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象色彩与修辞

形象色彩与修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七年第四期 形象色彩与修辞杨振兰词的形象色彩即在词的形象意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感性的联想色彩。

它作为色彩意义的一种类型蕴含在某些词的意义之中,从而使得该类词形象、生动、引人联想,令人回味,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马尾松”、“鸡皮疙瘩”、“蜂拥”、“林立”、“咆哮”、““摇曳”、“黄灿灿”、“香喷喷”等词即是如此。

可以说,形象色彩构成了色彩意义中最富有修辞特质的一种意义,在语言应用中,这种意义非常有益于构建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同时,我们通过分析大量的例证,同样发现,言语系统中的一些修辞手段的运用又可以反过来作用于词的形象色彩。

因而,形象色彩虽然隶属于词汇学范畴,隶属于词义系统,却与修辞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共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下面将就该问题作一分析探讨。

一、形象色彩的修辞功能形象色彩词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经常出现于文艺语体及口语语体中,科技语体(严肃科技语体)及公文语体一般而言是排斥形象色彩词的;政论语体既不象艺语体及口语语体那样大量、普遍、高频地运用,也不象科技、公文语体那样排斥,而是处于中间状态。

可见形象色彩对词的使用域、对语体是有选择、有倾向性的。

因而我们所选取的语料也主要来自于文艺语体。

我们可以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形象色彩的修辞功能。

1.充当言语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材料形象、生动的言语篇章是由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多种语言材料及词类活用、词语锤炼、句式调整、辞格运用等多种修辞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形象色彩词作为词汇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备着供词汇选择和运用的性能,而且更可以以其最现成、最普遍、最高频、最集中的使用从而构成整个语言运用的表达特点。

如: ¹再往里走,天山越来显得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象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然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碧野《天山景物记》)º这位小姐苗条而健美,·雪·白的紧身衬衫,·墨·绿·色哔叽的·百·褶·裙,深棕色的浓发波浪起伏,长长地披散在肩上,深深的眼眶里,有一双天真无邪而又热情大胆的蓝眼睛;她·婀·娜·多·姿,脚步清脆地跑进院来。

(刘绍棠《芳年》)¹º两段文字同属于文艺语体中的散文体,虽然一个描景状物,一个写形画像,但共同具有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使人联想飞动,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而这种修辞效果的取得与较多地运用形象色彩词紧密相关。

如果说例¹中还有一个比喻辞格存在,那么例º中则并未运用其他任何修辞手法,完全是形象色彩词在独自担当重任。

当然,由于语言交际的复杂性、多样性,并非所有的言语片断都处处运用形象色彩词,但有可能仍旧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如: »枣尔汗眼珠像黑瓜子, 枣尔汗脸蛋像红瓜瓤, 两根辫子长又长, 好像瓜蔓蔓拖地上。

闻捷《吐鲁蕃情歌·种瓜姑娘》)例»很显然没有使用一个形象色彩词,但谁也不能否认整节诗充溢着鲜明、生动的形象色彩。

这是由于诗中三处运用了恰切的比喻。

这种比喻的运用事实上又自然而然地赋予了“眼珠”、“脸蛋”、“辫子”等词以临时的形象色彩,使之形成言语形象色彩词。

可见,形象、生动的言语篇章可以不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仅仅依赖形象色彩词也可形成;但是如果仅仅具备了某些修辞手段,而缺少了形象色彩词,那么,这些修辞手段在施展自身的个性魅力的同时,还会无形中制造某些临时形象色彩词,用以弥补由于固定形象色彩词的缺席而留下的缺撼。

总而言之,如果组句的材料不能显示形象、生动的性能,那么整个言语篇章的形象性特点则是空洞的,无所依附的。

同样一个句子或一段话语,是否运用形象色彩词,运用数量多少,将会在语言表达效果方面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

我们可以从名家对作品的修改中很清楚地认识这一点。

如: ¼车当然是头等。

……拉开窗帷望出去,就看见·可·爱的山林,·可·爱的田野,在那里飞,飞,飞,转,转,转。

这样舒服的旅行,我想是最有意思的了。

(叶圣陶《含羞草》)后来作者将该段文字的前半部分作了一下改动: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

……要是拉开窗帘,那就更好了,窗外边・清・秀的山林,・碧・绿的田野,在那里飞,……。

¹改句用“清秀”与“碧绿”两个描写山林和田野具体特征的词取代了原句中两个空泛笼统的“可爱”,事实上是以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兼具的多彩词取代纯粹感情色彩词,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形象感。

因有无形象色彩而形成的词汇意义相同的同义词的运用,对言语的表达效果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如: ½国王听见有这样一粒种子,欢喜得只是笑;·白而浓的胡子包住他的嘴,仿佛一个树林,现在树林开了个深深的洞——因为笑得合不拢嘴。

