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总第期期全球毅育展望编者按】脚性知识显性化是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理论界的研究热点。近几年来街性知识显性化越来越受到包括我国学者在内的各国教育理论界、教师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刊第和第期集中刊登若干篇关于隐性知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丈章。由张民选教授撰写的论文全面阅述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哲学、心理学和知识管理学理论,以及它在教育领城中的意义。我们希望通过刊登这几篇论文让我们的教师和专家对隐性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保留了各位作者关于“隐性知识”、“双会知识”、“肤然知识”等词语的运用而未作硬性的统一。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张民选【摘要】隐性知识是当代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中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力图通过文献研究归纳隐性知识的本质与特性阐明隐性知识的生成依据探讨陈性知识的显现可能,提出隐性知识显性化在教育知识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关键词】陈性知识特性存在原因显性化教师专业发展【作者简介】张民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孜孜不倦地探求知识,同时也一直在探究知识的本性。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康德、杜威和罗素,一代代哲人都没有停止过他们对知识本质和形态的研究。毛泽东也曾经将知识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了“显性知识”明确知识和“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的知识形态分类之后,隐性知识的存在和意义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肯定了这两种形态的存在,肯定了人类拥有的知识既包括已经编码的显性知识,也包括那些可以意会但难以言说的隐性知识。由此,人们对隐性知识的研究,也扩展到人类的各个活动领域,深人到研究人类各个领域中隐性知识的价值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可能。一、隐性知识的特性出生于布达佩斯的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凡,一是率先系统研究隐性知识的学者。据波兰尼本人介绍,他从年代起就开始关注隐性知识问题,此后锲而不舍二十年,以哲学的方法研究这个认识论问题,。直到年代末,这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哲学家才出版《个人的知识》,和《人的研究》,,公开系统地论述了他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理论,以后他又发表了《隐性的维度》,、《隐性影响的逻辑》功,等重要作品。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理论体系宏大。限于篇幅,本文只能选辑出其最重要的、与本文关系最密切的内容。一隐性知识的存在“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冲刃罗和“隐性知识”刃司罗。波兰尼认为,所谓“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了的知识,’,。就知识的可接触性而言,用文字和其它形式表述了的知识是“显性”的、同时也是“明确的”。就这些知识外显的方式而言,显性知识通常是通过言语、图表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所以显性知识又称为“言明的知识”翎司罗,又译“明确知识,’。而作为显性知,感谢魏志春、高用明、岳龙老师和黄德平、方乐等十位同学参与了这个项目大量的研究和资料翻译工作。识的相辅相成的一类隐性知识的所谓“隐性”,是指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譬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拥有的知识”,。就这类知识的内隐形态而言,隐性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尚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因此,隐性知识又称被为“缄默知识”℃罗,或被译“默会知识”和“默然知识,’。波兰尼用他的经典比喻证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他说,我们能够从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他认为,“这类知识的大部分都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波兰尼的著名命题“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换句话说,人们知道或者感受到的、但却又说不出的知识,要比我们已经说出的知识多。需要强调的是,隐性的存在方式,并不意味着这类知识就没有价值、就可以被忽视。二隐性知识优先于显性知识波兰尼不仅肯定隐性知识的存在,而且强调隐性知识的优先地位。波兰尼是从三个层面上来阐述隐性知识的优先地位的。第一个层面是,作为个体的人,婴儿在学会语言、并能够用语言来表述其思想、获得知识以前,就已经能够非语言地默然地表达其思想和非语言地默然地接受知识。第二个层面是,人类在学会使用语言后,人类得思维得到巨大的发展,这是人类祖先创造语言的功绩。但是,人类的隐性知识仍然具有优先性。因为,人类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明确知识都依赖于隐性知识的存在,都必须有默然知识的支撑,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波兰尼提出的著名论据是,“没有人会信服一个他所不能理解的数学证明”,一个我们不理解的数学证明不能增加我们的数学知识,只有当我们信服了这个数学证明,我们才能掌握这个用语言或者公式“言明”的数学知识。可以说,在许多情景中,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和内容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述和转达的外型。因此,波兰尼强调“我们全部的言明装备都仅仅是一个工具箱”,尽管语言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工具”,。