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性胫腓骨骨膜炎的处理及预防

运动性胫腓骨骨膜炎的处理及预防

运动性胫腓骨骨膜炎的处理及预防
胫骨为三梭柱状的长骨,居于小腿内侧,分为两端一体。

胫骨体略向前突,并呈轻微S型侧弯,分为前缘、内侧缘和外则缘及内侧面、后面和外侧面。

胫骨体中下1/3处较细,易发生外伤性骨折。

腓骨较细,居于小腿外侧。

一、损伤机理:
1•肌肉牵扯学说
由于过多的踏跳和后蹬跑,使屈拇(趾) 肌群、胫后肌等小腿屈肌反复收缩,引起附着处的骨膜长期受到牵扯、捩伤或紧张,便该部骨膜和骨的正常联系关系遭到破坏,造成骨膜充血、肿胀、骨膜下出血,引起炎症。

2•应力学说
胫骨是支撑负重骨,由于它形态结构的特点,其力的作用线与胫骨的中心轴线不重叠。

在跑和跳的运动中,身体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反复作用于胫骨,使该部骨组织内部产生的应力受到改变或破坏,引起骨膜松弛或分离,甚至出现局部骨质脱钙或断裂,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二、症状诊断
疼痛是运动性胫腓骨骨膜炎的主要症状。

疼痛多为隐痛、牵扯痛,少数有刺痛,受伤部位局部灼热,皮肤发红。

病程初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疼痛,休息后症状消失。

若继续参加过大负苛的跑跳运动,疼痛逐渐加重。

急性期多有局部可凹性水肿,尤以小腿下段较明显,胫骨内侧缘中1/2或1/3处或腓骨下端有压痛。

病程较长的晚期病例,在胫骨内侧面上常触及类似碗豆大小的小结节或肿块,压之锐痛。

腓骨骨膜炎的患者,可见腓骨下端膨隆。

后蹬痛是诊断运动性胫骨骨膜炎的重要体证。

早期病例在X光片上多无阳性征象,晚期且反复发作的严重病例,常有骨膜增生反应。

三、病症处理
早期症状较轻的病例,无需特殊治疗,用弹力绷带将小腿裹扎,调整训练计划,减少下肢运动量或少做下肢活动的运动项目,休息时抬高患肢,多可痊愈。

经常性疼痛或运动后疼痛较重的病人,应休息并用弹性绷带裹扎小腿、抬高患肢,也可配合中药熏洗或外敷、理疗及按摩。

按摩时以舒活洒做润滑剂轻推,并以40。

~50`温水浸浴患处,每次半小时以上。

按摩手法以揉捏、抖动小腿诸肌为主,同时取阴陵泉穴(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穴(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
前缘一横指)、委中穴(在腘窝中,腘横纹正中央)、承山穴(小腿后面中央,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等穴位进行穴位按摩。

外敷治疗时可用新伤药,处方:黄柏30g,元胡、木通各12g,羌活、独活、白芷、木香各9g,血竭3g。

作用:清热、消肿、止痛。

使用方法:使用前将上述诸者研成粉末,装瓶备用。

使用时取适量药粉加水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疼痛部,每日更换一次,五天一个疗程,2~3疗程即可。

伤愈后重新参加运动训练时,运动量必须逐渐增加,以免复发。

四、预防
运动性胫腓骨骨膜炎主要是由于训练方法和运动量安排不当所致。

在预防时,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和改进训练方法;正确掌握跑跳技术,注意动作中的放松和落地的缓冲;避免在过硬场地上进行跑跳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防止受寒。

运动后要采用自我按摩等各种手段,及时消除小腿肌肉的疲劳。

参考文献
[1]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于频、《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徐建英、张欣铭、《运动性伤病与防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
[4]盖一峰《人体解剖生理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