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家尖总体规划

朱家尖总体规划

朱家尖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促进朱家尖的合理建设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舟山市朱家尖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朱家尖规划区范围: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街道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朱家尖、羊峙岛、西峰岛、情人岛、寨峰山等周边岛屿和周边的岛礁。

规划总面积约75.63平方公里。

第3条朱家尖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4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4)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990年);(5)建设部《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007年);(6)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普陀区风景名胜区条例》(2008年);(7)浙江省建设厅、舟山市人民政府《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0)》;(8)舟山市人民政府《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9)舟山市人民政府《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10)舟山市普陀区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普陀区海洋功能区划》(2006年);(11)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舟山市国土资源局、舟山市海洋勘测设计院《舟山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2008年);(12)舟山市人民政府、普陀区人民政府关于朱家尖总体规划的修改意见。

第5条规划原则(1)整体发展的原则朱家尖的规划需要符合舟山市城市发展的整体目标,加强朱家尖内部及外部各功能组成部分的整体关系,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发挥朱家尖的功能。

(2)可持续发展原则朱家尖的发展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正确处理城市建设和节约土地的关系,通过规划的实施来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使其良好的景观资源、环境资源得到高效、持续的利用与发展。

(3)近远期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发展需要和长远发展可能,兼顾朱家尖近远期发展的不同阶段,保证朱家尖发展和实施建设的连续性,并使规划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要求。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切实把握朱家尖各个地区的现状资源差异、经济发展特点和未来发展前景,使制订的规划能够在有利于发展的前提下,脚踏实地,便于实际操作和实施管理。

合理地利用原有设施,逐步完善、逐步改造,在人力、财力、资源、环境的综合条件下提出合理的规划目标和方案。

(5)协调性原则朱家尖总体规划要在全岛范围内综合考虑和设计,达到多方面协调发展的目的。

这其中包括海岛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协调;海岛旅游发展与工、农、渔业的协调发展;风景区与城市建设区协作发展,建立综合服务网络。

第6条本规划期限:(1)近期2008年-2012年(2)远期2013年-2020年(3)远景2020年以后第7条本规划自舟山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由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产业发展规划第8条发展目标朱家尖以“大旅游”为核心,构建起一个产业关联性和渗透力强、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力大的旅游经济体系,使朱家尖成为一个经济发展能力很强的旅游产业大岛。

第9条第一产业以“三产化”理念推动第一产业发展,第一产业与旅游构筑关联性,即第一产业的高次元化战略,实现农业景观化、大地景观化、湿地景观化和山体景观化。

第10条第二产业随着“大旅游”发展战略的推进,工业在朱家尖不是发展重点,与旅游业的结合度上应不断上升,工业应当为旅游业提供配套服务,而不能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大量侵占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资源。

对于那些对旅游景观造成严重影响的企业,必须关闭;对于那些污染较轻、对景观没有太大影响的企业,因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使之尽可能集中;对于那些和旅游关联性较强的工业,可以适当鼓励发展。

具体为三大举措:(1)适度发展体验型、互动型、服务型的游艇修造业。

(2)严格控制海产品加工业;(3)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传统手工业。

第11条第三产业朱家尖的旅游开发应立足于大旅游,有大环境、大资源、大配套、大效益的意识。

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应转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以大旅游产业为核心,发展物流配送业、租赁业、培训业、住宿业和居住型旅游房产等相关产业。

具体措施为,(1)以游艇为核心,打造朱家尖的“时尚海洋生活”;(2)发展类型多样的滨海体育休闲活动;(3)以沙滩旅游集聚人气;(4)发展休闲渔业,带动渔村建设与渔业转型;(5)开展惊险刺激的山海运动体验;(6)通过西岙国际邮轮码头输入海外客源。

第三章发展定位、目标及规模第12条发展定位(1)性质:朱家尖应成为赋海洋生活以深厚文化底蕴、赋传统佛教文化以时代气息的集海岛旅游休闲、滨海体育休闲、海上运动休闲、海岛生态居住、旅游交通集散、临港生态工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舟山群岛旅游的门户和核心区块。

(2)形象定位:“时尚海洋,自在生活”,以佛文化和时尚海洋文化融合、互动为特征的“自在”生活。

第13条发展目标(1)旅游岛:时尚海洋生活方式的最佳体验地,以培育时尚海洋生活方式为己任的时尚海洋生活摇篮——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独立旅游目的地;(2)枢纽岛:区域旅游交通与组织的中心地——“东向大海、北承岱嵊、西连本岛、南牵诸岛”的舟山旅游枢纽;(3)佛教文化传播岛:一个传统佛文化与现代海洋生活的交汇点——除山刹丛林之外更加广泛的佛文化传播地;(4)产业发展示范岛:以“大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产业示范岛——产业关联性强、渗透力大、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力大的旅游经济体系。

