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社区
15.1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
一、社区的概念与要素
1.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也有人强调“共同体”这一人群要素,认为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层意义:
(1)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
这个区域是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2)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构成要素
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社区具有社会性,其实质是相互关联的一群人,即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
由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群从事共同的社会生活,这就是社区的基础。
没有一定规模的人群,他们之间缺乏基本的联系,就不可能形成社区,因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
系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首要条件。
(2)一定的地域界限
地域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的社会活动的依托。
地域向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这不仅包括土地资源,而且包括该地域中的各种设施。
如果没有这种地域所提供的资源,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就难以进行。
社区的地域界限有时比较明确,有时比较模糊。
村落共同体的地域界限十分清晰,地域界限塑造了不同的生活共同体。
但是在城市,有时这种以具有共同价值的人群为基础的社区的地域界限是相对模糊的。
地域界限的清晰程度与人们所从事的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类型和内容有关,也同人们相互沟通和交往的形式有关。
(3)共同的社会生活
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这里的共同生活是指人们共同的社会活动或社会互动,包括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精神方面的活动。
这些活动是该地域中人们联系的纽带,也使人们形成共同利益,相互认同。
在这些活动中,文化活动和狭义的社会活动占有重要地位。
(4)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社区居民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既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也为他们之间的共同生活提供了规则和约束。
在比较典型的社区,社区文化常常表现为社区风俗、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
作为一种底蕴,社区文化在维持社区的存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社区的依恋感和责任感。
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居民愿意成为社区之一员的心理倾向,而其基础则是他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支持以及成员之间良好的感情。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称为社区意识,居民的社区意识是社
区之所以形成和存续的心理基础,它也是衡量社区的发育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
二、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
社区的分类多种多样,分类标准也并不统一,一般可将社区分为两种典型形式: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1.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1)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
包括:①人口集中,异质性强;②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③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④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⑤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较松散;⑥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2)城市的类型
按照不同标准,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类型。
①按照城市在更大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所发挥的功能,可以把它们分为政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
②按照规模可以把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城镇。
城镇(建制镇)是城镇体系中最低的一级,它规模较小,城镇中的社会分工也不如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完备。
但是,它与农村中的集镇不同,前者属于城市系统,后者属于农村系统。
(3)城市的区位结构
①城市的区位结构是指人们的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在城市中的分布方式,即指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其他活动场所在城市地域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及空间结构。
②由于各国文化传统不同、不同城市形成的过程不同以及城市的规模不同,因此它们的区位结构也不同,没有完全统一的城市区域功能分区模式。
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a.环状结构,即各功能区是按照同心圆的模式向外扩展的;
b.扇形结构,以某一点为中心,按扇状结构展开,即各功能区由市中心向外延展;
c.多中心结构,一个大城市可能会形成几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在每部分都有自己的次中心和相关的功能分区。
(4)城市社区建设
①社区建设的含义与起因
a.社区建设是指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过程。
它不仅是指社区物质及设施条件的改善,也是指增强社区的内聚力,使社区更具有它应有的特征的过程。
b.社区建设问题的提出来自于城市社区的本质特征的弱化和缺失。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这一过程以社会分工为基础,追求的是工作效率。
这一过程的目标与生活共同体强调人文关怀的追求并不是一致的。
②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
a.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城市社区建设的原因有:
第一,城市社区建设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联系的;
第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实行单位体制,社区的职能十分薄弱,当单位组织向社区移交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时,后者无力承担,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就势必被提上议事日程。
b.不同群体对社区建设的看法
第一,政府认为社区建设包括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等
内容,核心内容是社区的管理和对居民的生活服务;
第二,学者更多地从社区的本质属性着眼,关注居民对社区的认同、社区凝聚力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1)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包括:①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②经济活动简单;③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④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复杂;⑤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
(2)生活特征
农村人的生活特征是与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
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有如下特征:
①自给性强。
传统的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特点,较少商品交换,自给自足也减少了农民对外部的依赖性,也带来了封闭性。
②简朴。
由于土地产出率低,农民又被束缚在土地上,所以农民量入为出,生活比较简朴。
③比较保守。
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村居民比较相信经验,特别是直接经验,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是谨慎的。
④生活节奏的自然化。
农村居民的活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其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从而其活动带有时令性的特点;
⑤同质性高。
由于同村或相近地域内的农民从事大体相同的生产活动,又长期居住在一起,所以在生活方式方面有较高的同质性。
另外,由于同一社区的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他
们从事着相同的活动,所以其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3)农村社区的职业结构
传统农村的职业分化很低,男耕女织式的自然分工是职业分化的主要形式。
务农几乎成为农村社区中惟一的职业。
1949年前,在我国农村,务工、经商只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补充。
集体经济时期,受国家的城乡分工政策的影响,农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职业结构更加单一。
直到70年代,由于社队企业的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才发生新的变化,农村社区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4)农村社区的变迁
农村社区的变迁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及社区文化的全面变迁。
一般说来,农村社区变迁由经济活动的变化导入,但是政治因素、局势动荡对农村社区变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农村的变迁主要受国家政治影响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后则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农村社区的变化表现为: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化现象十分明显;在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出城镇化特征;国家政策对农村社区生活的影响变小,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对农村年轻一代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对农村社区原有的价值体系带来冲击和挑战。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的过程。
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标明。
2.城市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