相反,作为内容,隐性知识却可以不依赖语言和其他表述方式而存在。因为”隐性知识是自足的。……所有的知识不是隐性知识就是植根于隐性知识”。第三个层面是自从人类通过有意学习的方法获得显性知识以后,显性知识就获得了崇高的科学地位。但是在科学家和学者们身上也常常发生难以说明的问题他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有重要的隐性知识。譬如,许多科学家难以表述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某些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而不选择其他。而他们的这些说不清原由的选择对他们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人只能把他们的这些隐性知识称为“直觉”、“灵感”、“智慧”或者“经验”。再如隐性知识的传授和继承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极为重要组成部分。环顾世界,各国至今还都要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让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在年复一年“追随导师”和“当助手”的过程中学习治学和研究的方法,而不能只靠开设“方法论”的课程来传授治学和科研的方法。我们相信“言传”的作用,但我们也十分重视“身教”的意义。我们相信,通过这种日积月累、“润物细无声”的方法科学家和学者们才能将他们隐性的治学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三隐性知识的个体性波兰尼认为,由于显性知识是已经用言语或者其他方式表达的知识,它们容易被保存和传播。但人们由此产生了一种误解即误以为知识总是“公众的”“公共的”。。其实知识的公共性是语言符号的功绩,语言符号使许多知识有可能在公众间流传和分享。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知识的根源或者说知识的产生过程常常是“个人的”和“默然的”,因为所有公共的知识首先都是由个人发现的。而且,在个人发现的知识中,只有那部分被言语表达的知识才被公众分享而未能被言语表达的知识只能存留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鉴于这样的发现,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是一种“个人知识”。波兰尼把他第一部系统阐述其隐性知识学说的专著定名为《个人知识》,。为了防止人们的误解,波兰尼强调,个人隐性知识的发现,并不是主观的意想或者先验规则的一种呈现,而是作为认识者的个体以高度的责任心、从普遍的意图出发、在接触外部实在的过程中、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成果郁胜华,。在波兰尼之后,众多的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加人了研究隐性知识的队伍其中包括乔姆斯基、瑞尔和斯腾博格。他们都为人类加深对隐性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里必须提到耶鲁学者斯腾博格。他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他发现了隐性知识的三大特点。他在其《成功智力》中提出,隐性知识的三个特点是隐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去行动的知识。在本质上隐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对于工作的成功而言,隐性知识常常与学业性知识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更为重要这类知识的获得一般很少需要别人的帮助,。因为,隐性知识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尤其是具有在特定场景中解决问题的特点。第二隐性知识是可以触及“可以有效地加以测量”的,一。他和他的同事曾经就管理人员的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与工作成就的相关进行了测量。第三,发现隐性知识大量存在于管理、销售、政治、军事、教学和法律等专业领域中限。二、隐性知识生成的依据如果说波兰尼主要通过哲学思辩,在认识论的范畴中阐述了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的存在,那么心理学家则通过他们心理学的实验和分析,实证了隐性知识生成的依据。一认知无意识与隐性知识作为认知心理学家瑞博,从年代起就专注于人类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习得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瑞博和他的同事们设计了一个被称之为“人工语法学习”的实验。他们用这种“语法”组成一些字符串。他们让参加实验的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组员学习受此人工语法限定的串词。另一组为控制组,组员学习随机排列的字母串。两组的指导语都是要求所有被试都机械地记忆这些字母。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被试随着练习的增加,更加善于加工和记忆“串词”,而旅制组的被试则没有表现出这种改进。而后,在要味所有被试对新的含语法和不含语法的字母串进行分类时,实验组被试的成绩也明显优于控制组。瑞博在分析这个实验结果时提出,实验组的优秀表现是因为他们所学习的刺激材料中隐含的规则即人工语法已经被他们掌握了。瑞博发现,实验组的被试或者没有注意到这些规则的存在,或者难以用语言准确地表述这些人工语法规则。据此,瑞博,提出,这种现象是“无意识”学习的现象,他把“无意识”地学习称为“内隐学习”。瑞博在发现“内隐学习”现象后,继续研究“内隐学习”的特点。正是在研究“内隐学习”特点的过程中,瑞博提出了隐性知识与内隐学习的联系,为隐性知识的存在找到了认知心理学的依据。他提出,内隐学习有多个特点其中有两点与隐性知识的存在有密切关系内隐学习过程是自我生成的,无需有意安排,也无需显性的操作规则内隐学习的本质具有无意识性,因此获得的知识也难以用语言来表述。这就是说,隐性知识的存在是因为内隐学习的存在、是人类“认知的无意识”。现象的存在,,。因此,瑞博将他在此方面的成果编成一部专著书名就定为《内隐学习与隐性知识—对认知无意识的论述》。如果我们用瑞博的心理学理论来讨论波兰尼的疑问—人们为什么能够从成千上万个人中认出某人,但是又讲不出其中的道理—问题就简单了。原来我们在初次认识某人时,我们只想认识他结果,而没有“有意识”地去分析、记忆这个人的脸部特征、体态姿势、这个人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与认识者的关系。认识过程的无意识,使我们只认识其人而无法说出“我是如何认识某人的”。