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摘要:生态宜居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元素。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一化一中心、三城市”的总体构想,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基本现代化和北翼中心建设的基础,是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
因此,必须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备、城市功能的完善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现代化都市。
关键词:南通;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74-04生态宜居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元素。
南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一化一中心、三城市”的总体构想,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对于南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最直观的反映和要求。
一、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态宜居城市是指人文、自然环境协调,经济、社会、文化、设施等各方面达到较高水平,适宜人类工作、居住和生活的城市。
狭义的生态宜居城市则突出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功能,是指气候、生态、人文环境等方面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
根据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南通生态宜居城市的本质是生态城市,核心是宜居城市,基础是现代城市,标识是特色城市。
现代、宜居、生态、特色四者紧密联系,共同构成生态宜居南通的基本内涵和整体架构。
它应具有以下基本要素,经济社会繁荣,人民富裕安康;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安定文明,生活舒适便捷;文化主题突出,南通特色鲜明。
它们共同糅合,构成南通生态宜居城市的大致图景。
衡量南通生态宜居程度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居民对生态宜居程度的满意度: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管理与人文环境,就业与收入情况。
其中,生态环境质量包括气候宜居度、城市绿化面积、空气质量、水资源状况以及污染治理情况等因素。
污染治理又包括固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噪音治理和光污染治理等。
城市管理与人文环境主要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物业管理水平、人际关系、社会治安、交通状况、文化卫生条件、居住密度以及社会风气与文明等。
这三个标准正是根据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目标逐条制定的。
二、南通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因素近几年来,南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人口的不断扩容,建设的不断提质、功能布局调整定位及“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综合实力持续攀升,提供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坚实物质基础。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长三角前列,主要指标均实现翻番,效益多年保持全省领先。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 080.2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 005元,财政总收入951.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3%,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8.36亿元。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 981.33亿元,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 199.2亿元,增长29.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7%,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六大新兴产业产值2 002.92亿元,增长29.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9%,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加速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百亿级工业企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六大“千亿级”产业板块基本形成,成为全国五大修造船基地之一。
2.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显著,增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硬件保障。
早在2006年底,南通市正式跨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之际,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以此为新起点,迅速全面开展创建生态市活动,加快生态南通建设步伐。
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目标,把“三基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绿色创建和生态创建思想基础)工作作为生态市建设的突破口,切实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2011年全市生态创建在海安县建成苏中苏北首个国家级生态县的基础上,海门市、如皋市通过了环保部考核验收,如东县、启东市、通州区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
2011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再次名列全省第一。
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11.83万吨,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为6.78万吨。
分别比2010年削减2.73%和2.3%,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削减任务。
2011年,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强度分别为2.9千克、1.66千克,比2010年分别下降了18.99%和18.63%。
3.民生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培育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软实力。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25 100元和11 5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6%。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 068.1亿元,列全国地级市第六位。
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体系基本形成,全年新增就业8.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形成“十大类二十二项”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五大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市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市区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了9.8%和16.5%。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廉租房租金补贴、实物配租及经济适用房补贴实现应保尽保。
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达到55%。
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现代技防、基层基础建设等社会管理“南通模式”成为又一城市品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公众安全感多年保持高位。
进入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城市行列,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成为江苏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
三、南通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尚存在的问题南通在2006年就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新时期南通又提出建设“人文、生态、宜居”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离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1.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虽然经济总量和高新技术产业总值位于全省第四,但是人均指标、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在全省处于中游,传统产业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与苏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011年南通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6 005元,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七位,低于苏锡常宁镇扬,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南通制造业虽比较发达,但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改造升级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新兴产业正在培育,支柱产业比较单一,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2.资源压力进一步加重。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加快,建成区规模的扩大,导致“城市病”的加剧,水、电、土地等资源供应压力日趋显现。
目前南通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与能源供应矛盾日益突出。
2011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2 091.47万吨标准煤,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539吨标准煤。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将继续高于gdp增速,工业能耗占全市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能源瓶颈将进一步突出。
3.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南通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在延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趋势尚未完全遏制,产业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局部环境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水域未能达到规划水体功能要求,酸雨污染未得到有效缓解,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因子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特别是市郊结合部、撤并后老乡镇镇区脏乱差还未根治。
4.城乡社会服务尚待改进。
尽管南通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在城乡、区域、校际之间还不均衡,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健全。
在较好的就业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也不容乐观;南通的老龄化程度居全省首位,也使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尚需加紧探索健全,保障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障水平较低,不能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南通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几个原则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结合我市的实际,南通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应充分考虑一是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和出行等;二是要有宜人居住的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三是居民拥有相对宽松的住房,而且住得安全、安静,有适宜创业和发展的环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南通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优先就是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优先考虑到生态,将生态环境建设,体现落实于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以生态和生态环境的观点来判断、界定城市发展与经济运行的质量;形成一系列关于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纲要;对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有机整合、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等问题均提出具体要求与控制性原则;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综合决策中的突出问题予以重点解决。
最低的限度是保持生态底线,较高的要求就是保持生态系统结构不断优化和持续更新演替,保持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2.天人和谐原则。
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追求的目标之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其核心就是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过分追求“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都是片面的,应该摈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陈旧思想,遵循生态主义的发展理念,将人类看作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社会的发展不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在更高水平上恢复人与自然的同一,自然应成为与人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的另一个主体,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宜居。
3.保护和发展相协调原则。
我们强调的是保护和发展协调统一,一方面既要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历史遗传,又要促进城市的更新和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就是要延续历史,体现特色,兼顾发展。
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倡导“有机更新”,在尊重历史文化、因地制宜、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首先要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无论是稳定问题还是社会发展问题,都需要加强发展。
从目前来看,在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能起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4.城市物质和文化建设并重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