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法教学案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文朗读法教学案例《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李莎学情分析《兰亭集序》是人教版第三册课本第四单元的课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所作的序文,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秀散文。
从文字上看,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全文由兰亭集会的盛况到抒感悲怀,再到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从思想上看,在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的社会背景下作者提出生死问题,其意义值得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重视解词释义,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而诵读本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
再者,《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上乘的散文佳作,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文本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
鉴于上面所说,我把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定为:1、通过四步诵读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深入分析,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有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通过四步朗读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感情;最后读出心得。
让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2、分析讨论法。
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析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
教学过程1、导入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花介绍兰亭集会再到《兰亭集序》,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这样的导入不仅有历史内涵而且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同时可以使学生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找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足迹。
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文中可能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但授课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悲叹但不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如苏轼、曹操。
积极引导学生珍惜时间,追求理想。
2、朗读指导一读读准字音:听录音,学生边听边纠正自己的读音和断句错误。
挑选两到三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进行指正评价。
二读读懂句意:学生大声自由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基本文意。
有疑难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个别难点小组解决不了,留出各组发问的时间,疑难先由其他组帮忙解答,解答不了的老师给以引导。
三读读出感情:分段读,注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和节奏。
师生共同合作(学生读第一段和第三段,教师读第二段),并且找出每段中概括作者的感情的一个字:板书:乐、痛、悲。
教师提出问题:从文本中找到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分组讨论),分析文章内容。
第一段提示:王实甫《西厢记》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被视为人生四大快事,那么这四大快事在文中各指什么这样分解问题提问,降低了难度,更易被学生接受。
板书:良辰;暮春之初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乐事;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第二段学生概括内容: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而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于社会,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作者感慨:死生亦大矣。
板书:人生苦短,死生亦大第三段内容:作者以一个哲人的眼光看问题,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
我们每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人生短暂,千古同悲。
板书:人之生死,千古同悲四读读出心得:进一步体味其人生态度。
探讨:有人曾经这样讲:“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积极的情绪又暗含其中。
”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3、齐读:品味,涵咏。
这样的环节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高诵读能力,而且做到步步分析紧扣文本,做到有理有据;问题探讨部分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也可达到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
4、总结以板书收束,引导背诵。
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痛:人生苦短,死生亦大悲:人之生死,千古同悲让学生谈学习感受,侧重诵读背诵是迅速理解文章的捷径。
5、布置作业紧扣课堂讨论,设置练笔,题为《由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说开去》这样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巩固了课堂学习。
6、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这都是为许多名人大家的成长历程所证明了的文言文学习规律。
多“读”不仅有助于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感受文章之美,使读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而且我们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遭遇和经历。
