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 输出量不能对控制量产生 影响。
● 信号传递没有形成闭合回路
● 系统结构简单、维护容易、成本 低、不存在稳定性问题
输入量 输入量 控制量 控制器 (a) 输出量
控制量
控象
《On Governors》(Proc.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868),目前公认的以反馈控制为其主要研究内容的第一 篇理论论文 • 导出了调节器的微分方程,并在平衡点附近进行线性化处 理,指出稳定性取决于特征方程的根是否具有负的实部。 • 开创了控制理论研究的先河, 文中还催促数学家们尽快地 解决多项式的系数同多项式根的关系问题。由于五次以上
• “控制”:本身反映人们对征服自然与外在的渴望,“控制 理论与技术”也自然地在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历史 中发展;
• 具有反馈控制原理的控制装臵:古代的计时器 “水钟”( “刻 漏”,也叫“漏壶” ); •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亚历山大里亚城的Ctesibius首先在受水 壶中使用了浮子,具有负反馈的思想; • 北宋时期,苏颂等于1086年-1090年在开封建成“水运仪象台 ”,相当准确地跟踪天体的运行; • 1765年俄国的波尔祖诺夫( Polzunov )发明了蒸汽机锅炉 的水位自动调节器(在俄国被认为是世界上的第一个自动 调节器)。
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
稳定性的早期发展-4
• 1892年,俄罗斯伟大的数学力学家A.M.Lyapunov (1857-1918)发表了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博士论 文《The General Problem of the Stability of Motion》 • 提出了为当今学术界广为应用且影响巨大的李亚普诺 夫方法,也即李亚普诺夫第二方法或李亚普诺夫直接 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可用于线性系统,而且可用于非 线性时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控制论的三个发展时期
I:上世纪50年代,经典控制论时期。
代表作:1948年维纳发表《控制论》 1954年钱学森发表的《工程控制论》。
II:上世纪60年代,现代控制论时期。
控制论的重点从单变量控制到多变量控制,从自动调节向 最优控制,由线性系统向非线性系统转变。美国卡尔曼提 出的状态空间方法以及其它学者提出的极大值原理和动态 规划等方法,形成了系统辨识、最优控制、自组织、自适 应系统等现代控制理论。
中国、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发明的 自动计时装臵(公元前11世纪)
具有过程控制思想的提 花织布机(明代)
James wat发明的飞球调节器, 控制蒸汽机的转速(1769年)
Polzunov发明的浮球调节器, 用于水位控制(1765年)
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
稳定性的早期发展-1
• J. C. Maxwell是最早对反馈控制系统稳定性进行系统分析,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脉冲控制系统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
脉冲控制理论的建立-3
• 回顾脉冲控制理论的发展,尽管俄国的崔普金等都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但建立脉冲理论的许多工作都是由美国哥伦
比亚大学的拉格兹尼和他的博士生们完成的。他们包括朱里
(离散系统稳定的朱里判据,能观测性与能达性,分析与设 计工具等),卡尔曼(离散状态方法,能控性与能观性等。 是自控界第二位获IEEE Medal of Honor者(1974)),扎德 (Z变换定义等。是第五位获IEEE Medal of Honor者
一
控制论简介
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 它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神经
生理学、统计力学、行为科学等多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形 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 它研究生物体和机器以及各种不同基质系统的通讯和控制 的过程,探讨它们共同具有的信息交换、反馈调节、自组 织、自适应的原理和改善系统行为、使系统稳定运行的机 制,从而形成了一大套适用于各门科学的概念、模型、原 理和方法。
登伯格和崔普金等人于1944和1948年分别提出了脉冲系统
的稳定判据,即线性差分方程的所有特征根应位于单位圆 内。
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
脉冲控制理论的建立-2
• 由于离散拉氏变换式是超越函数,崔普金又提出了用保角
变换将Z平面的单位圆内部转换到新平面的左半面的方法,
这样即可以使用Routh-Hurwitz判据,又可将连续系统分 析的频域方法引入离散系统分析。 • 在变换理论的研究方面,W.Hurewicz于1947年最先引进 了一个变换用于对离散序列的处理。 • 在此基础上,崔普金于1949年,拉格兹尼和扎德于1952年 分别提出并定义了Z变换方法,大大简化了运算步骤,并
III:上世纪70年代后:大系统理论时期。
控制论由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向经济控制论、社会控 制论发展。
三部经典著作
