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高邮市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愠.怒(yùn)风靡.(mǐ)龟.裂(jūn)退避三舍.(shě)B. 嫣.红(yān)悖.论(bèi)愚氓.(mánɡ)毛骨悚.然(sǒnɡ)C. 执袂.(mèi)两栖.(qī)倏.然(shū)鳞次栉.比(zhì)D. 硕.大(shuò)狼藉.(jié)山岚.(lán)酣.然入梦(hān)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从小酷爱电脑的小明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练,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
B. 为了连淮扬镇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肆无忌惮....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C. 应对中考,我们需发奋努力,踏实严谨,等闲视之....,否则便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D. 小说《受戒》在叙事上看似平淡直白,其实文章在构思布局上别具匠心....,不同凡响。
3.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A. 得意门生饮泣吞声变卖典质万籁俱寂解说:四个短语类型不相同。
B. 随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让室外顿时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洁白美丽。
解说:这句话有语病。
C. 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解说: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D.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
解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苏州园林》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按从主到次、从细部到局部的顺序说明,条理十分清楚。
B. 《枣核》一文结构精巧,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贯串全文的线索。
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C.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给人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D. 《木兰诗》是北朝的一首民歌,诗歌塑造木兰这一形象时,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既真切动人,又富有生活气息。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5.默写。
(错、漏、添字,该句皆无分)(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
(毛泽东《长征》)(2)______,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4)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5)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6)______,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7)杜甫《望岳》一诗中“______,______。
”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4.0分)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物识别,“刷脸”就知道你是谁喻思娈①人脸识别技术属于生物特征识别(以下简称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
近年来,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公众,升级人们的“密码”,将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安全。
②生物识别,简单说就是一种利用人的生理(指纹、人脸等)或行为特征(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认定的方式。
通常,人体生物特征具有随身携带和难以伪造的优点,在安全保密、便捷识别上有优势。
③常见的生物识别方式是指纹识别,但指纹容易留下痕迹被他人复制,而且对手指的清洁度、干燥度要求较高。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数据安全和信息隐私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更安全、有效的身份认证“密码”。
④人脸识别是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
由于每个人的五官、面部特征具有差异性,这使利用这些特征来鉴定个人身份成为可能。
人脸的生理特征可以转化为被计算机识别的数据信息。
人脸识别技术的实现,首先是在图象或视频中检测到人脸,再对目标面部特征的关键点进行定位,提取特征并进行结构化处理。
有了这些数据,计算机就能分析人脸属性,读懂人脸。
⑤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已走进大众视野。
⑥清晨赶到办公室,手捧滚烫咖啡,你是否会为无法腾出手去掏证件刷卡而发愁;晚上加班回到家门口,掏掏口袋,你是否会因为忘带房门钥匙而郁闷。
有了人脸识别系统,这一切担心就不存在了,你只需要“刷脸”,门禁就能自动解锁,甚至还能根据你的心情送上合适的问候语。
⑦智能安防是生物识别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由于生物特征人各有异、终身不变等特点,让其在安防监测上能大展身手。
比如,利用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动态监控、以图搜图、人像比对等方式,不仅能了解谁进入了你的社区,还能帮助公安机关等完善安防体系。