第14条发展规模规划至2020年朱家尖人口规模为9.6万左右(其中旅游人口约为7.0万人,且为规划最大容量值)。

朱家尖建设用地规模为18平方公里。

第四章总体布局第15条布局原则(1)从舟山市城市整体发展角度,梳理各个功能板块的关系,综合协调朱家尖和其它组团的发展关系(特别是与沈家门、东港、普陀山的相互关系),注重空间内涵和品质的提升,实现区域整体持续发展。

(2)快速的发展阶段要求更宏观更战略地考虑空间结构,利用规划控制和引导各种资源,实现朱家尖的有机发展。

(3)各功能区和产业布局结构体系需要从岛屿整体空间角度重新梳理。

(4)朱家尖空间布局要充分考虑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性问题,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审视空间布局。

(5)朱家尖功能体现发展的整体效益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服务旅游的原则,协调各功能区规划和建设行为,使朱家尖性质、规模、等级、层次等方面被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16条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1)朱家尖的功能结构可以概况为:“一岛两区”。

东部隶属国家风景区的区域依托山、海、沙、岛形成滨海和海洋度假区;西部依托机场、旅游集散中心、海岸线等自然景观和游览资源形成旅游配套设施区、游艇海洋工程区、临港生态产业区、海洋湿地运动区、以及服务普陀山佛教圣地和海滨和海洋旅游的综合服务区。

(2)朱家尖形成“一环相抱、十字构架、五区环绕”的总体空间布局。

“一环”:是东部连绵山体形成的风景旅游带、西部绿化带及近海水域形成的绿化环;“十字构架”:由东西向山体的实轴、南北向廊道虚轴形成;“五区”:以实轴、虚轴交点为核心,环绕机场形成的朱家尖大桥桥头板块、北部围垦板块、西部围垦板块、西岙板块、中央综合服务区板块五大片区。

(3)朱家尖大桥桥头板块依托普陀山机场、蜈蚣峙码头、朱家尖大桥等交通枢纽,以特色主题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滨海游乐运动区,规划设置游乐设施用地、体育用地、综合服务设施用地、旅馆设施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居住用地,建立有序的交通组织。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共约232公顷。

(4)北部围垦板块依托西侧蜈蚣峙码头、南侧观音文化苑,挖掘佛教文化,规划滨海体育休闲区和国际帆船俱乐部。

在白山围垦地区规划滨海体育休闲区,设置体育用地和休闲疗养用地,可建设普陀禅房、自在山庄、瑜伽馆、苦行林、古渡口等旅游项目。

白山围垦东侧海湾地区规划国际帆船俱乐部,开展无动力游艇体育休闲运动。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共约294公顷。

(5)西部围垦板块西部围垦板块规划为游艇制造工程和临港生态产业区、湿地体育休闲区和渔家风情体验区,可布置游艇制造基地、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及生产、佛教用品生产基地、体育用地、文化娱乐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共约508公顷。

(6)西岙板块西岙地区规划游艇俱乐部、国际邮轮码头、西岙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规划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游艇休闲基地。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共约152公顷。

(7)中央综合服务区板块在福兴居委和大洞岙现状的基础上,建设成为行政、文化、经济、信息中心和综合旅游服务基地。

规划布置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旅游商贸用地。

综合服务设施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共约213公顷。

(8)东部风景名胜区东部风景名胜区作为朱家尖目前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是岛屿的重要景观区域。

依托白山、樟州湾、十里金沙、大青山四大著名景区,贯彻《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0)》,进一步发展相关的旅游产业,创建舟山滨海和海洋旅游核心区块。

规划总面积约28.8平方公里。

第17条总体用地布局(1)居住用地规划朱家尖共有居住用地约33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8.60%。

其中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和为居住区配套的各类中小学幼儿园等配套公建设施。

西部地区普通居住用地和东部风景名胜区的居民社会用地,主要为朱家尖原住居民及各产业区服务人员提供居住用地,面积约16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8.21%;规划的高档居住用地主要为长三角地区的第二、第三居所用地,面积约18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9.15%。

东部风景名胜区内保留月岙、樟州、乌石塘三处居住社会用地,面积约27公顷;西部地区保留筲箕湾、西岙、泗苏三处渔农村经济合作社用地,面积约30公顷。

其余渔农村经济合作社分期分批向中央综合服务区、朱家尖大桥桥头板块及西部围垦板块等其它规划居住用地集中布局。

(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朱家尖共有公共设施用地51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8.48%。

规划采用相对集中,并结合旅游发展规划的布局原则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布局。

在结构体系上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朱家尖居民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央综合服务区;另一类为旅游人员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各休闲旅游片区分散布置,从而形成朱家尖完整而协调的公建服务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