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在项目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工期、成本、企业效益和声誉.一个建设项目实施流程从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到保修阶段的全过程,选择合适的施工管理模式,并做好配套的技术支持,对于实行现代化的建筑施工管理、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内容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为实现项目投资、进度、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组织、控制和协调工作的过程,内容是研究如何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
由于建设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故管理过程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的特点。
1 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
建设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建设过程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
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
项目生产要素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1 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对生产要素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以满足施工需要;
1.2 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
素在施工中进行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1.3 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并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1.4 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包括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三个控制没有轻重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机结合。
项目的成本控制成功与否,利润率是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利润=收入- 成本),而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成本在施工中则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进行控制。
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①成本最低化原则;②全面成本控制原则;③动态控制原则;
④目标管理原则;⑤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项目的进度控制,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
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在招标时会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调配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编制完的进度计划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应按照所编制的进度计划对实际施工进度进行适时监控、对比;最后,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现象,进度计划一经确定,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施工,原则上不提倡赶工期。
进度计划是在施工单位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基础上进行编制的,赶工期无疑将增大资源的投入。
而投标报价是在施工成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增大资源投入将提高施工成本、减少利润。
项目的质量控制主要应从人、材、机三个方面着手控制。
由于任何项目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人的控制是质量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是其他控制的基础。
项目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
人的控制首先是要选好人、用好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并应尽量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能精简人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应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能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人的绩效评估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但是,对人的控制又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
材料控制的目的是使在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经济合理。
并减少损耗。
材料的采购应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采购最经济合理的材料,也就是说采购的材料不是昂贵的好或便宜的好。
也不是质高的好或质次的好。
而应以满足合同条件且低价为宜。
材料的采购应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
施工机械的有效控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施工机械的程序化操作对施工质量有保证。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劳动力非常密集的过程,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施工的机械化是大势所趋,
而且在工程上的大量采用机械化施工,有助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节省施工成本,降低人员的安全风险。
施工机械管理的关键是在开工前对机械是购买、租赁或者继续使用原有机械进行评估。
评估主要是经济指标,在评估时应充分核算各个方案在工程存续期所消耗的经济资源,从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
施工机械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是保养,良好的保养是保证机械正常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时还可以有效延长机械的经济使用寿命。
2 竣工验收阶段的项目管理
施工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开始进行工程结算。
因此验收工作应在施工工作结束后尽快完成。
有的项目进行竣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因此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尤其是现场施工工序资料(含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管理技术类资料、材料质保资料。
必须要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整理归档,并随时接受工程监管单位的检查,也就是说,竣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准备。
另外,尤其关键的是施工单位应与各建设主体参建单位、兄弟单位以及工程监督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最终将是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
施工单位作为工程建设阶段的核心单位,处理好这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关系,离不开沟通。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和验收。
3 工程保修阶段的项目管理
竣工验收结束后,施工单位并不是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
工作,还应按合同要求继续履行工程的保修义务,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工作。
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中的保修范围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相关方验收;第二,对保修范围外的工作,如果是紧急抢修事故,应立即组织抢修,抢修完成后组织相关验收,其发生的合理费用应由责任方承担;第三,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应组织相关参建单位进行现场会诊,提出保修方案后再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相关方验收。
因此,工程项目后期的管理工作丝毫不能因为工程的完工而懈怠。
一个企业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善始善终,千万不能做虎头蛇尾的事,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社会竞争力。
4 结束语
建立和实施目标责任体系,合理组织控制,使各要素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是项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达到合同要求的根本出发点。
通过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对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整个工程质量达到目标要求,保证施工质量。
单纯依靠某个人的能力很难解决问题,因而必须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也就是说项目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团队合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