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性分析,情感渗透

理性分析,情感渗透

理性分析,情感渗透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的文学样式,它抒写真实的现实生活境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深受学生喜爱。

可是散文教学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往往是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依旧一脸茫然,抒情散文的情,说理散文的理似乎真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了。

散文教学,适宜以一种即理性又情感的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握整篇作品。

具体地说,分为四步:读—思—品—悟。

读“读”指的是朗读,朗读是语文学科非常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有初步的感知,而且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便神游其中情感上与作者遥相感应,这会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投入到作品中去,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思考文章的内涵,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就这样悄悄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去了。

可以说,朗读是学习的基础,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啊!
朱自清先生多次撰文指出朗读的重要性,他说:“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入手。

”这段话告诉我们,
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有口无心的读一遍,不会有任何的效果。

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当然是从最基本的朗读技巧入手,如语音标准、清晰,语速快慢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等等。

这些基本技巧
的训练和指导学生理解作品应该是紧密结合的。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产物,朗读就是要以声传情,传达出文章中的喜怒哀乐。

所以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作家的创作风格,等等。

可以说,;朗读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个环节处理好了,可以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再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真思考,把握作者的的思路。

散文的特点是“以意为主,以文传意”,文章中的那些零零散散、信笔所至的描写内容其实都惯出在思想情感这根红线上。

所以只有按照作者的思路,沿路而进,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真情,理解文章的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

”又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

看一篇文章,要看他怎样开头,怎样写下去,跟着它走,并且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思路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思想内容就一层一层地显现出来了,所以作者的思路搞清
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就清楚了。

怎样探求文章的思路呢?还是得从文章本身入手。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通过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引导学生深入探寻作者内在的情感脉络。

在这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思路的曲折变化之处,抓住关键句、中心句。

抓住这些关键环节,可以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环节的,进而把握整篇文章的思路。

品在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品味、欣赏作品。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更深刻的理解那意蕴深厚的思想内容,更真切地品味那诚挚动人的情感,更细致的欣赏那优美隽永的语句。

作品中有些语句意思含蓄或富有哲理,学生在以上的学习中,对它们的内涵能够有所感悟,但往往不够清晰、不够深刻,更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去欣赏、品味。

引导学生理解、品味作品,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语言材料,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具体、实际的材料来组织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又是如何遣词造句来表现这些材料的。

其次是作品的意义,从语言文字入手,探寻文章的主题、思想观念等。

然后是作者的情感,包括思想情感、理想抱负、情操气质、人格品德等。

品是悟的基础,品的工作做扎实细致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
够对作品有所“悟”。

悟所谓的“悟”指的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

我们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并不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累的思维活动,创作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学生原有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审美再创造。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以追求作者本意为阅读理解的标准,而近年来国内外的阅读理论则突破了传统理论的藩篱,认为读物的意义并不等于作者写作的本意,文章完成,交给读者后,读物的意义就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作。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现实的文学样式,他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最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生活境遇,较诸其他文学样式,散文更易出发读者的情思,引起情感共鸣。

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创设适宜的情境,启发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巧妙的对学生进行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的教育。

总之,散文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在读—思—品—悟的过程中,把认知教学和情感教育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此一定能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