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六年级当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六年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年级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看着这首耳熟能详的词,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寒假,我认真地拜读了这本书,虽是囫囵吞枣,但也看得热血沸腾。
《三国演义》共二十九章,一百二十回,每章都精彩纷呈,每回都引人入胜。
无论是“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还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读了无不让读者拍手称赞。
《三国演义》刻画了将近200个人物,其中军师诸葛亮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着超凡的政治远见,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
他的军事才华更是不容置疑,从“火烧新野”到“空城计”,再到“赤壁大战”,无不让人叹服!作为封建臣子,他忠君爱民,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面对蜀国危难的形势,他上谏幼主,下伐韩贼,实为古代臣子的典范。
诸葛亮虽不是文学家,但他的《出师表》感人肺腑,读之,让人热泪盈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不过,不能否认,诸葛亮在思想上仍然有一定的封建性,存在一定的愚忠思想,但是这不能影响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他实乃忧国忧民的千古一相。
看着书,我不禁吟诵起了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经典就是经典,只有反复读,才能品出个中滋味。
英雄虽已逝去,但在我的心中却是永恒的存在着。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年级2在这个暑假中,我又一次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刘备。
为了统一中国,刘备需要一位军师,一日他得知了一位神机妙算的人——诸葛亮,于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拜访他,可两次都没遇见。
刘备并没气馁,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好不容易把诸葛亮请下山。
刘备作为一国国君,求贤若渴,以诚心打动诸葛亮辅助其大业。
是呀!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一心一意的去完成,但是我们不能半途而费而要持之以恒,最后总能成功的。
在放暑假之前,老师让我们看《草房子》、《青铜葵花》,妈妈让我看完这两本书,我一惊,心想:这两本书相当与四本语文书,我怎么看得完呢?但又没办法,老师、妈妈布置的作业只能完成啊,于是我认准了目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终于把相当于四本语文书的书给铲除了,并且我还看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个暑假的收获还真不小哩。
同学们,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是千年不变的定律,每个成功的人都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在失去了父亲、弟弟之后,他还是成功了。
我们要象诺贝尔那样认准了目标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肯定能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年级3儿时的我,就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而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爷爷已给我讲过许多三国中的故事了。
在我读了《三国演义》小说后,我才更加真切地感受了一下这段历史。
《三国演义》这本书,属于历史小说,讲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董卓进京,从董卓乱政到诸侯聚起,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我喜欢《三国演义》上的一些忠烈将士,我认为他们身上都有一股凛然的英雄气概。
从《三国演义》中,我懂得了不少的道理。
作者罗贯中写得很含蓄,直接写故事,并无一点废话,但我通过自己的揣摩,从《三国演义》中明白了一个异常深刻的道理:所有人都是败在自己的缺点上的。
《三国演义》中没有一直活下去的人,但因寿终而死的人也很少,大概都是死于一场大败,而这“大败”就是自己的缺点造成的。
比如:曹操疑心太重,由于怀疑医生华佗要谋害他而杀了这位名医,导致无人为他治病而身亡;关羽骄傲自大,不肯依照“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原则去做,导致败走麦城而死;刘备太重情义,急切地要为关、张二弟报仇而大起蜀兵伐吴,结果大败而死;周瑜心胸狭窄,被诸葛亮气死;张飞脾气暴躁,因得罪了下属被手下范疆、张达所害;黄忠立功心切,结果因中埋伏而死等等。
他们这些缺点都害了他们,最终导致失败或丧生。
读《三国演义》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缺点,我的缺点是书写太乱,字迹潦草,这个缺点已使我“大败”好多次了,尤其是考试时的作文。
有一次考试,由于我作文书写太乱竟被扣了七分。
想一想,如果不改掉这个缺点,将来必定会吃亏的。
考大学时高一分就可压倒千万人,如果低一分就会被千万人压倒。
假如那时我因为字乱而被扣掉七分,那将会被多少人压倒,会失掉多少机会呀!读《三国演义》使我有感而发: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缺点就是一块大石头,如果不将它及时搬开,那么迟早会有一块将你绊倒的。
教师评语:从这篇读后感中可以看出,你有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从众多英雄的命运中得出一个结论:他们都败在自己的缺点上。
进而联系自己的缺点——书写太乱来谈自己的感悟,谈得深刻、真切,读来引人深思。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年级4今年暑假我有幸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我随着罗贯中先生一起回到了东汉末年。
这本书是我国的四大名着之一,它讲述了东汉末期,因朝政的腐败无能,所以导致许多的天下群雄对着中原虎视耿耿。