如果说,瑞博等心理学家主要从认知的“无意识”和“内隐学习”的角度表证了隐性知识生成的认知心理方面的依据,那么斑玛德,等人则从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考察了隐性知识存在的另外一些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二社会结构与隐性知识一些学者认为,有些隐性知识的存在并非由于人们认知心理方面的原因,也不完全是因为难以用言语表述,而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受到自己所处社会结构的限制。社会心理学家、组织行为学家斑玛德在其著作中援引了心理学家罗迪科克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罗迪科克说“人们在用集体的办法相互欺骗的时候,没有人会对说出或者证明大家都想维持的假象和虚假的信仰感到兴趣。”握乔普强调“由于每个人都会意识到‘对集体意愿的抗拒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被排挤出局的威胁’,这就有意识或潜意识地影响了当事人在现实中表述隐性知识”。斑玛德认为,事实上,许多人都是迫于社会压力,或者受到从众心理的驱使,而极力阻止自己去表达个人已经感受到经验、想法和知识的。最经典的实例是,我们都常常会说“酒后吐真言”。我们还会说“孩子讲实话”。清醒着的人和世故的人不愿意说出其他人不愿听到的事实、经验和知识。甚至有学者说“我们默默地鼓励着人们彼此通过不成文的社会规则撒谎,这些规则使我们只能看到要我们看到的东西……”,。人类不仅在日常生活领域中受到社会结构的限制。笔者发现,在知识生产和创造的领域中,人类的社会角色和劳动分工也会成为不利于实践者发现和表述知识的社会结构。由于不同于科研人员的任务和角色,实践工作者常常处于一种知识运用者的地位。这种地位很容易使许多实践工作者不再以发现和表述知识为使命使许多实践工作者放弃对发现知识的“专业方法”的学习研究进而使许多实践工作者不习惯“科学的”知识显现和表述的话语,最后使许多实践工作者失去表述个人知识、显现隐性知识的勇气和自信。三惧怕权威与隐性知识与社会结构压抑相联的是惧怕权威和他人的品头论足。这也导致了隐性知识得不到表述。我们可以推想,当人们迫于权威、不说真话、只说假话的时候,人们也就无法将个人的真实经验、感悟和知识用话语表述出来了,。“皇帝的新衣”就是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在与一些经验丰富的校长教师接触和交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实践工作者也常常因为惧怕权威或者他人的批评,宁愿让他们的个体的知识停滞在隐性知识的状态。这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原因。第一,实践工作者缺乏对知识发现的信心。他们害怕自己表述的只是他们个人感到有价值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会被权威和他人嘲笑为“幼稚”、“早有人发现了”或者‘,早过时了”,等等。第二,实践工作者由于不熟悉权威、学者陈述知识的话语,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己只能用日常的话语表达他们的思想和经验,而不能用所谓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的言语来表达经验和知识。所以,学校教师和许多其他行业的实践者就是在表述他们的真知灼见时,也常常要“谦虚地”或者“无奈地”声明,自己所说的意见“不登大雅之堂”。第三,实践工作者有时甚至在已经发现了有用经验和实践知识、也找到了很好的陈述方式的时候,也会出于人际关系方面的考虑屈服于学者专家的权威,而决定放弃表述的权利。三、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如果人类对隐性知识无能为力如果人类既没有办法用语言将个人掌握的知识表述出来也没有办法通过显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隐性知识,那么人类对隐性知识的讨论就落人了神秘主义的泥潭那么人类对隐性知识的研究本身也将失去意义。这是包括波兰尼本人在内的广大学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为了防止这种消极的倾向,波兰尼特地声明“断言我拥有隐性知识不是要否定我可以言说它而只是否定我能充分地言说它”,。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充分表达而已,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我们绝对无法言说。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他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成果。野中郁次郎深信隐性知识是能够显性化的。他指出“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仅仅“意味着寻找一种方式来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一知识学习模式与隐性知识显性化为了寻找显现的方式,野中郁次郎教授研究了人类四种基本的学习和传播知识的模式。它们分别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和“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前三种知识传授和学习的模式是我们熟悉的。譬如,个人与个人的、拜师学艺式的学习和传授主要表证“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模式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学科知识和学生通过听讲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主要反映“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汽车驾驶员先学规则和操作技术数年后车会开了却难讲清规则和技术的时候则经历了“知识内化”或者说“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学习和传播模式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为了说明这种模式的存在,也为了证明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野中郁次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案例松下公司的田中郁子工程师改进松下烤面包机的过程。年松下公司遇到一个难题,即如何让面包机揉好面、多风味他们甚至比较了机器揉面和手工揉面的射线,也不得要领机器总是做不过面包师,烤制的面包总是单调而缺少特色。于是,公司派出一位细心的软件工程师田中郁子去研究这个难题。田中郁子和同事们采取了不同寻常的办法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