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各类潜在原告主体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各类潜在原告主体

浅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各类潜在原告主体摘要:环境公共利益虽然与人人相关,但结合目前我国的法律建设现状,公民个体或简单的个体集合尚不能充分实现公共利益的救济;本应成为公共利益主要代言人的国家在很多情况下也不能全面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环保组织因其自身的特点最适合成为公益诉讼的原告。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原告;最优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根据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了维护环境公益免遭损坏,当其认为环境已经受到损害或将要损害时,向国家司法部门就污染破坏环境的责任者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停止正在或者可能发生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并赔偿已经发生的环境公益损害的诉讼制度。

我国相关法律未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而且诉的利益的判断标准不合理,制约了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

针对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的范围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形成两种学说:“多元主体说”和“限制主体说”。

“多元主体说”主张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为更有效的保护环境,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应在理论上尽可能赋予更多的原告主体;“限制主体说”将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限定在一种或两种主体之中。

笔者认为原告范围扩大有可能会带来诉讼权利的分散,多个适格原告相互推诿诉讼责任,诉讼行为滞后,因此我们在确定适格原告的同时,应当考虑到由谁来当公益环境诉讼原告能使这一诉讼效果达到最
优。

一、检察机关
1.学界观点
检察机关一直以来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且有些地方检察院已经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检察院又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如果它作为原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那它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检察院的这种双重身份是一个不能掉以轻心的问题。

2.笔者观点
如果我国的检察机关以原告身份介入环境公益诉讼时,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原告,又是庭审活动的监督者,原告利益与法律监督相互排斥和对抗,不仅不能维护原告的利益,也不能有效地实现监督中立的效果;而且“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天然地会更多考虑国家利益,而在某些情况下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并不一致”。

因此笔者不赞同将检查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

二、环境主管行政部门
1.学界观点
由于环境行政主管机关配有环境执法方面的软性资源和先进的硬件设备:如众多环境执法人员、掌握较为全面的环境监管信息、先进的环境监管设施、完备的分析测验器材等。

所以环境行政主管机关一贯被认为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较优的候选原告之一。

2.笔者观点
环境行政主观部门已有行政执法权,可以通过行政处罚等手段来保护环境,若又赋予其公益诉讼的权力,会导致环境主管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国家公权力交叉,不利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进行。

所以笔者认为公益环境诉讼是原告不能很好地得到行政救济的情况下提起的,另外原告在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时候,可以列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为第三人,追究其行政行为的失职。

三、公民个人
1.学界观点
赋予公民个人原告主体资格与我国的宪法规定是相符的;公民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生活在社会的每一角落,能及时发现身边的环境侵权行为;赋予公民个人原告主体资格是对检察机关、环保行政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等原告的补充,可以弥补检察机关不作为,社会团体不愿起诉时诉讼程序无法启动的问题,达到切实保护环境公益的目的;外国有许多个人启动环境公益诉讼成功案例可以用来借鉴。

但是结合中国的实际,个人在团体面前,永远是弱势,除非个人实力可以超越当地的权力架构,冲击当地利益的环境公益诉讼很难实现;另外中国公民缺乏民告官的勇气和信心,以及后顾之忧,权利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空白,使得中国的国民不到迫不得已,不会起诉,这与一些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国国民尚缺少起诉的安全保障和外在的体制激励。

2.笔者观点
当下,公民个体利益的分散,可能会导致其难以达成公益诉讼的共识;另外,公民个人资源的有限性,法律专业知识的缺乏,都会对公民个人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结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目前我国法律体制还不够健全,如果赋予广大公民个人原告主体资格,可能导致他们随意行使手中的诉讼权,引起法律公共资源的浪费。

但是可以鼓励公民个人通过行使结社权,参加社团如参加民间环保组织尤其是政府发起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以实现保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目的。

四、环保组织——环境公益诉讼的最优原告
1.学界观点
环保组织可以集中分散的资源以争取个体力量无法争取的权益,提高诉讼效率,而且它可以弥补公权力的公益诉讼的不足,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提升本地的经济实力,会对公权力施加压力而阻碍公权力的介入,而非政府环境组织可以减少这方面的顾虑。

但是环保团体的能力和素质差别甚大,把代表公共利益的权力交给它们会构成对公共利益的威胁;环保团体容易受到其出资人的影响,受其左右;环保团体的利益偏向明显,不同团体之间的利益取向相差很大,只能代表个别阶层、社区、社团、人群的利益。

2.笔者观点
环保公益社会团体,一方面其热衷于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他们中间可能会有一些诸如熟悉法律、懂得诉讼技术的环保、法律方面
的专家,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保障环境公益诉讼的顺利开展。

另外,社会团体是将零散的个人集合到一起,人多力量大,使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更能重视它们得活动,进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

环境公共利益虽然与人人相关,但结合目前我国的法律建设现状,公民个体或简单的个体集合尚不能充分实现公共利益的救济;本应成为公共利益主要代言人的国家在很多情况下也不能全面维
护环境公共利益,环保组织因其自身的特点最适合成为公益诉讼的原告。

同时我国应当根据自身制度的特性,发展、完善多项配套法律制度,逐步地、有条件地实现公民通过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理论设想。

参考文献:
[1]徐祥民,胡中华,梅宏等.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以制度建设为中心[j].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2
[2]李祖军,主编.民事诉讼法·诉讼主体篇[c].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89-90.
[3]林莉红.法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公益诉讼[a]贺海仁.公益诉讼的新发展[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苏沛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扩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04
[5]潘佳.论公民个人和环保部门不宜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直接原告[j].法学研究,2012.10
[6]李挚萍.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优劣分析和顺序选择
[j]. 河北法学,201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