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组织发展方向

国际组织发展方向


1.对传统理论的反思
国际关系学者们对国际机制的研究兴趣最初来自 于对国际秩序、国际权威和国际组织这样一些主流概 念的不满。一些学者认为,竞争性的、“零和”的国 家间无政府状态与国内政治的“权威”之间的传统两 分法对于解释战后发达工业国家间的合作行为已经失 去了部分效力。
对传统理论的反思
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缺陷
第三章 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
一、国际制度的基本形式:划分标准 二、国际制度的基本形式:比较分析
一、国际制度的基本形式:划分标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成为国际关系理论探索和经验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一 概念创新之所以能产生持久的理论魅力和实证价值, 其缘由不仅在于它与社会科学主流学科之间的亲缘关 系,而且在于它对理论和现实之间“裂缝”的敏感与 自觉。
国际制度的类型划分
正式机制(formal regimes) 由国际组织通过立法而产生,以理事会、代表大会
或其他实体的方式来维持并由国际科层制组织进行监督 的国际机制。
非正式机制(informal regimes) 依据参与者的目标之间所存在的聚焦或共识来创造
和维持,通过共同的自我利益或君子协定来实施,并依 靠相互的监视来监督。
Theories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Lisa Martin & Beth Simmons, 1998
对传统理论的反思
概念的创新
面对“国际政治和正式组织安排之间”在现实中日益扩大的 鸿沟,一些学者尝试以概念创新为起点来摆脱这一困境。
传统国际组织研究的缺陷
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使 过于强调正式的国际组织这一缺陷变得更加明显:
随着战后国际制度的不断进展,国际政治和正式组织安排之 间的鸿沟开始以难以弥合的方式在扩大。对于正在崛起的新一代 学者而言,重大的国际冲突——越南战争——是在联合国的正式 宣言之外发生的。美国在1971年单方面决定停止以美元兑换黄 金,随后宣布美元汇率浮动,过去二十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可 预测的货币关系崩溃了。正在兴起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明显有能力 颠覆关于油价和获得石油的既有安排,这种情况发生在传统的国 际组织之外;消费国在随后十年的反应也同样如此。
但是,这一领域仍与正式组织的研究紧密相关,而忽视了在 更广泛意义上出现的规制化的或组织化的大量国家行为。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ternationl Organization
Stephan Haggard & Beth Simmons, 1987
对传统理论的反思
对传统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组织研究的缺陷
国际组织 的某些研究领域,例如联合国体系研究和区域一体化研究,一度 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根据相对完整的投票记录,在权力和影响力可能不同的各问 题领域中,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各国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行为。
World Politics in General Assembly, Hayward Alker, 1965
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持久的、相互联系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这些规 则规定行为角色、限制行动并塑造预期。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已被一部分国家所接受的一系列相互期望、规则和规定、计 划、组织能量和财政义务
International Responses to Technology: Concepts and Trends
John Ruggie, 1975
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主体对 某个特定国际关系领域的预期围绕着它们聚合起来。
Structu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Stephen Krasner, 1983
对传统理论的反思
概念的创新
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奠基人,罗伯特·基 欧汉赋予“国际制度”新的涵义,使其不再局限于传 统意义上的正式国际组织。
Robert Keohane, 1989
2.国际制度的类型划分
国际机制/国际制度概念的提出或再定义为填补 “国际政治和正式组织安排”之间的鸿沟提供了可 能,其观察视域既非国际结构那样宽阔,也非正式组 织研究那样狭窄,国际关系中的大量制度化行为由此 才被置于学科视野之内。在国际机制/国际制度概念 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国际关系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 国际制度的类型划分问题。
国家行为的主要动因是“由权力界定的利 益”,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限制只是边缘性的。
这种观点造成了国际政治研究与国际制度研 究的相互隔绝,因此国际关系学者们很少给予国 际制度以足够的关注。
对传统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组织研究的缺陷
战后初期,国际组织研究主要聚焦于以联合 国为代表的正式国际组织,而且基本停留在对制 度细节的静态描述和比较上,具有形式或法律的 制度主义(formal/legal institutionalism)的 特征。研究者们很少去探讨国际组织对国家行为 的实际影响。
国际制度/国际机制
从概念的使用频率上看,国际机制理论最初兴起 时,国际机制的概念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得到了相当广 泛的应用,而在当时被看作国际组织同义词的国际制 度则受到学者们的冷落。
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罗伯特·基欧 汉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在研究中更加偏爱使用 国际制度一词,尽管国际机制的概念继续被许多学者 应用,国际制度已成为一个更加流行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