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主要分析了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及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获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及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的信息。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动态的教学效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并加深记忆。
也可采用比较法,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使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人口迁移特点。
借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教材第9页的活动1可以请家庭或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也可开展小组互动学习,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影响,获得感性认识。
活动2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出与移人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
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案例2可根据教材图1.9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运用电脑动画课件演示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过程与路线。
根据课件展示的资料,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还要注意分析人口迁出地区与迁入地区的推力与拉力因素。
案例3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将其信息结合活动1、活动2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图像中提取有关信息。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
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移(板书) 师:什么是人口迁移?
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说一说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l、2、3欧洲人向北美、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
4非洲人被迫移民美洲
5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
6中国人向东南亚和美国西部移民
7英国人向北美中西部移民
8苏联人向亚洲北部移民
9中国人向中国东北部移民
(活动探究)学生填下表:
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
二战前①殖民主义扩张和资
本主义发展
②地理大发现和新航
线开辟
①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从已开发国家到未
开发地区
①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③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非洲
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
①从发展中国家到发
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流
动工人增加(外籍工
人)
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②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
工
③南欧、非洲人到西欧打工
师: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师: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具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与探究
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①计划经济体制
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
织地进行
①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
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②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
地广人稀的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①内地——沿海
②山区——平原
③贫困地区——发达地区、“民工流
动”
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那么这种人口迁移有什么意义呢?
生: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活动与探究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
家庭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
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相同。
对人口迁出地来说,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等。
对人口迁入地来说,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等。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等。
(本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出与移入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
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关于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错误的是…………………………………………()
A.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石油输出国
B.由人口稠密的国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
C.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D.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2.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比迁入地影响更为广泛
C.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太大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
3.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正确叙述是…………………………………()
A.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多为非自发性迁移
B.迁移的主流是学习和分配工作
C.东部沿海的大城市多为迁入地区
D.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
4.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伯明翰、大庆、攀枝花都是经济因素吸引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B.交通与通讯事业的发展相对减少了人口迁移的规模
C.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迁移
D.从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答案:1.C 2.C 3.CD 4.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