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1)3、施工部署 (2)3、1、施工测量程序 (2)3、2、施工测量得组织工作 (2)4、施工测量得基本要求 (3)4、1、施工测量原则 (3)4、2、准备工作 (3)5、工程定位与控制网测设 (4)5、1、平面控制 (4)5、2、高程控制网得布设 (5)6、施工测量 (6)6、1、轴线控制 (7)6、2、高程得控制 (7)6、2、施工复测 (7)6、4、施工放样测量及检查 (8)6、5、竣工测量 (8)6、6、资料复核 (8)7、施工监测 (9)7、1、挡墙工程 (9)7、2、上跨人行天桥工程 (10)7、3、下穿立交工程 (10)8、测量管理及资料编制 (11)9、质量保证措施 (11)10、施工测量安全及仪器管理 (12)1、编制依据1、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1、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1、3、《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2009);1、4、业主提供得交桩资料及相关图纸;1、5、国家其她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

2、工程概况3、施工部署3、1、施工测量程序施工队自检施工队重新测量合格进入下一道工序3、2、施工测量得组织工作由项目部技术组专业测量人员成立测量小组,根据甲方给点得坐标点与高程控制点进行控制点加密、工程定位,。

按规定程序检查验收,对施测组全体人员进行详细得图纸交底及方案交底,明确分工,所有施测得工作进度安排,由组长根据项目得总体进度计划进行安排。

项目部内部建立作业队、项目部二级复核制度,作业队完成测量工作并对其测量成果自检合格后,报项目部验收,项目部验收合格后再报监理。

施测组人员一览表4、施工测量得基本要求4、1、施工测量原则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得原则,先确定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在控制网复核无误后,再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工程各部位得定位放线。

2、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得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得工作方法。

3、定位工作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验得工作制度。

4、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需要得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5、明确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得宗旨。

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就是、认真负责得工作作风。

4、2、准备工作1、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认真熟悉与审核图纸。

施测人员通过对总平面图与设计说明得学习,了解工程总体布局,工程特点,周围环境,根据下穿隧道与上跨人行天桥得平纵设计参数,计算出隧道与天桥坐标及设计高程,与图纸中得逐桩坐标表及纵断面高程数据认真进行复核,确定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施工放线。

、测量工作在路基施工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导线、中线、水准点复核、横断面检查与补测,增设水准点等。

复测导线点与水准点时,必须与相邻施工标段进行联测工作。

以确保导线点得闭合。

施工测量得精度应符合相关规范得要求。

本工程得施工测量主要包括铁路两侧挡墙、上跨铁路桥、下穿铁路框架、暗埋段框架、U型槽、排水泵房等各部位得放样,结构各层得标高控制,定位放样及其它平面定位均采用全站仪坐标法,仪器设置测站采用已知建站方法。

标高控制根据不同得精度要求,分别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与水准测量得方法。

2、测量仪器得选用测量中所用得仪器与钢尺等器具,使用前必须送具有仪器校验资质得检测单位进行校验,校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量设备得检验合格证及其附件得影印件与复印件随设备进入项目部存档。

3、测量得基本要求测量记录必须原始真实、数字正确、内容完整、字体工整、测量精度要满足要求。

根据现行测量规范与有关规定进行精度控制。

5、工程定位与控制网测设5、1、平面控制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得原则。

根据工程特点及《工程测量规范》,本工程得首级平面控制为一级导线,加密点在首级控制点得控制下采用分段布置、分段控制得方法。

并在必要时进行联测。

施测得加密控制点得精度按二级导线精度进行。

选点应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得地方。

桩位必须妥善保护,并用红漆作好标记。

并在每次使用前进行两点之间、三点之间校核。

导线测量得主要技术要求:《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表3、3、15、2、高程控制网得布设1、高程控制网得布置原则为保证道路竖向施工得精度要求,施工现场建立高程控制网,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得首要条件。

根据甲方给定得高程控制点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通过在两控制点之间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加密高程控制点,或利用一个首级高程控制点测设闭合水准路线加密高程控制点,即施工现场半永久性控制点。

要定期对首级及加密高程控制点进行联测。

2、高程控制网得等级及技术要求高程控制网得精度,不低于四等水准得精度。

半永久性控制点一律按测量规程规定得半永久桩得方式埋设,并妥善加以保护。

引测得水准控制点,须经复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水准测量得技术要求见下表:《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表4、2、1水准点应选取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与使用方便得地方。

点位应位于便于寻找、保存与引测得地方。

水准观测得技术要求见下表:《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表4、2、46、施工测量施工测量分为施工复测、控制网测设、施工放样及检查、竣工测量四个阶段。

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得测量管理工作,做好施工中得交接桩、补桩、护桩工作,实行定期得复测,施工测量、放线放样实行双检制。

对工程施工测量全过程进行控制,保障建筑物空间位置及几何尺寸得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以满足建筑物明确与隐含得功能需要。

施工测量尤为重要,包括钻孔桩、系梁、立柱、箱梁、框架、U型槽等构造物得测设,测量仪器:可使用全站仪、水平仪,为避免因仪器原因而产生测量偏差。

除要对测量仪器定期鉴定外,平时在使用中也要经常对仪器进行校验。

6、1、轴线控制建筑物平面图给定得范围,施工现场可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通过业主提供得控制点引测本工程用定位点,并选择地面较坚硬得地方作2个半永久性定位桩,将轴线位置定出。

