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传送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bai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一种详细规du定了浏览器和万维网服务器之间互zhi相通信的规则,通dao过因特网传送万维网文档的数据传送协议。
它可以使浏览器更加高效,使网络传输减少。
它不仅能保证计算机正确快速地传输超文本文档,还能确定传输文档中的哪一部分,以及哪部分内容首先显示(如文本先于图形)等。
HTTP协议即超文本传送协议。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是一种详细规定了浏览器和万维网服务器之间互相通信的规则,通过因特网传送万维网文档的数据传送协议。
目录1简史2协议简介3特点4请求信息5请求方法6响应头?响应头第一行?响应头域7安全协议8HTTP状态码1简史编辑超文本转移协议的前身是世外桃源(Xanadu)项目,超文本的概念是泰德˙纳尔森(Ted Nelson)在1960年代提出的。
进入哈佛大学后,纳尔森一直致力于超文本协议和该项目的研究,但他从未公开发表过资料。
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在CERN(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担任软件咨询师的时候,开发了一套程序,奠定了万维网(WWW = World Wide Web)的基础。
1990年12月,超文本在CERN首次上线。
1991年夏天,继Telnet等协议之后,超文本转移协议成为互联网诸多协议的一分子[1]。
当时,Telnet协议解决了一台计算机和另外一台计算机之间一对一的控制型通信的要求[2]。
邮件协议解决了一个发件人向少量人员发送信息的通信要求。
文件传输协议解决一台计算机从另外一台计算机批量获取文件的通信要求,但是它不具备一边获取文件一边显示文件或对文件进行某种处理的功能。
新闻传输协议解决了一对多新闻广播的通信要求。
[3]而超文本要解决的通信要求是:在一台计算上获取并显示存放在多台计算机里的文本、数据、图片和其他类型的文件;它包含两大部分:超文本转移协议和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HTTP、HTML以及浏览器的诞生给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飞跃[4]。
2协议简介编辑HTTP是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的缩写。
它的发展是万维网协会(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5]和Internet工作小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6]合作的结果,(他们)最终发布了一系列的RFC,RFC 1945[7]定义了HTTP/1.0版本。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RFC 2616[8]。
RFC 2616定义了今天普遍使用的一个版本——HTTP 1.1。
为纪念Tim Berners-Lee提出HTTP后对互联网发展的贡献,万维网协会保留有他最原始提交的版本[9]。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转移协议)是用于从WWW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
它可以使浏览器更加高效,使网络传输减少。
它不仅保证计算机正确快速地传输超文本文档,还确定传输文档中的哪一部分,以及哪部分内容首先显示(如文本先于图形)等[10]。
HTTP是一个应用层协议,由请求和响应构成,是一个标准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HTTP 是一个无状态的协议。
3特点编辑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1、支持客户/服务器模式。
支持基本认证[11]和安全认证(见后文《安全协议》)。
http 协议简介2、简单快速: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
请求方法常用的有GET、HEAD、POST。
每种方法规定了客户与服务器联系的类型不同。
由于HTTP协议简单,使得HTTP服务器的程序规模小,因而通信速度很快。
3、灵活: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
正在传输的类型由Content-Type加以标记。
4、HTTP 0.9和1.0使用非持续连接: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即断开连接。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
HTTP 1.1使用持续连接:不必为每个web对象创建一个新的连接,一个连接可以传送多个对象。
5、无状态:HTTP协议是无状态协议。
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
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则它必须重传,这样可能导致每次连接传送的数据量增大[12]。
另一方面,在服务器不需要先前信息时它的应答就较快。
4请求信息编辑发出的请求信息包括以下几个:●请求行,例如GET /images/logo.gif HTTP/1.1,表示从/images目录下请求logo.gif这个文件。
●(请求)头,例如Accept-Language: en●空行●可选的消息体请求行和标题必须以<CR><LF>作为结尾(也就是,回车然后换行)。
