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1、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汉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重视图示、文献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③引导学生运用概括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历史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3、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可采用历史小故事,图片等帮助学生进行内容识记。

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找出答案,提高学生分析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

4、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过程
5、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特点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6、教学过程
引导提问:秦朝在地方的行政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和分封制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学生回答: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再世袭。

过渡: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说,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汉承秦制,这个承秦制主要是在郡国制,但是又是跟秦朝有所不同的,汉朝实行的是双轨并行制。

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提问:在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上,汉朝可以说是“汉承秦制,略有变通。

”具体是怎么承,怎么变呢?
1.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生:实行郡县、封国并存
师:西汉初年的统治者是非常注意吸取秦灭亡的教训的。

认为秦灭亡主要是没有分封同姓诸侯王,所以对王侯进行分封。

分封的封国有时候是朝廷依靠的力量,封国的王侯拥有自己的力量,有时候也会与朝廷对抗。

出示材料:材料一: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材料二: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提问:请同学们你结合材料思考西汉郡国并行制存在什么弊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便于地方上的诸侯国壮大自己的力量,并最终造成了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出示推恩令材料,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皇上虽然上以德施,就能够从分其国。

通过这样,王国是越分越小,易于管理跟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西汉中期,中央统辖的郡国数量越来越少,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设置了刺史制度负责监察。

师:汉朝的地方管理制度经历了郡国并行,郡县制以及州郡县的多种变
化,而唐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就相对比较稳定。

出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形势图
板书总结: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教师归纳总结,利用顺序图,引导学生把握历史脉络和培养历史逻辑。

师:思考:“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生答:
出示材料, 1 :太祖(赵匡胤)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提问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原因是什么
生: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师: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
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教师概括总结:宋太祖分别在军事,行政,财政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北宋政府通过这些地方分权的办法加强中央集权,然而设置了这么多的职位,官员必然增多,就会形成人员过多,机构臃肿的现象,所以北宋就会留下三冗问题
过渡:我们重点来看元朝的行省制度,出示课件,空白的元代行省行政区划示意图。

师:请学生在空白的示意图中填上相应的行政区划名称。

学生填图
教师讲解:教师对元朝设置的行省,宣慰司,路府州县进行讲解。

出示材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引导提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师:材料为我们概括了秦朝君主专制中皇权的至高无上,而这种君主专制制度一直为后世朝代所沿用,并且不断地强化,那么君主专制是如何强化的?君主专制的强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出示“自秦以来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简表”
教师对表格进行讲解,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汉武帝提拔布衣亲信组成“中朝”并由中朝对国家政事先做出决策,将原属丞相的决策权分割给了中朝,由此达到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作用。

过渡:唐朝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三省六部制。

提问:请大家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材料,和自己所学知识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唐朝三省六部制是相城实际上有所分散?
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

即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书,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省的诏书,如果认为不当,可以加以封还和加以驳正;尚书省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中书门下两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行政中枢相互牵制。

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沿用这种方法
过渡:在元朝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元朝设置了中书门下,上承天子,下总百司。

有时权力过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权力。

过渡:治国理政,主要在于人才,从汉至元选官制度的完善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看到这几则材料: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

“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国史大纲》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官职任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世袭
(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有何进步性?注重品行和才学
材料三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
师:材料三反映的又是什么选官制度?有哪些弊端?
生: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师: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科举制,科举制主要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士子应举,不必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从君权到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选官制度三个方面介绍了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进情况,我们回顾一下,从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演进有什么特点?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发言: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选用亲信近臣,
形成决策核心,削弱相权
总结:我们今天主要介绍了从汉朝到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其突出的表现为,中央行政制度上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控制日益加强,而选官制度的发展,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起了促进作用。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