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际引入,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在自主探究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中的圆,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教学圆规、三角板; 学具:圆形纸片、尺子、铅笔、图钉、线、圆形物品、圆规、 教学过程: 一、引圆 —— 悬念产生好奇,好奇带入新课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轿车、大炮、枪口”三种图片。 师:这些图片中的物体虽形状各异,但有一部分的形状是相同的,你发现了吗? 生:轿车车轮、炮口、枪口都是圆形的。 师:那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炮口、枪口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稍等片刻) 师:这两个问题你们暂时不必回答,通过今天我们进一步去学习认识圆, 我相信,你们的回答将更加完整,更加圆满。(板书课题“认识圆”)
【简评: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用心捕捉圆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带着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向,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同时在“暂时不必回答”的关子下,旗帜鲜明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说圆 —— 进入新课 1、师:说到圆,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表面是圆形的?(学生用所带 圆形物体举例说) 生1:瓶盖的面是圆形的。 生2:硬币的面是圆形的。 生3:钟面是圆形的。 ......... 2、出示课件展示运动形成圆的图片 师:其实有些物体运动也能形成圆,如:一滴水滴入平静的水面,水面立 即形成了一个圆,电风扇转动以后也形成了一个圆形(教师边说边用 课件动画展示)
三、画圆 1、师:圆在我们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那现在你能利用你手中的材料或 工具画一个圆吗? 生:能。 师: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独立画,开始! 2、学生画圆,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谁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是用瓶盖在纸上描画的。 师:有哪些同学是用描画的方法画的?请举手 师:还有哪些同学不是用这种方法画的? 生: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那好,请你告诉我用圆规怎么画?
4、圆规的画法(首先教师简单介绍圆规) 生:先在纸上定一个点,在把圆规两脚打开定好两脚之间的长度,在围绕定点旋转一周。 (学生汇报画法的同时,教师黑板演示,并板书步骤:①定点;②定长;③旋转一周) 师:那好,下面请所有同学生用圆规再次画圆,看看谁画得又好又快?(教 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收集了几位同学的作品,你们认为怎么样? 生:画得不好。 师:你们认为他们是如何造成的? 生1:定点滑动了,定点不能移动。 生2:两脚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定长改变了,定长不能变动。 生3:旋转时改变了定点的位置,改变了定长的长度。 师: 你们说得真好。 (教师再进一步归纳圆规画圆的注意事项)
【简评:在学生熟悉了生活中的圆后,让学生动手自己想办法画圆,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逐步自我建构圆规画圆的知识及注意事项】
5、课件出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平面图形,那圆是不是平面图形? 生:是。(板书:“平面”) 师:如果让两名同学分别剪下圆形和长方形,哪个快?为什么? 生:剪长方形快,因为圆是弯曲的线围成的,不好剪。 师:弯曲的线我们叫它曲线,圆是个曲线围成的图形。(板书:“曲线”) 师:如果老师擦掉一部分,还是圆吗?为什么? 生:圆要封起来的。 师: 说明圆是封闭的图形 (板书:“封闭”)
【简评:教师在本环节紧紧抓住了两个简单动作“剪”和’擦”,使学生体会到圆的特征,设计巧妙,教学效率高】
四、教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1、师:昨天老师布置你们预习,通过预习,你们还知道圆的哪些知识?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生1:圆有圆心. 生2:圆有半径、直径。 ........ 教师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师:那黑板上的圆圆心在哪?其实这个圆心就是刚才我们圆规画圆时的什么? 生:在黑板那一定点上,圆心就是定点。 师:那你能否在圆形纸片上准确找到圆心吗?学生汇报方法 生:能。 师: 谁来汇报方法? 生:对折再对折,中间相交的点就是圆心。 师:圆心我们习惯上用大写字母O表示。 师:说到半径,谁能帮老师在黑板上的圆上画条半径?(学生争先恐后举 手) 师: 画的对不对? 生:对。 师:这条半径是一条直线还是线段?端点在哪?(教学“圆上”“圆内”“圆外”) 师:所以半径的端点在圆心和圆上 师:如果老师还想画一条半径怎么画?(教师引导:只要从圆心出发,往圆上任何一个点上画条线段) 师:圆上多少点?能画多少条? 生:无数个点,无数条。(教师板书“无数条”)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半径? 生1:端点在圆心和圆上的线段是圆的半径。 生2:连接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就是圆的半径,用r表示 ......... 师:这个半径就是刚才我们圆规画圆时的什么? 生:定长 3、仿上教学直径. 4、请同学们在图片纸上画出几条半径与直径。 【简评:课前布置预习,体现了一种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深化,使学生得到新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独立+合作:教学圆的特征 1、师:现在请同学们针对手中的图片,先独立观察,动手量一量,再小组交流,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用红色粉笔板书学生的发现。 生1: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 生2:半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1:我是用尺子量发现的; 生2:我不用量,观察思考得到的,一条直径刚好分成了两条半径。 师: 到底你们的发现对不对呢?我们利用课件验证一下。 (教师用课件展示验证,并及时恰当地表扬发现规律的学生) 师:是所有圆的半径、直径都相等吗?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吗?老师黑板上的圆与你画的圆比较呢? 生:不是。 师:必须有个什么前提条件? 生:必须在同一个圆内或相等的圆内。 (教师板书:在同圆内或等圆内)
【简评: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并比较、分析,再以动画的形式验证他们所发现的规律,能够使学生更有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六、巩固练习 1、小裁判 ①、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②、半径2厘米的圆比半径1厘米的圆大。( ) ③、圆的直径都相等 。 ( ) ④、同一个圆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为2cm的圆,学生动手汇报画法,教师课件展示 师:若想把这个圆画在另一个位置,只要改变什么? 生:只要改变圆心的位置。 师: 也就是说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板书“圆心←→位置”) 师:若想把这个圆再画大一些,怎么办? 生:把半径变长些。 师:也就是说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板书“半径←→大小”)
七、学生总结全课 八、学生解决课前提出第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课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集中解决第一个问题:那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安在哪? 1、教师课件展示各种形状车轮车开动的动画。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师:首先回答车轴安在哪? 生:圆心上。 师:那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生:做成圆形的不会颠簸,比较平稳。 师: 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就平稳不颠簸呢? 生:因为车轴(圆心)到地面的距离始终没变,都等于半径的长度,而做成别的形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总是发生变化。 (教师用课件展示车轮滚动而车轴到地面的距离不变的动画,并及时表扬学生) 师:那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做成圆形的容易滚动,速度就快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圆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比如: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的?为什么绝大部分植物根茎的横截面都是圆形的?这些都有待于同学们今后去不断学习和探索。 【简评: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是数学的一大根本任务。本节课从生活入手,进入圆的世界,通过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又回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教师最后的引申,更是让学生把课堂学习引申到课外,为学生课外主动学习提供了动力。】
九、总结、升华、欣赏 1、师:同学们,世界是美妙而神奇的,有了圆更增添了她梦幻般的色彩,圆蕴含着无限的神奇和生机,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它的魅力吧! 2、欣赏音乐及圆在生活中的美丽图片
【简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美丽图片,能够更加开拓学生的视野,体会圆的美,圆的神奇,圆的无穷奥秘,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