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首尔_邂逅_雷姆_库哈斯_体验大师的_自由_建筑

在首尔_邂逅_雷姆_库哈斯_体验大师的_自由_建筑

摘要:游走于雷姆・库哈斯等建筑艺术大师设计的建筑空间中,领悟建筑空间设计的真谛在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阐述了在建筑设计中的理念、法则与“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离经叛道”、“西”意“中”释,在与大师的“对话中”激发对现代建筑及其室内外环境艺术的新思考。

对开拓设计思路与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束缚与自由;无为;否定与超越画家表达的是教养,建筑师构筑的是情操。

“建筑如斯、画如其人”。

当我们真正把建筑作为自由的对象“戏弄之”,建筑就从功用、经济、技术、法规、规范中游离出来,建筑内部空间亦犹如一个个有机的“腔体”被“拉伸”,建筑物的形态体量也就从自由畅想中被释放出来……1.在大师的建筑中穿行应韩国首尔(souerl)汉阳大学建筑系的邀请,我们于2005年8月7日踏上韩国首尔的领地。

当我们来到首尔市区南山南麓的Leeum三星美术馆(LeeumSamsungMuseumofModernArt),参观这个集美术馆、三星儿童教育和文化中心于一体,体现过去、现在、未来的公益性文化艺术机构的建筑群体时,不由得被三座建筑自身的魅力所打动。

三星美术馆是三位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杰作:由著名荷兰建筑家RemKoolhaas(雷姆・库哈斯)、瑞士建筑家MarioBotta(马里奥・波塔)、法国建筑师JeanNouvel(让・努韦尔)各显身手设计的———“三星荟萃”的建筑群体;三座建筑风格迥异,对比鲜明又和谐统一。

他们分别表达了建筑大师的空间设计理念,巧妙的利用光色、肌理、材料,以象征的手法、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甚至不受任何羁拌的自由建筑形态向世人表达对建筑的理解。

马里奥・波塔在设计Leeum美术馆MUSEUM1———古代美术陈列馆时,从韩国传统陶瓷器中获得了灵感,以简洁的长方体与逆圆锥体和谐穿插造就了建筑形态与结构关系;建筑顶部借鉴古代城郭天际线的形态来处理,配以草木;暖色的建筑衬以冷寂的山林,彰显出建筑古朴、现代、厚重、坚固且充满生机的隐喻。

MUSEUM1的逆圆锥体主要部分位于地下大厅,三座建筑物的参观路线的起始处和终结处。

雷姆・库哈斯设计的三星儿童教育文化中心大厅中间的缓坡路是该建筑物的入口,这条缓坡路是所有参观者首先参观本馆时的必经之路。

自地下大厅贯穿到天窗的空间和顶部宣泄下来的自然光线,自由舒展的交通流线和出其不意的体块穿插构筑出的内部空间是献给观众的一份厚礼:摆脱束缚、脱离结构、抛弃模式、解除理念、打乱秩序、没有程序、丢却系统———不拘一格的自由建筑。

善于运用玻璃、钢铁等冷性材料来创造建筑形象的让・努韦尔,在MUSEUM2———现代美术陈列馆的设计中,充分发挥了他那特有的现代艺术家的天赋,他因势利导,就地取材,恰当运用。

通过下沉空间的对比,使深陷大地的箱体建筑有了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的感觉。

尤其是建筑箱体外壁的玻璃、特殊处理的不锈钢板材之肌理和厚重的色彩,充分展示了现代建筑高新技术的美感,凝重、洗练、洒脱、超越而非凡。

游走于大师建筑之间,似乎能够聆听到建筑的潜在语言:“……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

”是啊,这正是雷姆・库哈斯2000年在获得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建筑奖的授奖仪式上所说过的令现代建筑界人士为之尴尬的话。

作为现代建筑师或设计师们,该如何设想建筑的未来呢(图01、图02、图03)?2.“邂逅”雷姆.库哈斯第一次全面了解雷姆・库哈斯当从2002年中央电视台主体大楼的建筑设计竞赛开始,CCTV新大楼方案竞赛被库哈斯在首尔“邂逅”雷姆・库哈斯———体验大师的“自由”建筑EncounteringRemKoolhaasinSouerl文剑钢WenJiangang120室内设计与装修>论文选粹>在首尔“邂逅”雷姆・库哈斯12<2005<id+c的新颖方案划就“休止符”。

基于对建筑形式和高度两方面的深刻理解,库哈斯创造出一个逆传统而出新、在竖直方向呈6°斜角、上下贯穿一气的方体环形。

这的确是一幢可以改变人思想的建筑,虽然在立体构成中它并不奇特,但是当它作为建筑被耸立在中国的首都———北京这样一座古都中,接受深厚的中国民族文化审视的时候,它给业内外人们心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功能、经济、技术、抗震、文脉……全部被淡化、消隐了,它突破了我们对建筑———尤其是对高层建筑的理解。

但它却延续着库哈斯的特有手法,倾斜的玻璃幕墙、现代建筑的体块感及不大的高宽比例,代表着库哈斯一贯的作风:抛弃过去、超越现实、不懈追求———“前进、前进再前进”。

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1944年生于鹿特丹。

在其早期的职业生涯中,做过记者和电影剧作家,主要以一个叛逆的幻想家的形象出现。

1968~1972年在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AASchool)学习建筑,1975年曾经跟随德国现代主义大师翁格尔斯工作过,参与德国科隆的沃尔拉夫・理查兹博物馆的竞赛设计工作,并掌握了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最终发展形成自己的建筑设计体系;库哈斯的建筑创作早期受到荷兰风格派的影响,爱用施德罗住宅一样的穿插方式。

