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随着历史的递嬗,社会和文化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也与日俱增。药物的来源也由野生药材、自然生长逐步发展到部分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及若干人工制品。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蟾酥(附药:蟾皮)
樟脑
木鳖子
土荆皮
蜂房
大蒜
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
轻粉
砒石
铅丹
炉甘石
硼砂
附篇: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
附录一:药名笔画索引
附录二:药名拼音索引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药学》
总论
中药的发明和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方面的若干特点,因此人们习惯把凡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它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酒是最早的兴奋剂(少量用之)和麻醉剂(多量用之),更能通血脉、行药势,并可用作溶剂,后世用酒加工炮制药物也是常用辅料之一。随着人们医药知识的日益丰富,用药经验和药物品种的逐渐增多,为从单纯的用酒治病发展到制造药酒准备了条件。甲骨文中即有“鬯其酒”的记载。据汉·班固《白虎通义·考黜篇》注释:“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成为鬯。”可见,“鬯其酒”就是制造芳香的药酒。酒剂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内经》所存十三首方中即有四个酒剂,《金匮》、《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书中有更多内、外用酒剂,故后世有“酒为百药之长”之说。酒剂的发明与应用对推动医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寻骨风
松节
海风藤
青风藤
丁公藤
昆明山海棠
雪上一枝蒿
路路通
第二节祛风湿热药
秦艽
防己
桑枝
豨莶草
臭梧桐
海桐皮
络石藤
雷公藤
老鹳草
穿山龙
丝瓜络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千年健
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
鹿衔草
石楠叶
第十二章化湿药
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附药:厚朴花)
砂仁(附药:砂仁壳)
豆蔻(附药:豆蔻壳)
草豆蔻
第十六章消食药
山楂
神曲
麦芽
稻芽(附药:谷芽)
莱菔子
鸡内金
鸡矢藤
隔山消
阿魏
第十七章驱虫药
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
南瓜子
鹤草芽
雷丸
鹤虱
榧子
芜荑
第十八章止血药
第一节凉血止血药
小蓟
大蓟
地榆
槐花(附药:槐角)
侧柏叶
白茅根
苎麻根
羊蹄
第二节化瘀止血药
三七
茜草
蒲黄
花蕊石
降香
第三节收敛止血药
白及
仙鹤草
紫珠
棕榈炭
血余炭
藕节
檵木
枇杷叶
桑白皮
葶苈子
白果(附药:银杏叶)
矮地茶
洋金花
华山参
罗汉果
满山红
胡颓子叶
第二十一章安神药
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朱砂
磁石
龙骨(附药:龙齿)
琥珀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柏子仁
灵芝
缬草
首乌藤
合欢皮(附药:合欢花)
远志
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珍珠母
牡蛎
紫贝齿
代赭石
刺蒺藜
罗布麻
生铁落
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剂量
第二节 用法
附篇:
1.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2.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3.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各 论
第八章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附药:紫苏梗)
生姜(附药:生姜汁、生姜皮)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附药:苍耳草)
辛夷
葱白
鹅不食草
胡荽
柽柳
紫河车(附药:脐带)
淫羊藿
巴戟天
仙茅
杜仲
续断
肉苁蓉
锁阳
补骨脂
益智仁
菟丝子
沙苑子
蛤蚧
核桃仁
冬虫夏草
胡芦巴
韭菜子
阳起石
紫石英
海狗肾(附药:黄狗肾)
海马
哈蟆油
羊红膻
第三节补血药
当归
熟地黄
白芍
阿胶
何首乌
龙眼肉
楮实子
第四节补阴药
南沙参
北沙参
百合
麦冬
天冬
石斛
玉竹
黄精
明党参
枸杞子
墨旱莲
女贞子
桑椹
黑芝麻
龟甲
鳖甲
第二十五章收涩药
草果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
薏苡仁
猪苓
泽泻
冬瓜皮(附药:冬瓜子)
玉米须
葫芦
香加皮
枳椇子
泽漆
蝼蛄
荠菜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附药:车前草)
滑石
关木通(附药:川木通)
通草
瞿麦
萹蓄
地肤子
海金沙(附药:海金沙藤)
石韦
冬葵子
灯心草
萆薢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茵陈
金钱草
虎杖
地耳草
垂盆草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自然也就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传统本草学近代始称中药学,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中药学又形成了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栽培学、中药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鉴定学、中成药学等多个学科。所谓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中药学是中医院校的骨干学科,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和祖国医学一样,都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以致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同时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呕吐、昏迷、腹泻等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当进入氏族社会后,由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进入了狩猎和捕鱼为重要生活来源的渔猎时代,人们在吃到较多的动物的同时,也相应地发现了一些动物具有治疗作用,这就是早期动物药的发现。至氏族社会后期,进入农业、畜牧业时代,由于种植、饲养业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药物,这样用药的知识也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因此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故《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尝百草”虽属传说,但客观上却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五代韩保昇也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因此,自古相沿把中药称本草。此外,还有草药一词,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还有中草药一词,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由此可见,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所谓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它是在吸收中医药学及国外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又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学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广而言之,民族药与中药同样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成药则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中成药也就是中药复方或单方使用的成品药剂,自然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
浮小麦(附药:小麦)
糯稻根须
第二节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乌梅
五倍子
罂粟壳
诃子
石榴皮
肉豆蔻
赤石脂
禹余粮
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
覆盆子
桑螵蛸
金樱子
海螵蛸
莲子(附药:莲须、莲房、莲子心、荷叶、荷梗)
芡实
刺猬皮
椿皮
鸡冠花
第二十六章涌吐药
常山
瓜蒂
胆矾
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雄黄
硫黄
白矾
蛇床子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
板蓝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