评析:《兰亭集序》是一篇上佳的文言文佳作,其文章的类型、内容、题材都是一篇诵读教学的典型教材。
从该教学案例设计中可以看出,其教学形式采用的是经典诵读教学法。
由“读”到“析”再到“诵”的教学设计,能够在准确识读字音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引读,使学生身临其境,准确领会作者思想主旨,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为了将教学结果固化,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背诵,使其能够真正在大脑中留下该文的印记,从而达到出口成诵的效果。
但是从该案例设计中也可以发现一些不足。
首先,教学形式设计过于单调,除了诵读之外,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其活动的张度不够,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老师强制性的输入,而学生却索然无味。
朗读法诗歌教学案例《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赵敏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激发学习积极性。
2、品读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引诗入文,提高写作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2、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的完美融合教学过程1、课前活动今天轮到杨文静同学给我们朗诵诗歌了,他给大家准备的是配乐诵读《春江花月夜》(屏幕同步放映富有诗歌意境的图片)2、导入:感谢***同学的深情朗诵。
他那优美的音色带我们走进张若虚笔下如梦似幻绮丽多姿的春江花月夜里,那滟滟的水波,莹莹的花朵,朦朦的月色,让我们陶醉沉迷。
而“水”“花”“月”也是中国诗词中最常见也最能传情达意的三个意象,今天我们赏读的就是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词,这些诗词总让我们“读它千遍也不厌倦”。
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课题“春色满园关不住”(点击幻灯片)请大家齐读我们的学习目标。
环节一:我爱记诗词这一环节要通过“诵读展示”“诗量大比拼”“诗词大接龙”三个小活动来考查同学诵读诗歌是否积极、熟练、灵活。
1、美丽的诵读诗歌的美首先通过我们的有声朗读体现出来,那就让我们以声传情,用最美的声音诵读最美的诗歌。
A、诵读展示清明澄净,也暗示着朋友去往那个广阔而美丽的天地。
李白目送朋友一直到帆影消逝,他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意,李白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李白天性里的那片浪漫情怀,李白对远方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教师评价:扣住诗句中“碧空尽”“天际流”这样开阔而渺远的景,为我们展示李白送别朋友时那份独特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丽情怀,让我们相信“一切景语皆情语”。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杜甫鉴赏:这两句中“垂”“涌”给人很奇妙的感觉。
放眼望去,原野茫茫,阔远无际,而闪闪的星星就如垂挂在原野上一般。
星空与原野互为映衬,显得天地格外旷远。
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去,江面上映着月光,波光如银,与闪烁的星空辉映为一体,水天一色中,圆圆的月亮也像随着江水涌动奔流。
此处“垂”“涌”突出了天地一体水天一色的雄浑壮阔之境,而作者此时却是如细草般凄楚微弱,,如孤舟般伶仃寂寞,这两句正是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作者的凄怆心情。
正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战士的悲苦心情,感人至深。
学生点评:赏析诗中雄浑壮阔的景,引出作者凄楚无告的情,让我们自然领悟到“乐景写哀情”这一手法的妙处,还引用《诗经》名句加以拓展,在鉴赏方面很有功底。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李商隐鉴赏: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映于水,水含着月,高旷而皓净;却又有鲛人泣泪,颗颗成珠,闪着水光与月光,在静静的深夜,凄寒而孤寂。
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已让人难以分辨是三者之一还是三者为一,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蓝田沉睡在煦暖的日光里,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在袅袅娜娜曼妙多姿的升腾飘移。
这样异常美好的景色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是无法让人亲近的,让人生无限的怅叹伤感。
这里旷远凄寒、绮丽朦胧的意境传达出的是诗人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怅惘哀愁。
“只是当时已惘然”。
学生评:从诗句之意象到诗句之景到诗句之境到诗中之情韵,都做了唯美的赏析,对玉谿的理解可谓深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柳永改写:清冷的秋风吹过,浓浓的醉意渐渐消去,这才发现,随波的孤舟已临岸。
抬眼望去,陌生的岸上杨柳依依,如同伊人,脉脉的看着我,揪心的牵挂着我,让我重已的写作水平。
)再如: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歌功颂德,以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磨墨脱靴,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教师点评:此文最让人叹服的就是巧用诗词增加文采与内涵,使文章读之有行云流水之妙。
相信我们爱上诗词用心赏诗歌也会达到这样的写作佳境。
环节四:作业(二选一)诗词积蕴于心,运用于手,当我们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之时,何不拿起笔来为自己写一首小诗,牛刀小试,锋芒初露,“让我今生醉一回”。
1、春天总给我们那么多的美丽,它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有“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多姿花朵,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清丽风景,也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勃勃生机……请以“春天”为话题写一首小诗,可写古诗词,也可写现代诗词。
2、请从“我爱赏诗词”中另外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改写或鉴赏。
评析:该教案以记诗词、赏诗词和用诗词为目的,通过多着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本次活动当中来,这种教学设计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让学生一步步由“读”到“赏”,由“赏”到“用”,实现了质的跨越,让学生在不觉中渐进式地学习,可以说,这种诵读教学设计是成功的,能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并真正做到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