他与艾利娅・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创立了OMA(OfficeforMetropolitanArchitecture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并在国际上取得很大影响;他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思想研究及写作诸领域均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当代欧洲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思想家。

3、与库哈斯的“自由建筑”密切对话3.1“自由主义”与“英雄本色”在首尔又一次邂逅雷姆・库哈斯,真切体验库哈斯的建筑与室内,对其建筑的梁、柱、梯、门、墙等构件的处理大有为之震撼、动情之感觉。

那种“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者强调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可以通过建筑的革命去改造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英雄主义建筑观在此仍有体现。

库哈斯继承了包豪斯叛逆、激进的立场,主张正视建筑师在变化迅速的社会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事实,进而寻求一种摆脱了所有束缚的自由意志,不拘一格的设计自由。

尽管库哈斯推崇的是建筑无为的自由,但是,当我们跳出建筑学,站在艺术的层面去审视他的建筑和室内,则可以领悟到库哈斯其实是在美学的层面“玩建筑”,用艺术设计中平面与立体构成的法则去“戏弄”建筑的形态、结构、光色、肌理和内部空间界面。

这正是超越了建筑而直面美学本体的艺术。

3.2“胸有成竹”与“胸无建筑”库哈斯置身于现今的建筑学潮流之外,用艺术处理技术,用美学处理建筑,从社会学等角度考察建筑、城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正因为库哈斯从多个角度思考建筑学的发展前景,面对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资本聚集而成的摩天大楼,历史文脉的错位断裂,人性情操的异化蜕变,他对建筑学的现状与发展充满危机紧迫感。

库哈斯不“追昔”也不“抚今”,“胸有成竹”地设计建筑,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对时代前端的筹划之中;他在建筑造型上并不违背现代设计艺术的原则,而在功能上却无建筑设计规律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胸无建筑”定式,否定之否定———让现代化更加现代化。

既然建筑的去向是那样的无法确定,“那就让法则、定式见鬼去吧”。

3.3“知白守黑”与“以虚计实”库哈斯主张拓展建筑活动的范围并使其多样化。

他的这种观点在Leeum三星美术馆的儿童教育文化中心室内空间和界面设计、营造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大面积的留白,走道、门廊交织的光影效果和矛盾冲突,使得人们又一次感悟到在中国美术理论中“大疏大密”的节奏对比关系———“知白守黑”与“以虚计实”、情景交融的画面处理技巧。

3.4“无为建筑”与“建筑有为”在中国“无为而无不为”的至理名言几乎人人皆知,但是,真正能够深刻理解并身体力行者甚少。

库哈斯在做设计时似乎已经意识到“有为”与“无为”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建筑活动“同样包括无所作为或让别人来做事……一无所有之处,则一12<2005<id+c121切都有可能;有了建筑,一切都不可能了。

”建筑包含了太多的功能、经济———社会、商业因素。

被条件束缚的“有为建筑”和被“捆绑”住手脚心灵的建筑师其实是“无所作为”的,也是“建筑师从来都不做的”。

库哈斯用他的“无为”建筑设计实践,做到了“建筑有为”的最大可能性(图04、图05、图06、图07)。

3.5建筑设计大师的自由意志3.5.1.对建筑的自由库哈斯认为,“建筑最有趣之处是,它总是走向新世界,而不是返回旧世界”。

虽然建筑师表面上拥有“创造这个世界”的权力,而事实上“为了将其构想付诸实施又必须引起业主的兴趣”———功能、经济与服务对象等等因素的矛盾作用于建筑,建筑的不自由被称为“全能和无能的混合物”。

他主张通过了解和接受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式来重新确定建筑在这个时代所处的位置,用自由的最大可能性来解决建筑所能做的一切。

3.5.2.对城市的自由库哈斯是建筑师,同时也是社会学家,从1997年开始,“运动中的城市”便开始成为库哈斯的研究项目。

他从城市规划者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研究当今城市的公共空间正在减小、土地与文化的联系正在逐渐消失等等城市问题的原因,不断寻求解决方案。

他主张要摆脱虚伪的城市面貌,不受现代主义秩序的影响,着重强调自由和人文主义。

在Leeum三星美术馆的儿童教育文化中心建筑的外部环境,依然可以领略这种理念(图08、图09、图10)。

3.5.3.对艺术的自由从美学层面讲,库哈斯深受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希望通过建筑来传达人类的下意识和各种思想动机。

其建筑具有某些解构主义的特征,同时也有通俗文化的色彩。

在库哈斯看来,他的形式完全源于他的逻辑,尽管别人不这样看;但他的建筑的成功,最终总是归结于对艺术创新的自由———建筑体块的穿插、构成形式的艺术魅力。

也许在总结了他的创作理论来自于对建筑概念的反思———建筑创作遵循新的抽象概念到形式创作的方式;分析其造型观念与能力来自于民族地域的文化传统,其建筑手法受荷兰风格派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以及爱用超现实主义的画面对墙面进行装饰、在大体块的墙面处理上采用玻璃幕墙或倾角……等等的造型理念后,对理解他的自由建筑将大有裨益(图08、图09、图10)。

透过Leeum儿童教育文化中心———库哈斯的建筑设计,我们能够真切触摸到大师思想丰富、奇特而多变的建筑设计“肌理”。

他善于发现问题,并居高临下的从社会学甚至是更广泛的角度去审视建筑学的现实与未来,目光敏锐地洞见建筑师与传统建筑学理论在现代大都市环境下无所适从的地位。

他提出问题、揭示矛盾、研究现象,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当今建筑、城市所面临的状况与危机。

库哈斯以特有的无所顾忌的感性思维诠释建筑与城市,虽然不一而是,但其潜在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反叛的自由理念,对现代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依然有所建树,并在设计上为当代建筑学摆脱精神的枷锁提供了新的思路、视角、方法和可能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