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社会研究方法考研真题库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2021年社会研究方法考研真题库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2021年社会研究方法考研真题库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第一章导论一、简答题1述评实证主义方法论。

(云南大学2016年研)答:在社会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同时也是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即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观点①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

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②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则认为,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

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

由于这种定性研究方式来自与定量研究方式所不同的哲学传统和理论假定,因而在实践中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2)二者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都会实实在在地对社会研究的整个过程产生影响。

比如,它们将形成社会研究者关于社会现实的性质的种种假设,形成他们收集资料的各种方法,形成他们对于研究所需要的资料的选择,形成他们分析资料和解释结果的方式等。

2简述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三者的特点及关系。

(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研;河北大学2016年研)相关试题:结合你个人的经验或者实例,阐释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三者的特点及其关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研)答:社会研究中基于不同研究目的,可分为三种研究类型: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1)三种研究类型的含义①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需要进行这种探索性研究的要求,经常出现在下列两种情况中:a.当研究者准备研究的问题或现象本身十分特殊、十分新鲜,且很少有人涉及时;b.研究者本人对打算研究的问题或现象不大熟悉、了解很少时。

②描述性研究。

社会研究最经常地被用于对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进行描述的目的。

描述通常是要发现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

描述性研究所关注的焦点通常不在于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分布,而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

也可以说,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特别是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

③解释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是指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不会只停留在全面了解其状况的层次上。

社会研究者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及其状况“怎么样”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弄明白事物和现象“为什么”是这样。

社会研究同样常常被用于回答社会生活中许多的为什么,常常用来说明现象发生的原因,常常用来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样一类社会研究,称之为解释性研究。

(2)三种研究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①探索性研究在方法上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也不太严格。

它通常采用参与观察和无结构式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其所研究的对象的规模通常都比较小;从资料中所得出的各种结果主要用来“探测”某类现象或问题的基本范围、内容或特征,给人们一个大致的轮廓或印象,用来“提示”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或问题的可能途径,用来尝试可用于这一现象或问题研究的合适的方法与工具。

②描述性研究在方法上与探索性研究有较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突出地表现在描述性研究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

描述性研究通常需要采取严格的随机抽样方法来选择研究对象,并且研究样本的规模要比探索性研究中的规模大得多。

描述性研究在对社会现象进行认识上,比探索性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描述性研究中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以自填、邮寄或结构式访问等方式进行的问卷调查。

所得的资料必须经过统计处理,得出以数量形式为主的各种结果,并要将这些结果和结论推论到总体中去。

或者说,要用来自样本的资料去描绘总体的面貌。

③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原因,是说明关系,理论色彩往往更浓。

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深入实地收集经验材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

解释性研究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除了与描述性研究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它还比描述性研究显得更为严谨,针对性也更强。

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不要求具有广泛性,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是它特别注重研究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它往往要求研究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所要验证的理论假设。

在分析方法上,解释性研究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解释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在有无假设上也有较大差别,描述性研究一般不需要假设,建立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对于描述性研究来说,既是无关的也是不可能的。

研究中是否应有假设,应根据研究的目的来决定,以描述为目的的研究,一般不需要假设,而以解释为目的的研究,则需要有明确的假设。

(3)三种研究类型的特征对比(见表1-1)表1-1 三种研究类型的特征二、论述题1社会学研究有哪几种主要范式?(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研)相关试题:解释范式(概念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答:(1)韦伯和迪尔凯姆创建的两种社会学研究范式①社会事实范式(结构功能学派、冲突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该研究范式以迪尔凯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现代的结构功能理论为代表,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事实,它们不能还原为个人的事实。

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

②社会定义范式(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民俗方法学)或解释范式。

以韦伯的思想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一些宏观的社会现象(如国家、制度、阶级等)都不是有形的实体,它们是由人们的主观定义建立的,因此社会现象是不可能与个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

社会定义范式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是如何建立社会、如何在社会中行动的。

(2)两种研究范式观点的区别①迪尔凯姆研究范式的观点:a.社会科学不是研究个别人和个别事件,而是研究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是在各种社会力量作用下产生的客观事实,它们是受一定社会规律的支配。

b.要通过宏观上的大量调查的统计来研究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要说明整体性,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以经验为客观标准,坚持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的原则。

c.从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方面来说,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说明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外部原因,并且强调静态分析和数量分析。

②韦伯研究范式的观点:a.与实证主义不同,韦伯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

后者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最终归结为可理解的事实”。

社会学研究必须首先“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做出判断。

b.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但是,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且还必须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

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做出预测。

(3)两种研究范式的联系①迪尔凯姆与韦伯均强调因果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探求因果解释的策略与途径规定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论题。

他们分别就社会历史因果关系的性质作了深入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因果解释的原则与策略,成为社会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但是,他们对因果性的意义、原因与结果的对应关系以及作用形式的分析互不相同。

②从哲学根源来看,集中体现了机械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必然性因果分析范式从反对神学或心理学的目的论观点出发,承认一切事物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但又认为承认因果制约性就必须否认自然和社会中的偶然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理论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导致宿命论。

而韦伯的因果解释学说的思想来源比较复杂,但其仍主要持非决定论的观点。

他反对因果决定论和线性论,主张或然性、多因论,这有利于克服形而上学的因果解释方法,但他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多种原因中存在主要原因,这又使这种因果解释范式的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局限。

2试比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相关试题:试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联系与区别,结合实例展开说明。

(赣南师范大学2017年研)答:(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差异①回答的问题不同定量研究更多的是以描述总体的分布、结构、趋势及其相关特征,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已有理论假设等为目标;而定性研究则更多的是以揭示现象变化过程、现象内在联系、研究对象的主观认知,诠释行为意义,发展和建构新的理论假设为主要目标。

②研究的程序不同在狭义的研究程序层面,即在具体操作步骤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情形相似,即定量研究不同方式(比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不同,定性研究的不同方式(比如民族志、叙事分析、个案研究等等)之间的具体程序同样千差万别。

在广义的研究程序层面,定性研究则表现出与定量研究明显不同的特征。

定量研究在这种广义的“一般程序”上,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固定性、结构性。

即各种不同的定量研究方式虽然在具体操作步骤上会有所不同,但在大的研究阶段上却基本一致。

它们基本上都严格遵循从选择研究问题开始,经过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最终到达研究结果为止的“标准程序”。

然而,定性研究在这种广义的“一般程序”上,却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开放性、变动性。

即各种不同的定性研究方式不仅在具体操作步骤上有所不同,就是在大的研究阶段上也不一致。

它们通常都不会严格遵循定量研究所遵循的上述“标准程序”,而是在整个研究进程中经常随着研究的开展而不断进行改变、修正、调整和反复,研究者也不使用可供检验的程序来收集和分析资料。

③研究的策略不同面对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相互联系性,定量研究的主要策略和指导思想可以说就是“化繁为简”。

即尽可能将原本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通过必要的“裁剪”“删节”“修整”“简化”,最终转变成为几个关键的“变量”,并以此来开展研究。

而定性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扩简为繁”,主要策略和指导思想则可以说与定量研究恰恰相反,定性研究的目标不是通过将现象分解成变量来减少复杂性,而是通过将情境背景因素包括在分析之中来提高其复杂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