在这帮天下群雄里有着非凡的人才,比如:有为了胜利而不择手段的曹操;平易近人,深得百姓热爱的刘备;为了证明自己比哥哥孙策强而充满责任心的孙权。
这三个人在这群乱世群雄这佼佼胜出,他们是魏、蜀、吴三国的开国皇帝。
他们把天下分为了三部分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中,曹操占领了中原和河北一带,是领土最多的势力。
刘备就占有益州和荆州一半,刘备的势力领土小但荆益两州人才众多。
孙权则占领了江东和交州还有荆州的一半。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讲了刘备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军师,而在新野附近拼命的搜寻。
在过程中有两个人最适合,一个是司马征,一个是徐遮。
可是他们都不同意,但是他们都推荐了一个人。
他就是被人称为“卧龙”的诸葛亮。
刘备第一次去拜访他的时候,他却不在。
第二次只遇到他的弟弟诸葛均。
皇天不负有心人,第三次终于给刘备遇上了。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终于可以在这乱世中立足。
这本书给我们这些小学生上来一堂丰富而精彩的历史课。
如果你没读过,你也不妨拿来读一读,你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年级5我是一只小书虫,喜欢在书海里遨游,每当翻开书,就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罗贯中,这是历史上的一部长篇章回小说,说的是三国时期的战争,分魏国、蜀国、吴国,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的话语描述了战争时期的混乱。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作者神奇的运用,让我仿佛进入了三国,在踏上三国的路中,我时而惊险,时而高兴,让我认识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阴险狡诈的曹操、关爱国家的刘奋……故事中讲述了许多办法,有:苦肉计,连环计,空城计,美人计……故事中有三大人物,被我称为三绝人物,关羽为义绝,诸葛亮为智绝,曹操为奸绝。
义绝的关羽有过五关斩六将等许多熟耳能详的故事,说明了关羽的义绝,美中不足的是,关羽太过自大,不然就不会有败走麦城的结局了。
智绝诸葛亮用草船借箭让曹操上了当,实在是足智多谋啊!为什么叫奸绝曹操呢?我一半同意,一半反对,因为曹操虽然阴险狡诈,可他也有善良的一面,因为他关惜人才,他还很会用兵打仗。
所以我觉得奸绝这个词比喻这样一个人物,不太合适吧。
三国中的人物形形色色,假如我能穿越时空,我一定要当曹操,改变他的狡诈,让三国和平。
这此画面至今还记在我的脑海里,一想起,一个个人物就在脑海里构画。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年级6《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草船借箭”,周瑜召集众将商议作战,他特意叫鲁肃去把诸葛亮请来询问,诸葛亮说:“水上交战当然要用弓箭。
”周瑜说:“我和先生想的一样,但是我方缺箭,请先生在十天内造出十万只箭来”。
诸葛亮说:“我不必十天交箭,我只要三天的时间就够了。
若我三天交不了箭,愿任凭您处置。
”周瑜心想诸葛亮你死定了。
诸葛亮先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船,安排人在船上扎了很多稻草人。
鲁肃看诸葛亮接连两天都没有动静,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和他去拿箭。
蜀兵们把船驶到曹宫那儿便开始打鼓,曹操一惊便下令弓箭手开始向船射箭。
诸葛亮等船上的箭插满后就把曹军的箭运给了周瑜,让周瑜十分震惊。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知道的意义是:周瑜想谋害诸葛亮,因为他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以他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自以为那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但诸葛亮还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了任务。
《三国演义》对我的启发是:人一定要爱动脑。
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困境的时候,要用自己的知识开动脑筋战胜困难,从而取得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年级7《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著名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的军事谋略。
书中有着成千上万个人物,如:忠厚的鲁肃、气量狭小的周瑜、飞扬跋扈的董卓······。
但,最令我感动的是:万夫不当的.张飞和善良的刘备。
先说张飞吧。
张飞,在许多读者眼前可能就是一介莽夫,可我不这么看。
我认为:张飞不但是骁勇善战的猛将,还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
那次,魏将张郃攻打张飞,却中了埋伏,导致大败。
后来,张郃一直坚守,不敢出战,这时,张飞想到了一条妙计:整日饮酒取乐,不把张郃放在眼里。
这个消息传到张郃耳里后,张郃大怒,下令攻打张飞,可又中了埋伏,被迫退守瓦口隘。
这时张飞又连施妙计,使得魏军军心涣散最后,张飞率兵偷袭张郃,魏军大败,就这样,张飞毫不费力地攻下了瓦口隘。
再说刘备,刘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用人上。
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微,后来,有幸得忠实的徐庶;又在此二人的指点下于风雪之中三顾茅庐,成功请到天地奇才诸葛亮。
刘备,爱将胜子看着赵子龙抱着阿斗冲出曹军重围,心疼地将亲生骨肉弃之于地。
一个从做草鞋的人能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
全都要归功于这些高尚的品质。
最后,我明白了:我们有时也要想一些方法,帮助自己,更省时、更省力地完成一些事情,此外,我们还要以德服人;用爱去关怀他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年级8《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时,看《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
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肚子在唱空城计。
”……的含义。
在低年级,我看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在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