• 信息论开端:1948年香农(C.E.Shannon)的发表在 《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的论文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 控制论创立: 1948年维纳(N. Wienner)的经典论
控制器
(a)
受控对象
开环控制系统
控制量
输入量
﹢ ﹣
输出量
控制器
受控对象
反馈元件 (b) 闭环控制系统
输入量 输入量 控制量 控制器 (a) 输出量
控制量
控制器 ﹣ 受控对象
输出量
受控对象
﹢
反馈元件
(b) 闭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
特点:
— 最简单的控制方式
缺点: ● 对元器件的要求 比较高 ● 系统抗干扰能力差 ● 控制精度不高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
• Cybernetics,希腊语,原意为 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 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 涵义 • 1943年底在纽约召开了关于信 息、反馈问题的讨论会,参加
者中有生物学家、数学家、社
会学家、经济学家,从各自角 度对信息反馈问题发表意见。
陆续举行的讨论会,对控制论
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 1948年维纳发表《控制论》, 控制科学诞生。
最终提出了负反馈放大器并对其进行了数学分析
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
负反馈放大器及频域理论的建立-2
• 反馈放大器的振荡问题:实用化困难
• 1932年,Nyquist发表了包含著名的“乃奎斯特判据”
(Nyquist criterion)的论文,并在1934年加入了Bell Labs。
Black关于的负反馈放大器的论文发表在1934年,参考了 Nyquist的论文和他的稳定性判据。 • 同时,Hendrik Bode(1905-1982)开始对负反馈放大器的设 计问题进行研究。1940年,Bode引入了半对数坐标系, 使频率特性的绘制工作更加适用于工程设计。
Synthesis by Root Locus Method》 (1950), 基本建立了根轨 迹法的完整理论。
• Evans所从事的是飞机导航和控制,其中涉及许多动态系
统的稳定问题,因此又回到70多年前Maxwell和Routh曾做 过的特征方程的研究工作。但Evans用系统参数变化时,
特征方程的根变化轨迹来研究,开创了新的思维和研究方
的多项式没有直接的求根公式,这给判断高阶系统的稳定
性代来了困难。
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
稳定性的早期发展-2
• 两年一次的Adams Prize奖授予在该委员会所选科学主题方
面竞争的最佳论文。1877年的主题是“运动的稳定性”。
• Routh E J.《A Treatise on the Stability of Motion》
(1995))。
• 五十年代末,脉冲系统的Z变换法
已臻成熟,好几本教科书同时出版。
控制史上重点人物
Wiener Kalman
Nyquist Zadeh
Lyapunov
Shannon
Bellman
Aströ m
三 控制理论各阶段的特点
• 经典控制理论:建立在频率法和根轨迹法基 础上
数学工具:拉氏变换 研究对象: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 研究方法: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 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 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
plots)方法,已基本建立了。
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
根轨迹法的建立
• 在经典控制理论中,根轨迹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同 时域法,频域法可称是三分天下。 • 美 国 电 信 工 程 师 W.R.Evans , 两 篇 论 文 《Graphical
Analysis of Control System》(1948) 和 《Control System
控制结构:通常是采用输出负反馈控制,构成闭环控制系统。
数学工具
— 线性微分方程和基于拉普拉斯变 换的传递函数
研究对象
— 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
三大分析方法:
时域分析法、频率特性分析法和根轨迹分析法
研究对象和范围有限
—难于解决复杂问题,如时变,多变量等
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
输入量 控制量 输出量
法。
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
脉冲控制理论的建立-1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诞生,脉冲控制理论迅速发展。
• 重要贡献: Nyquist和Shannon。 Nyquist首先证明把正弦 信号从它的采样值复现出来,每周期至少必须进行两次采 样。香农于1949年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Shannon采样定 理。 • 线性脉冲控制理论以线性差分方程为基础,线性差分方程 理论在三、四十年代中已逐步发展起来。 • 利用连续系统L变换同离散系统L变换的对应关系,奥尔
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
负反馈放大器及频域理论的建立-3
• 1925年,英国电器工程师O. Heaviside,把拉普拉斯变换应 用到求解电网络的问题上。不久拉普拉斯变换就被应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