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湖南科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文化

最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湖南科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文化

①吉礼:指祭祀之礼。古人祭祀意在求吉祥,故称吉礼。古人将祭 祀对象分成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中再以地位的尊卑贵贱 分成若干小类。
祀天神:祀昊天上帝(天子之祭);祀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神; 祀司中、司命(人的寿夭祸福和子嗣)
祭地祗:第一等祭社稷、五帝、五岳,一般采用血祭;第二等祭 山林、川泽之神,采用埋沉之祭;祭四ຫໍສະໝຸດ 百物,即诸小神,如门、 行、户、灶等。
祭人鬼:祭祀祖先,地点是庙。天子、皇帝、诸侯祭于宗庙,宗 族祭于祠堂,百姓祭于厅堂的神坛。还包括历代帝王、先圣先师、 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②凶礼:指救患去灾的礼仪,包括荒礼和丧礼两大类,细目则有丧 礼、荒礼、吊礼、襘礼、恤礼等五种。
丧礼是指对死者表示哀悼以及安葬死人的礼仪形式。一般分为七 大环节:复(招魂)、小敛(穿衣)、大敛(入棺)、成服(参 加丧礼者在大敛之日依制穿上丧服)、讣闻(告知亲友)、开吊 (亲友吊唁)、出殡。还有严格的服丧制度,期限依地位高低, 从三年到三月不等。
2.人生旅程中的礼仪礼节 专指在人生旅程中一些特殊阶段所举行的礼仪礼节。主要包括: ①诞生礼:婴儿从娘胎进入社会的礼仪。如生男孩,在门左面挂一
张木弓—弧,象征阳刚之气;生女孩则在门右面挂一方佩巾,象 征阴柔之德。父亲要到宗庙上香祷告,然后到外婆家报喜、送红 蛋,男单女双。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 “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 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 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 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表示长大成人,被社会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仪式。男 子为冠礼,又叫“加冠”,简单地说,就是男子到了20岁时,要 在宗庙所行仪式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即“冠”),然后 再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给取一个表字。女子的成年礼曰“笄 礼”,又叫“加笄”,也是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两 周时女子“加笄”礼一般在15岁时举行,表明该女子可以嫁人了。 所以人们及笄之年"代指女子从14到16岁这个年龄阶段;而用"弱 冠之年"代指男子接近20岁时。两汉以后,加冠称字的年龄段有 提前趋势,多半在15-16岁时举行,加笄礼则赶在结婚前行之。
恤礼:本与吊礼有相近之义,秦汉以后中央政府在大灾之年采取 赈灾放粮、减免租税、减刑赦罪的方式以表示抚恤之义。
③军礼:指与军队管理、调度、指挥以及同战争行为有关 的礼仪。包括大师之礼(天子亲征)、大均之礼(军队 建制)、大田之礼(一年四季的田猎之礼)、大役之礼 (征发徭役)、大封之礼(封疆)等。军队的后勤管理、 日常训练等都有明确规定。
荒礼:指年谷不熟或疾疫流行之时,为袪灾除疫而举行的祈禳仪 式,也包括为表示与灾疫之民同忧的心情而罢食、罢欲、罢乐的 行事,或贷粮、贷药的行为。
吊礼,本指先秦时各诸侯之间的外交礼仪,即一方诸侯国内发生 水火疾疫之灾或大丧,其他诸侯应遣使吊问,并馈赠救灾之物, 或为之服丧。
襘礼:一指古人为消除灾疫而举行的禳除之礼,二指春秋时期诸 侯之间会合财物接济他国之礼。
③婚嫁礼:青年男女结成夫妻所举行的礼仪。男子结婚叫娶,女子 出嫁叫归,男尊女卑观念的体现。古代婚礼要经过六道环节,名 曰“六礼”:纳采,俗称议婚或说媒,请媒人到女方说媒,了解 女方的心意,看看这门亲事有没有成功的希望,象征忠贞不二; 问名,俗称“合八字”,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 上面写著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男方必需放在祖先案上观 查几天,如果家中这几天都平安无事,就再将男方的八字送到女 方家,女方接受了男方八字之后的三天内,每天早晚要在家中神 佛前烧香拜拜,这几日内,如果任何一方发生被偷盗、物品损毁、 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么婚事就不成了;纳吉, 又称小定 或文定,也就是订婚,问名后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请媒人到女 方家致赠礼物,并通知女家决定这门亲事,同时男方选定吉日到 女方家,送给新娘枚金戒指 ; 纳征,俗称大聘或完聘,男方选 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纳徵通常在婚礼前十日至一个月 内进行,除了要准备聘金外,还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礼,聘礼名称 都有吉祥的涵意,数量为双数,取成双成对的意思; 请期,俗 称择日,由男家选定婚期大喜之日,并请求女方家的同意; 亲 迎,正式举行婚礼,把新人的八字都写在红纸上,请择日师择定 黄道吉日,并由媒人奉送双方同意后,举行迎亲仪式。
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言、 立功”的三不朽思想,由此形成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 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 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 取向与文化精神。
(三)礼的类别
1.五礼
《周礼·春官·太宗伯》将五礼明确界定为吉礼、凶礼、军礼、宾 礼、嘉礼,以后历朝历代虽不断修订,但直至清朝修订的《大清 会典》仍不出五礼的范围。另外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 庶民五个等级所行仪礼,亦称五礼。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湖南科技 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文化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 善为核心。
在文化史上,虽然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 或不讲道德,但也确实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把 道德在文化价值系统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性成为 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个基本要求。三者之中, 前两者是外在的既定的,唯有德性方能主观能动地实现 自己。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 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
④宾礼:接待宾客之礼。如朝礼、相见礼、蕃往来朝礼。
⑤嘉礼:嘉庆喜事所用的礼仪,包括饮食之礼、婚嫁之礼; 冠笄之礼、宾射之礼(周代属嘉礼,后属军礼。起源于 上古氏族社会的军事教育。即天子与来朝的诸侯一起, 在射宫射箭时所行之礼。诸侯互朝,卿大夫士互相拜记 也行宾射之礼)、燕飨之礼(天子燕飨宾客)、脤膰之 礼(将祭祀用的祭肉作为礼物分送给亲友、兄弟);贺 庆之礼(祝贺他人婚嫁、寿诞的礼节)、巡狩之礼、即 位改元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