空行内必须只有<CR><LF>而无其他空格。
在HTTP/1.1协议中,所有的请求头,除post 外,都是可选的。
5请求方法编辑HTTP/1.1协议中共定义了八种方法(有时也叫“动作”)来表明Request-URI指定的资源的不同操作方式:OPTIONS - 返回服务器针对特定资源所支持的HTTP请求方法。
也可以利用向Web 服务器发送'*'的请求来测试服务器的功能性。
HEAD- 向服务器索要与GET请求相一致的响应,只不过响应体将不会被返回。
这一方法可以在不必传输整个响应内容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取包含在响应消息头中的元信息。
GET - 向特定的资源发出请求。
注意:GET方法不应当被用于产生“副作用”的操作中,例如在web app.中。
其中一个原因是GET可能会被网络蜘蛛等随意访问。
POST - 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进行处理请求(例如提交表单或者上传文件)。
数据被包含在请求体中。
POST请求可能会导致新的资源的建立和/或已有资源的修改。
PUT - 向指定资源位置上传其最新内容。
DELETE - 请求服务器删除Request-URI所标识的资源。
TRACE- 回显服务器收到的请求,主要用于测试或诊断。
CONNECT - HTTP/1.1协议中预留给能够将连接改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务器。
方法名称是区分大小写的。
当某个请求所针对的资源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服务器应当返回状态码405(Method Not Allowed);当服务器不认识或者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应当返回状态码501(Not Implemented)。
HTTP服务器至少应该实现GET和HEAD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可选的。
当然,所有的方法支持的实现都应当符合下述的方法各自的语义定义。
此外,除了上述方法,特定的HTTP 服务器还能够扩展自定义的方法。
6响应头编辑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服务器以一个状态行作为响应,响应的内容包括:消息协议的版本、成功或者错误编码、服务器信息、实体元信息以及必要的实体内容。
根据响应类别的类别,服务器响应里可以含实体内容,但不是所有的响应都有实体内容。
本节仅简述响应头[13]。
响应头第一行响应头第一行也称为状态行,格式如下:HTTP-Version 空格Status-Code 空格Reason-Phrase CRLFHTTP- Version表示HTTP版本,例如为HTTP/1.1。
Status- Code是结果代码,用三个数字表示。
Reason-Phrase是个简单的文本描述,解释Status-Code的具体原因。
Status-Code用于机器自动识别,Reason-Phrase用于人工理解。
Status-Code的第一个数字代表响应类别,可能取5个不同的值。
后两个数字没有分类作用。
Status-Code的第一个数字代表响应的类别,后续两位描述在该类响应下发生的具体状况,具体请参见:HTTP状态码。
响应头域服务器需要传递许多附加信息,这些信息不能全放在状态行里。
因此,需要另行定义响应头域,用来描述这些附加信息。
响应头域主要描述服务器的信息和Request-URI的信息。
响应头举例、实体头以及实体请参见:服务器头文件响应7安全协议编辑安全超文本转移协议(Secur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HTTP)是一种结合HTTP而设计的消息的安全通信协议。
S-HTTP协议为HTTP客户机和服务器提供了多种安全机制,这些安全服务选项是适用于Web上各类用户的。
还为客户机和服务器提供了对称能力(及时处理请求和恢复,及两者的参数选择)同时维持HTTP的通信模型和实施特征。
S-HTTP不需要客户方的公用密钥证明,但它支持对称密钥的操作模式。
这意味着在没有要求用户个人建立公用密钥的情况下,会自发地发生私人交易。
它支持端对端安全传输,客户机可能首先启动安全传输(使用报头的信息),用来支持加密技术。
在语法上,S-HTTP报文与HTTP相同,由请求行或状态行组成,后面是信息头和主体。
请求报文的格式由请求行、通用信息头、请求头、实体头、信息主体组成。
响应报文由响应行、通用信息头、响应头、实体头、信息主体组成。
目前有两种方法来建立连接:HTTPS URI方案(RFC 2818[14])和HTTP 1.1请求头(由RFC2817[15]引入)。
由于浏览器对后者的几乎没有任何支持,因此HTTPS URI方案仍是建立安全超文本协议连接的主要手段。
安全超文本连接协议使用https://代替http://8HTTP状态码编辑HTTP状态码列表:[16]状态码状态码英文名称中文描述100 Continue 继续。
客户端应继续其请求101 Switching Protocols切换协议。
服务器根据客户端的请求切换协议。
只能切换到更高级的协议,例如,切换到HTTP的新版本协议200 OK 请求成功。
一般用于GET与POST请求201 Created 已创建。
成功请求并创建了新的资源202 Accepted 已接受。
已经接受请求,但未处理完成203Non-AuthoritativeInformation 非授权信息。
请求成功。
但返回的meta信息不在原始的服务器,而是一个副本204 No Content无内容。
服务器成功处理,但未返回内容。
在未更新网页的情况下,可确保浏览器继续显示当前文档205 Reset Content重置内容。
服务器处理成功,用户终端(例如:浏览器)应重置文档视图。
可通过此返回码清除浏览器的表单域206 Partial Content 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