(叶圣陶《一粒种子》)后来作者将其中的“白”改为同义的更具形象特点的,“白花花”,增加了摹状意味,使得该段文字的形象生动性更为突出。

“形象、生动”作为一种修辞境界之所以为众人所追求,是因为它是一种语言美质的表现。

古往今来,许多的作家、艺术家都在孜孜以求这种语言美质,以使自己的创作达到这种美学境界,以使读者由此获得审美的愉悦。

形象色彩词始终以自己特有的修饰性、形容性、描绘性参予创造美的活动,参予构建优美的篇章,参予形成主体的审美感受。

因而形象色彩义以其先天的优势,蕴含美学的意义和价值。

它本身即是美的,它所参予组建的言语篇章更是以形象、生动、新鲜、活泼的风格,以优美如画的意境,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构成更为具体化、丰富化的美的作品。

2.有助于语言表达简洁、凝炼这种修辞功能主要是针对某些比喻式、比拟式、借代式等运用修辞手法创制的形象色彩词而言的。

如“扇贝”、“猴头”、“瓜子脸”、“蜂拥”、“蝶泳”、“笔直”、“挂靴”、“乌纱帽”、“爬格子”等。

因为该类词本身即含有特定的修辞手段和修辞特点,用于言语交际中,可以一步到位,省却临时的比喻、以拟、借代等修辞格,因而在使言语篇章形象、生动的同时,还可获得简洁、凝炼的表达效果。

如: ¾·画·眉便走了出来,一飞飞到屋顶。

看看四围的景物,真同仙境一般。

深蓝的天空,浮着小白帆似的云。

·葱·绿的柳梢摇曳得好可爱;几簇红杏也露出微笑。

(叶圣陶《画眉鸟》)在例中所运用的形象色彩词中,“画眉”、“葱绿”为比喻式词,一个借喻,一个明喻,它们直接、现成的运用代替了诸如“眉毛像画了一样的鸟”、“像葱的颜色的树梢”等具体的由描绘、叙述构成的比喻,因而使得该段文字在不失形象性特点的同时,以经济、明快的风格取代了繁琐、复杂的表达方式。

再如: ¿这里有·天·蓝的鳍,·金·黄的尾巴; 这里有发光的鳞片,透明的铠甲; 这里有飞鱼, 拍着·雪·白的鳍翅, 穿过海浪像锋利的剑; ……(李瑛《西沙群岛情思》)如果例¿中运用的不是三个比喻式词,而是三个比喻辞格,那么该节诗则不会将形象、生动与简洁、明快的表达效果如此和谐地统一起来。

3.有助于语言表达丰富、细腻形象色彩的内部情形并不完全相同。

某些形象色彩是借助于此事物与彼事物的相似点、相关点而形成的,表现在造词方面往往会采用某些修辞的手法,它们在语言运用中既形象、生动又简洁、凝炼是必然的,这就是我们刚刚分析的一种类型。

另有一些形象色彩是对客观存在进行直接描摹的基础上形成的,表现在造词方面主要采用说明法、摹声法、重叠法等,具有很强的摹写性或很强的动态感,在语用中除显示形象、生动的特点外,还同时具有另一种修辞功能,即有助于语言表达丰富、细腻的修辞功能。

具有描摹性质的或动态感强的形象彩词如“亮晶晶”、“星星点点”、“坑坑洼洼”、“噼哩啪啦”、“咆哮”、“欢腾”、“摇曳”、“闪烁”等在言语篇章中恰当地运用,既能创造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又能使语言表达丰富、细腻,雍容华贵。

如: À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突然是·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

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

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刘白羽《长江三日》)Á这里有·晶·莹的珍珠, 姑娘说它是大海的露水、云的眼泪; 这里有·斑·斓的贝壳, 孩子说它属于传说,属于童话; 这里有·茂·密的海草, 生来就无休止地 摇曳,飘荡; 绿的——像葡萄藤的须蔓, 紫的——像柔软的轻沙; 这里,拂晓有 火红的·朝·晖,·乳·白的雾气, 黄昏有 ·惊·心·动·魄的落日,·五·彩·的·云·霞; 而夜深,满天星星会拍着翅膀, ·纷·纷到大海沐浴, ……(李瑛《西沙群岛情思》)ÀÁ两例都大量运用了极富渲染性、描绘性的状态形象色彩词及生动、逼真的动态形象色彩词,同时作者又采用了精雕细刻的笔触,从而创造了色彩斑斓、优美如画的意境,即形成了言语形象美,又显示了言语丰厚美。

综上所析,不难发现“形象、生动”是形象色彩词最基本、最重要的修辞价值所在。

一方面形象色彩词在创造“形象、生动”的艺术境界时,同时又能使言语篇章体现出简洁、凝炼的特点;而另一方面形象色彩词在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时,又可同时造就言语篇章的丰富、细腻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