⑧有很多在逃人员通过冒充他人的身份已经把自己“漂白”了,人脸识别却能够“看出”这类人的真实身份,从而在海量人口中抽丝剥茧,精准识别并报警。
⑨在智能商业领域,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在拓展。
到银行开户必须拿着身份证来验证身份,不仅耽误时间,也给一些行动不便者带来很多麻烦。
有了人脸识别系统,在线上就能完成实名验证。
未来,当金融、电信、政务服务、教育等传统行业搬到线上时,实名制验证就越发重要。
在这些领域,未来生物识别技术应用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⑩智能手机普及是生物识别技术的重要推动力。
“刷脸”“刷眼”代替输入密码,可用于购物、支付。
⑪商场购物、去银行取钱、乘高铁坐飞机……各种日常业务,“刷脸”“刷眼”都可能..完成。
甚至可能产生一个大规模的生物识别数据库,使用生物特征,你就能在全球范围内证明你的身份。
⑫当然,生物识别不会完全替代传统身份鉴定技术,有些应用将是密码等传统方式的辅助和补充。
生物识别技术和传统模式将取长补短,人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运用最便于用户使用、最有效率和安全的识别方式。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2月27日 20 版,有删改)(1)说说人脸识别技术得以运用的原因。
(2)品析语言。
①第⑪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②第⑧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说说文章的标题“生物识别,‘刷脸’就知道你是谁”好在哪里?(4)人脸识别技术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利用?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四个五角粽肖复兴①去年端午节前,母亲忽然兴起,让儿子按照她的要求,买来江米、五花肉和粽叶,要亮亮手艺了。
儿子明白母亲的心思,老人是特意包给唯一的孙子吃的。
孙子去年暑假去美国留学,读研究生。
一年没有回家了,奶奶想孙子,平常不说,做儿子的心里明镜似的。
而且,以往孙子最喜欢吃奶奶包的肉粽。
②儿子买回来东西,摊在母亲的门前,笑着说:“您给您孙子包好了粽子,得等一个来月呢。
”母亲笑眯眯说:“包好了,冻在冰箱里,等孙子回来吃,照样新鲜好吃。
”“您这是想孙子心切呢!”母亲把五花肉煨好,把江米泡好,把粽叶一片片挑好,用剪刀沿尖剪齐,也泡在清水里,红的红,白的白,绿的绿,还没包,光看颜色就那样好看。
③母亲要等待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才会上手包粽子。
这是老人多年的老规矩,说是时令的食品就得讲究时令,这时候包的粽子米才糯,肉才香,粽子才有粽子味儿。
以前,母亲在包粽子前念叨这套经时,儿子总笑。
只有孙子支持奶奶,说老规矩就是民俗,能够成为民俗的东西,就得信。
④去年端午节前夕,母亲一个人坐在灯下包粽子,不让人插手。
儿子看得出来,母亲很享受包粽子的这个过程,像一个戏迷自己在静静的角落里神情专注地唱念做打,一丝不苟,自得其乐。
而且,她是把对孙子的感情和思念,一起包进了粽子里面。
只是,母亲的身体真的不如以前,她的动作显得迟缓多了。
一盆粽子包好了,她从那一盆粽子里挑了四个粽子,放进冰箱里。
母亲说,多了也吃不了,四个,图个四平八稳!儿子看明白了,那四个五角粽,个头儿一般齐,是包得最漂亮的。
⑤盼了一年的孙子回来了,从美国给奶奶带来了好多礼物,其中包括奶奶最爱吃的黑巧克力。
儿子在一旁说,奶奶没白疼你。
奶奶一宿都没睡好觉,第二天早早..就起来了,从冰箱里拿出那四个五角粽,解完冻之后,坐上一锅水,把粽子熥在锅里的笼屉上,等孙子一醒就端上桌,作为迎接孙子的第一顿早餐。
⑥孙子一觉睡到快中午才醒,别人都上班去了,家里只有奶奶。
奶奶端来粽子,孙子笑着说:“起晚了,起晚了,我和同学都约好了,要迟到了,奶奶,我得先走了。
”奶奶端着粽子,望着孙子风风火火的背影大声说:“是你爱吃的粽子,你就回来吃吧,别忘了。
”孙子大声回答:“行,您放在那儿吧,我回来吃。
”⑦都是大学同学,一年没有见面了,聚会一直闹腾到半夜,孙子回到家里,累得倒头就睡,早把奶奶的粽子忘在脑后。
问题是,这一天晚上忘了情有可原,孙子几乎天天有聚会,不是大学同学就是中学同学,还有从美国一起回来的研究生同学从外地到北京来玩。
孙子几乎是脚不沾地,风吹着云彩一样,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⑧一直到暑假结束,孙子回美国读书去了,那四个五角粽还放在冰箱里。
儿子发现粽子已经有些变馊,悄悄拿出来,扔进了垃圾箱。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1)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奶奶有关举动。
奶奶要儿子买回粽料→______→______→奶奶提醒孙子吃粽子(2)品析语言。
①说说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早早”的表达效果。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通读全文,结合本文主旨,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感悟。
(80-100字,)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甲】已亥杂诗(其五)【乙】已亥杂诗①(其九十六)龚自珍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谁分②苍凉归棹③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①乙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
②分:料想。
③归棹:归舟。
(1)【甲】诗首句“浩荡”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剑气箫心”是诗人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9.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③而行。
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⑤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⑥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