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置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支撑。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所提倡的灵活开放、尊重个体差异、倡导体验参与等教学理念大大丰富了英语情境教学的内涵,同时也对如何更好地进行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关注和努力实践的课题。
在此,以牛津上海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以英语学科课堂为典型情境,讨论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明确目的,创设与教学相关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关键场所。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提
问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与英语教学内容相关且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
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多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意图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实施以来,情境教学法被广泛运用。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更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英语交流的目的。
而有效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含有问题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犹如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要能够激起他们思维的涟漪。
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明确目的,围绕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帮助学生提高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实际,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所学的英语词汇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词汇,而且大多数词汇都具有形象、直观的特征,尤其对中低年级而言,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因此,适合采用直观教学法。
例如,在三年级Have fun with shapes 的教?W中,教师在第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用所学的形状(shapes)描述生活中的一样具体事物”的任务。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物,发现事物的形状特征,将所学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以下是师生的一段对话。
T:What do you have?What shape is it?
S1:I have a cake. It’s a triangle. (学生指着图片上的一块三角形蛋糕回答)
S2:I have a ball. It’s a circle.(学生拿着一个球回答)
S3:I have a rubber. It’s a rectangle.(学生拿着
一块长方形橡皮回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
可见,让教学回归生活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通过创设寻找或发现生活中事物的形状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和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结合起来,激起了他们思考的兴趣,既达到了“复旧引新,导入课堂”的效果,也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巧用媒体,创设探索发现的问题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的优势很明显,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等的辅助,将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适度冲击,调动他们多感官同时参与学习。
例如,为了说明“shape”的复数形式“shapes”,教师同时利用图片、文字、音
频等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
T:Look,Miss Fang has some shapes. What shapes?Let’s listen to her.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并思考)
S1:She has…(学生回答时,教师通过图片的逐步呈现来肯定他们的回答,加强直观的视觉体验)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让他们在多感官参与的情境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妙用活动,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
学中引导学生“好学”与“乐学”非常重要。
除了学生自然的求知需求以外,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令他们“好学”“乐学”的教学活动。
可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积极地投入学习。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给学生们准备了各种形状的贴纸和一幅背景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想象,完成“A picture of shapes”的主题作品,并用五句话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作品介绍。
Hello,we’re Star Group. We have…Look!We can make an aeroplane. We like travelling. We can travel by aeroplane. How happy!(我们是星星小组。
我们有……看,我们能制作飞机。
我们喜欢旅行。
我们可以乘飞机旅行。
多么开心!)
此外,还有小组用各种形状拼成了雪人、圣诞树、汽车等。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适合小组活动的任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的思维在小组讨论中互相碰撞,使他们在合作中敢于表现自己,乐于用英语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开放思维,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开放性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起人们重视的一种新的问题类型。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索中形成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形状一课的“post-task”环节,教师把问题拉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欣赏了一组颇具艺术美感和震撼效果的形状图片,此后对学生说:“Amazing!Yes?Shapes are around us. Children,can you take some photos about shapes after class and then share your photos in the class?”用这种方式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请他们在课下拍一些与形状有关的照片,带到
班级里展示和介绍。
课后,教师收到了很多精彩的摄影作品,有的是一大片绿植、有的是一幢幢房子、有的是一片美景……从中可见,学生对形状的兴趣更浓厚了,对形状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挥的开放性问题情境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让他们不再局限于对身边物品的简单观察,而是带着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更广泛的生活环境,并学会与人分享。
总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从学生出发,使学生能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深挖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基于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通过层层设疑、步步引导,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责任编辑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