家(不含桓仁)。
随着采煤、冶铁、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步发展,本溪地区一些城堡发展成集镇,到清末时,本溪湖、碱厂、草河城、草河口等地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成为工业品、农副产品集散的重地。
清朝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起到1945年(民国3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失败止的50多年间,本溪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管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尤其是日本侵略势力入侵本溪后,对本溪的矿产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建设工厂、开发矿山,使本溪逐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04-1905年(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本溪亦沦为重要战场之一。
战争给本溪人民带深重灾难。
这场战争使日本帝国主义夺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范围。
1905年日本侵略者修筑了安奉线(今学丹线)铁路,成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并强行将本溪境内的歪头山、本溪湖、桥头、连山关等火车站及权。
日本商人在"附属地"内垄断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金属制品等商品的经营业务。
日本财阀大仓喜八朗凭借日本军政当局的侵略势力,先后攫取本溪湖煤田和庙儿沟、歪头山、梨树沟等10几处煤矿的开采权。
大仓开采最早的本溪湖煤矿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4月正式开采,时有矿工110人,当年采煤300吨。
他们为加紧掠夺开采,置中国工人死活于不顾,尽管井下发生煤层出水、透水和瓦斯爆炸,仍强迫工人继续生产。
每次井下事故都造成数十名乃至数百名矿工死亡。
1909年(清宣统元年),日本帝国主义从经济侵略进而军事入侵,安奉铁路本溪境内的本溪湖、连山关、草河口等地均派驻日本关东军守备队。
第二年,大仓喜八朗仗恃日本军政势力,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中日合办本溪湖煤矿合同》,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中日合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成立,次年1月23日改称为本溪湖商办煤铁有限公司,更加大肆掠夺本溪的矿产资源。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自然有着各自与众不同之处,满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如此,丰富而独特,然而这其中有一满族风情舞蹈些风俗不仅独特而且颇有些古怪,"满洲三大怪"您是否听说过呢?过去满族人及其先民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与蛇蝎蚊虫为伍。
吸旱烟不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用。
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烟的习俗。
过去,差不多家家有烟笸箩,来了客人不但要敬茶,敬烟也必不可少;不但老人抽,青壮年抽,就连年青的姑娘、媳妇们也都抽,这便是"三大怪"中的第二怪--"姑娘媳妇叼着个大烟袋"。
以前,满族女孩子出嫁时一杆精致的旱烟袋是必不可少的嫁妆。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只有那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们,还时常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唠着家常,品味着生活的甘与苦,谈论着往昔和未来.第三怪便是"养活孩子吊起来"。
悠来荡去的摇篮,摇出了无数婴儿美丽的梦境,梦中走出了多少智勇双全、顶天立地的满族儿郎,又走出了多少美丽善良、勤劳贤慧的满族姑娘。
这一习俗也同满族人早期的渔猎生活息息相关。
在茫茫的林海雪原间,不仅要与豺狼虎豹搏斗,还常与蛇蝎为伴,将婴儿放置在地上不仅潮湿而且危险,高高地将摇篮吊起,生产、育儿、家务全不耽误,一举多得。
本溪水洞由水洞、温泉寺、汤沟、关门山、铁刹山、庙后山六个景区组成,沿太子河呈带状分布,总面积四十四点七二平方公里。
风景名胜区以本溪水洞为主体,融山、水、洞、泉、湖、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本溪水洞体。
本溪水洞是数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内深邃宽阔,现开发地下暗河长三千米,水流终年不竭,清澈见底,洞顶和岩壁钟乳石发育较好,千姿百态,泉水温摄氏四十四度,日流量四百吨,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庙后山古文化遗址,是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对研究辽东古人类分布、古代地理有重要价值。
本溪水洞洞口座南面北,呈半月形,上端刻有薄一波手书“本溪水洞”四个大字。
进洞口是一座高、宽各20多米,气势磅礴,可容纳千人的“迎客厅”。
大厅向右,有旱洞长300米,洞穴高低错落,洞中有洞,曲折迷离;古井、龙潭、百步池等诸多的景观,令游人遐想联翩,留连忘返。
大厅正面,是通往水洞的码头,千余平方米的水面,宛如一幽静别致的“港湾”,灯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
从护岸石阶拾级而下,通过长廊从码头上船,即可畅游水洞。
大厅正面,是通往水洞的码头,千余平方米的水面,宛如一幽静别致的“港湾”,灯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
从护岸石阶拾级而下,通过长廊从码头上船,即可畅游水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