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9章公共危机管理
一、名词解释
1.突发事件
答: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紧急事件。
按照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工矿商贸企业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设备事故,核辐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3)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重大刑事案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
四类突发事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相互之间呈现多元与共时的特征,在特定的情景下可能相互转化。
2.公共危机
答:公共危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或者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指因不可抗力或突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引发的、给社
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
公共危机通常都具有三个共同要素:①未曾意料而仓促爆发所造成的一种意外或非常态的社会情境;②具有严重的危害与社会影响;③在情况急剧转变之前,可供反应的时间有限。
3.公共危机管理
答: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的总称。
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对公共危机管理含义的理解包含了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理解:①由谁来实施管理,即管理的主体;②管什么,即管理的对象;③怎么管,即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与方式。
4.公共危机预警
答:公共危机预警,是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根据有关危机现象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做出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或信息,使公共部门和公众提前了解危机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一系列活动。
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就是要使危机预警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是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前提基础,也是实现公共管理从被动型应付危机向主导型防范危机转变、从“事后救火”管理向“事前监测”管理转变、从危机发生后的“救火员”角色向危机发生前的“监测员”角色转变的需要。
5.行政紧急权力
答:行政紧急权力是指在紧急状态下,为了有效、及时地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所赋予政府公共部门的较平时更多、更广泛和更具强制性的公共权力。
包括对一定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的确认权、紧急立法或紧急命令权、限制或禁止公民部分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权力、紧急征用征收的权力以及采取其他紧急处置措施的权力等,从而保证政府公共部门拥有必要的权力和充分的行为能力来防治和应对公共危机。
6.公共危机管理法制
答: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是针对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制定或认可的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属于非常态法制。
作为预防、控制、处置危机的法律手段,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是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非常规状态下实行法治的基础。
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基本功能就是要在公共危机状态下,保障全社会能够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维护和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
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①内容和对象上的综合性、边缘性;②适用上的临时性和预备性;③实施过程具有很强的行政紧急性;④立法目的上更强调对权利的保障性;⑤法律制裁具有更大的严苛性。
7.危机分级
答:危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或者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指因不可抗力或突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引发的、给社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
按照各类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分为四级:①特别严重的是1级,用红色表示;②严重的是二级用橙色表示;③较重的是三级,用黄色表示;
④一般的是四级,用蓝色表示。
8.危机分类
答:公共危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或者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指因不可抗力或突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引发的、给社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
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的诱因、影响方式和危害程度有很大差异,从而使政府必须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和手段。
公共危机分类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危及分为不同的类型,分别进行管理。
具体的分类有:
①据公共危机产生的诱因分类
a.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危机。
b.内生型危机,指由于内部原因所引发的危机。
c.内外双生型危机,指由外部环境与内部原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危机。
②据公共危机发生的领域分类
a.政治性危机,如战争、武装冲突、恐怖主义活动等。
b.社会性危机,如社会骚乱、罢工等。
c.宏观经济性危机,如恶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失业率居高不下、股票市场大幅变动等。
d.生产性危机,如工作场所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e.自然性危机,如地震、火山、流行性疾病等。
③据公共危机中主体的态度分类
a.利益一致型,在危机情境中,所有相关的利益主体具有同质的要求时,就属于利益
一致型危机,大部分天灾都属于这一类型,譬如印度洋大海啸。
b.利益冲突型,当危机中各相关利益主体有不同利益诉求时,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要求的利益主体时,就属于利益冲突型危机。
④据公共危机状态复杂程度、性质和控制的可能性等分类
a.结构良好的,指危机并非历史久远长期积累的问题,而且涉及核心的价值和根本原则程度较轻。
b.结构不良的,指危机是历史久远长期积累的问题,较大程度上涉及核心的价值和根本原则。
二、简答题
1.分析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之间的关系。
答:(1)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紧急事件。
(2)公共危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或者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指因不可抗力或突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引发的、给社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
(3)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关系
突发事件是引起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危机事件经由突发、扩散发展到爆发,公共危机的程度也不断提高。
如图9-1所示。
图9-1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关系示意图
2.根据我国行政体制的情况,分析如何合理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答: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应包括:预测预警体制、信息管理体制、决策指挥体制、组织协调体制、行动响应体制、处置救援体制、社会动员体制等。
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统一指挥体制。
建立统一指挥体制是适应公共危机管理的需要。
统一的指挥体制,便于快速高效地决策和调动资源,减少管理环节,减少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便于把个体的力量转化为整体的力量,从而发挥整体效能。
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是当代世界各国提高应对危机能力的普遍做法和发展趋势。
统一指挥体制具有不同的形式:第一,设置领导机构、总体协调机构。
第二,建立分类管理公共危机的专业机构。
按照公共危机的性质和机理,将公共危机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2)建立分级响应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建立分级响应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是适应公共危机难以预测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为有效解决条块结合的问题而建立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