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文献综述【摘要】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其主要通过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等形式表现出来。
然而,对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市场失灵的情况也不一样,即中西方市场失灵之间的差异。
但对中国市场而言,对于市场失灵主要还是由政府的直接干预,通过市场调节、宏观调控、法律和经济效益、行政计划等手段进行调控。
【关键词】市场调控资本效率经济【正文】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一般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市场失灵在某些经济体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应否由市场力量引导运作的争论。
而这也产生要用什么来取代市场的争议。
最常见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由政府部门产出部份产品及劳务。
然而,政府干预亦可能造成非市场的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贫困者更加贫困,富裕者更加富裕,从而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
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2、外部负效应问题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
如建筑工地,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水泥在离施工现场最近的地方搅拌,这样就可减少运输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从而对周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
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3、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
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
同时,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
技术进步、市场扩大、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等造成了市场的垄断。
一当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4、失业问题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同时也是市场失灵最明显的反映,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
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5、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
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
而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
再是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区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会出相互损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江河上游地区林木的过量开采,可能影响的是下游地区居民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
这种现象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危害。
二、市场失灵产生的原因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市场机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严格的假说条件下才成立,而政府干预的完美无缺同样也仅仅与“理想的政府”相联系。
也就是说,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内在的缺陷和失灵、失败的客观可能,关键是寻求经济及社会发展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最佳结合点,使得政府干预在匡正和纠补市场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政府失灵,其产生原因是当商品或服务的边际社会收益超过边际社会成本时,市场无法或不愿意提供该类产品或服务。
一般认为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四点:即市场垄断、非对称信息、商品的外部性、公共物品的存在。
以上因素造成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从而直接造成了市场失灵。
1、市场垄断对市场的某种程度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那么对这种情况的纠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
政府主要通过对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干预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这方面的干预属于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
2、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
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
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
3、外部影响市场经济活动是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
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
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
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
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
再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
工厂排废水是为了生产产品赚钱,工厂同购买它的产品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是金钱交换关系,但工厂由此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却可能无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赔偿费。
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
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
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
比如你摆在阳台上的鲜花可能给路过这里的人带来外部经济。
4、公共产品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一类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
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
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
它带给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公民乙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
三、中西方市场失灵的区别由于源自历史和与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当在中西方的土地上同时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时,其表现形式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1、中国市场失灵表现为行政垄断突出和竞争机制尚未形成。
行政垄断是指中国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企业与行政机构以某种形式联合起来,利用行政权力构筑政治壁垒而形成的一种排他性控制。
就目前中国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即地方性垄断和行业性垄断。
由于行政权力的过分介入,使得社会资源常常为行政权力所控制,并排斥利益外的生产经营者与之进行竞争。
行政垄断严重的地区对外地产品的销售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对价格进行控制,而对本地产品实行地方性补贴,对外地产品实行高质检、技检等方面的歧视性限制,同时严格控制劳动力的流入和流出。
市场秩序管理过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使中国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受阻。
目前,中国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地方与地方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干预十分普遍,国内市场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部分地区的行业与部门往往只注意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
必须承认的是保护和扶持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具有相当的社会思想基础,短时间可以收到一定利益,从长远来看,势必阻碍整个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2、西方市场失灵多表现为经济垄断和自由垄断西方的垄断形式主要表现为经济垄断和自由垄断,行政垄断相比之下较为薄弱。
这是中西方在垄断形式方面的重要区别。
经济垄断是指经济主体利用市场壁垒对市场形成的一种排他性控制,它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垄断形式。
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猛发展,市场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进行着优胜劣汰的选择,部分生产者被排挤,而另一部分则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大,部分经济主体占据了市场支配地位,并操纵和控制着市场,对商品的生产、价格、数量实现排他性控制。
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等技术理由或特别的经济理由而形成的垄断或寡头垄断。
自然垄断主要存在于第三产业中,这在西方各国历史上均有出现。
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等国对通讯、运输、金融和能源等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了放松管制的规定。
自然垄断在反垄断法通常属于适用除外的内容。
四、整改措施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弥补市场失灵,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与法律措施,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整改,以尽快维持市场的平衡和稳定。
1、政府的宏观调控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尤记得,2003年2月中旬的广州,市场曾出现每袋几毛钱的板蓝梗暴涨到50以上元一袋,其它抗病毒的药品价格也跟着大幅上涨,远远偏离正常的市场价格;四月下旬的北京,由于有了广州市场的前期教训,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北京市场的药品零售价格虽然没有出现大幅上涨的现象,但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以前是完全不同,变得异常热闹,正常情况下在批发价50%以下就可售出的一些药品,一下子要按批发价的90%以上甚至零售价卖给零售商(药店和医院),若直接卖给相关团体单位药品价格就没有谱了,中草药的价格就高的太离奇了,确实让一些“药商”欢喜了一阵。
笔者在此称“药商”是因为在4月中下旬,很多药品不是通过正规的医药商业企业流转到消费者手中,而是一些吵作市场的一些药品商贩。
根据经济学理论,在充分竞争完备的市场上,由于价格和竞争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厂商和消费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愿达成了双方均能接受的合约,商品的价格达到了均衡、市场出清,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稀缺的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自动”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全社会的福利达到了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