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感悟与体会五篇

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感悟与体会五篇

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感悟与体会
五篇
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那么关于中国农民丰收节感悟与体会要怎么写好呢?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感悟与体会,欢迎参阅。

中国农民丰收节感悟与体会一
十月半,粽子香,是我家乡的流传数百年的风俗。

每当想起,糯米挟持老火腿的幽香,丝丝缕缕进入记忆,令人遐想……
家乡在皖南深山,炎炎夏日到来,包粽子的箬叶在山麓上已经舒张开葱郁的绿影,迎风婆娑起舞。

村妇心动了,背着硕大竹篮去,踏着晨光,爬到山顶,一览无余的箬叶大大小小的尽入眼中。

摘回的箬叶捆好,悬挂在老屋的横梁晾着,村童有了盼头。

家乡层峦叠嶂的都是茶园,粮食基本靠买。

村口仅有的一点水田,为着十月半的清香,为着一年一度的等待,为着那流传至今的粽子节,自然是糯稻的天地。

耕田插秧,洒肥收割,静静等待着那期盼的佳期。

糯稻、玉米、黄豆在粮仓里欢聚一堂之时,油菜小麦吐绿山野之际,渴望已久的日子随着霜降而来。

进入农历十月,村童开始数手指,到了十二三,心急的村民就开始烧大锅煮箬叶、棕皮,氤氲的水汽如同粽子的味道。

女人蹲在在水埠头,在青石板上一张一张清洗干净,叠放在大菜篮里。

几十斤糯米,已经浸透,拌上绿豆红豆,或者是蚕豆高粱。

围着一个大脸盆,一家人齐动手。

粽子里还有板栗、蜜枣、葡萄干和隔年的老火腿。

自家的东西,加之乡村的朴实,一斤米至多包三只粽子。

水汽携带着粽子特有清香从锅盖的缝隙里,先是一丝,然后一缕。

绵绵不绝的水汽把厨房弥漫如缥缈的仙境,就是粽子千呼万唤出锅时。

掀开锅盖,饱满圆润的粽子,被棕皮勒着,丰腴诱人。

村民早已感慨大方呼朋引伴,亲朋好友闻香而来,家家户户抬空了八仙桌待客。

过节的那几天,有摆地摊的,有杀猪卖鱼的,各种小生意人风闻而来,喧闹的日子给静静的山村带来一份温馨与快乐。

外出在他乡的人,也就尽力在十月半前赶回老家,共同享受一份独得之乐,一杯酒,一个粽子,就是一份心意。

临别时,客气的村人都是拎上十个八个的一串:“带上带上,自家的东西,尝个味道。


十月半包粽子的快乐,是我记事以来就有的。

除了我村之外,邻村阴历六月一、六月六、六月十、六月半,家家户户做各种包子与米糕,亲眷朋友都互相来往,你家的包子,我家在粽子,礼尚往来着,有夏天的快乐,有秋天的欣慰。

风俗的盛行,总是有一个传说或者典故支撑着,让其烟火鼎盛。

课文中的粽子和屈原、端午节是连着的,家里的十月半呢?我问过父亲和祖父,期待能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结果是在他们的“哈哈”中一笑了之。

在县志里寻寻觅觅,期许能解开内心的迷团,是一言以蔽之,歙东深山多年来有“庆丰节”的习俗。

我想,称之为“庆丰节”是最朴实的。

夏之初,小麦油菜收回家了,忙里偷闲做面点来庆贺;秋之后,水稻玉米搬回家了,就包粽子犒劳自我。

夏秋的农忙结束,举办一个充满温暖的活动,找到一个畅叙幽情的方式,这不就是一种乡村的慰藉,一份亲情的凝聚?
中国农民丰收节感悟与体会二
让粮食丰起来、让农民口袋鼓起来、让农民收入多起来,这是党中央多年来对农民幸福生活的期许。

对农民的尊重、对农民的敬重、对农业的关注,这是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振兴乡村的又一个生动而具体的表现。

做为传统农耕文化发展而来的国家,农民在我国社会组成中就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虽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的需要,但也可以说明,古代当权者对农业的重视。

近代的土地革命,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给予农民尊严,保护农民所得,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这是当时革命需要,也是每个农民内心“耕者有其田”的盼望。

随着时间流逝,改革开放的到来,农村百姓纷纷离开故土,到城市赚钱谋生。

土地开始慢慢荒芜,农村开始缓缓衰败,城乡差距加大。

“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将成为阻碍国家改革开放前进发展的羁绊。

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引起国人的重视;农村要发展,就必须让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改革的目光投向百姓。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乡村,都有着流传千年的播种或庆祝丰收的民间节日。

景颇族文化里的“新米节”就是在稻谷成熟的这天,人们为了庆祝丰收,久而久之变成了节日。

在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以及云南的藏族地区的农区,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庄稼成熟之际举行“望果节”。

我们熟知的中秋节,最早****于古代的祭月,但不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而是在秋分。

帝王春分祭月是统治者的专利,老百姓选在八月半庆祝丰收是欢乐之举,二者相辅相成日久成俗。

农耕时代,庄稼熟则百姓福,那份庆典来自内心的欢呼。

在乡村日渐衰落、急需重视的当下,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农民、爱护农民、关心农民的良好氛围,更在提升百姓荣誉感的基础上,引起全社会对农村的关注,更是
把那些濒临消逝的传统农耕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让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绽放更多的鲜花。

_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中国农民丰收节”还不能仅仅当成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提醒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把“丰收”两字放在心中,农民心中有信仰,民族发展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

中国农民丰收节感悟与体会三
20_年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国迎来了中国“农民丰收节”。

_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论断。

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契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为新时期我国农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农民收入明显增多,农村面貌明显改变,农业生产明显改善,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的腰包鼓了、群众的笑脸多了,我国脱贫攻坚的担子也就轻了。

“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银山。

环境就是民生,我们广大农民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农村是我们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