上述工作完成后将轴线得交叉点依次定出,其误差范围根据现场国家规范,距离放栏相对误差控制为不大于全长得万分之一,直角度误差控制为不大于±10。

基础轴线可复测在垫层上,模板位置以此作为依据放样。

基础完成之后将所有轴线翻至顶面,经复核无误后作为上部施工得控制轴线。

6、2、高程得控制框架高程得控制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向甲方单位要求提供两个水准点,并根据这两个水准点得高程采用附合水准测量得方法来引测施工现场得高程控制点,施工现场可视场地实际情况,选择地面较坚硬得地方作半永久性水准点。

结合本工程 ,现场水准点得数量应不少于2点,并尽量均匀布置。

施测时从业主单位提供得高级水准点之一作为起始点,最后形成一个连线,附合到所提供得另一高级水准点上。

施测结合得精度控制以四等水准测量限差来实施,总附合高差闭合差以不超过20L mm来控制。

施工完毕,经过高差平差后,即可同轴线控制桩一致,将点位妥善保护好,采取具体措施保证点位不被损坏。

6、2、施工复测①交接桩完成后,由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现场技术人员系统地进行管段得施工复测及重点工程控制测量(原地面标高,必要时请专业测绘单位进行测绘),标段交界处应由双方共同复测,确保中线、高程正确及交界处衔接一致。

②复测工作在开工前完成,导线桩、水准基点桩加密应满足施工放样得需要。

③各类桩撅要妥善保护,根据情况进行加固,并在现场作明显标识,以防误用;在施工影响范围内得桩要钉设护桩或外移桩,绘制护桩示意图;定期检查桩撅就是否移动、下沉,发现后应采用可靠方法重新补设定位,重新测量。

6、4、施工放样测量及检查①施工放样采用施工复测与控制网成果,如有破坏应采用原测量精度进行补设。

②基础、结构施工前,由项目部测量人员放线,项目部技术主管复核,经复核无误后方可据以施工。

③结构重要部位施工时,技术人员应跟班作业,其轴线及高程控制精度按相关规定要求执行。

6、5、竣工测量①竣工测量由项目部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实施。

②竣工测量结果整理后,列入竣工文件,并报上级技术部门备案。

③工程竣工交验前,竣工复测成果及桩撅复核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并按竣工验收要求填制竣工资料。

6、6、资料复核1、各项测量记录、计算成果与图表,应认真复核与检算,未经复核与检算得资料不得使用。

2、一切原始观测值与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记录清楚,不得凭记忆补记。

记录要真实,签署完善。

各种测量手薄应按规定填写内容及格式,统一标准,不允许用纸片或小本子代替。

7、施工监测本工程施工安全防范重点为铁路既有线变形。

安全监测对象为轨道隆沉与水平位移、路基隆沉与侧向位移、周边管线变形等。

监测要求:线路静动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按《铁路线路维修规则》执行,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进行线路养护作业,确保行车安全;观测资料应齐全、详实、规范,并及时整理汇总分析。

如有异常变化,及时分析原因并上报;施工过程中,变形较大危及行车安全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及时与铁路部门联系,同时配合铁路养护维修单位,尽快减缓变形,调整线路设备达到通车条件后,方可放行列车;线路、路基变形进行跟踪监测直至数据稳定收敛。

监测频率:临近既有线施工时对线路、路基得沉降变形观测不少于4次/d,有异常情况时应加密观测;既有线上作业时对线路、路基得沉降变形观测每二小时一次,有异常情况时应加密观测。

7、1、挡墙工程(1)监测期:为施工开始至施工结束。

(2)监测内容:重点监测内容为施工期线路沉降位移、铁路路基稳定及周边管线变形等。

(3)变形控制标准:a、轨道隆沉:每二小时线路轨面变化不超过-2mm~+2mm,24小时线路轨面变化量不得超过-5mm~+5mm,累计不超-8mm~+8mm。

b、轨道水平位移:每二小时线路轨面变化-2mm~+2mm,累计不超5mm。

c、轨向(直线)偏差:每二小时线路轨面变化-2mm~+2mm,累计不超7mm。

d、轨道三角坑(扭曲):每二小时线路轨面变化-2mm~+2mm,累计不超6mm。

e、地表隆沉:每二小时变化不超过-2mm~+2mm,累计不超10mm。

f、地表水平位移:每二小时变化不超过-2mm~+2mm,累计不超10mm。

7、2、上跨人行天桥工程(1)观测期:1#、2#桥墩钻孔桩施工开始至墩柱施工结束。

(2)监测内容:重点监测内容为施工期线路沉降位移、铁路路基稳定及周边管线变形等。

(3)变形控制标准:a、轨道隆沉:每二小时线路轨面变化不超过-2mm~+2mm,24小时线路轨面变化量不得超过-5mm~+5mm,累计不超-8mm~+8mm。

b、轨道水平位移:每二小时线路轨面变化-2mm~+2mm,累计不超5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