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之游
“无情”、“至乐无乐”. ,他从认识论中析出的游的感情色彩是平和冲淡的。认识这几点很重
要,尤其最后者,它还会在我们下文分析中再次被强调
。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大略知道了庄子从他的认识论中析出的游的幅度以及游戏世界时
1郑世根曾对“气化”和“物化”作了区分,“‘气化’为万物共通的根源,所有万物都化为‘一气
’;‘物化’为‘物’与‘物’
它给自身游的内容提供了巨大的开放空间,这也给后人理解这种游提供了广阔的幅度。说
到底,庄子所追求的自然之真,不是真理的真,也不是客观事实的真,而是率意而真的真,
“真”在他那里既是一种事实的状态,也是一种主观的感觉,这种主观的感觉因反世俗各种
1如庄文中多次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畸人”等,他们以遵循自然分际的游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照面,让自身
庄子很喜欢用“游”字来表达他对生存的看法。据笔者统计,《庄子》中“游”字出现多达
百余次。他开篇就以“逍遥游”作为标题说明他对“游”的重视。在该篇中他还两次强调了
“游”所达到的精神境地,“以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内七篇中的其他6篇,每篇也都有
“游”字出现,《齐物论》篇强调“游乎尘垢之外”;《养生主》篇讲述厄丁“游刃必有余”的境
蒙(气化所对应的游) ;他所向往的是无待而自化的游(这也是游的最高境界) ;在物化的游
和无待的游中,又可细分为心灵的游和行为的游,心灵的游表现在险恶人世中人的处世艺
术,行为的游表现在人与世界物打交道过程中人的高超技艺,这两者都是庄子生活艺术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庄子从认识论中析出的游强调人的“心斋”、“坐忘”这一环节,追求人的
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它启示我们,若我们的行为和心灵达到自化的境界也就
是达到无待的境界,那我们就可以“逍遥游”,“自适其适”,就如《逍遥游》篇中的大鹏鸟,生
活实践中的厄丁、梓庆、拘楼、吕梁丈夫等等o。
在庄子那里,上述几种“游”的类型存在着交叉甚至模糊的倾向,但大体上我们还是可
以简要概括出以下几个结论:他所游的对象是客观物(物化所对应的游)、想象中的宇宙鸿
找和期待静止固定的(事物、价值和秩序)的无效性,他代之以化,以表征(re p re sen ti ng )往复
的、游戏常规化了的现实品格,
(在这个现实里)
,无生命的宇宙、人类以及除人类以外的动
植物生命都没有区别。”〔’](”’
07)由于“化”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庄子以“游”的方式
与这个世界照面也就可想而知。米切尔
荒诞。
如果一个人感到世界的荒诞,而自身又找不到信仰和价值规范时,他就有可能在“方可
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样两可的心态下走向逍遥和沉沦,前者表现为庄子的逍遥游1 ,后者
表现为庄子的混世之游,尤其后者由于跟游世中的保身相结合,庄子由认识论开辟出来的游
的内涵将因游世中的主体屈服于环境(甚至泯灭自我)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庄子认识论
抗争以听任自然安排。在《至乐》篇中,庄子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支离叔左肘上生了一个
瘤,他本能地厌恶之,但后来一想,世界本是荒诞的,人的生存没有可靠的背景,死生无常,自
己何必斤斤计较,于是他装作不在乎的样子;子桑因饿病了,他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沦落到
这种地步,如果天地是代表公正秩序的话,那为什么单单使他贫困呢?他由此感到世界的
论庄子之游
包兆会
(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 1 0 0 9 3 )
摘要: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
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要全面、准确、细腻地把握庄子之游,就有必要对庄子“游”
的基本义
、“
游
”的幅度及其最向往的
“游”逐一辨析,还庄子之“游”
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游是游戏之游,但徐氏所得出的游因过于强调游的精神自由和自适,以及康德意义上的无目
的性,没有涵纳庄子思想中随波逐流的混世之游,因而,一定程度上化约了《庄子》中游的复
杂性,他对游的基本义的规定还需修正
。
米切尔
·
克莱代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了庄子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的思想理路。
由于万物
处于往返的循环运动,没有事物是永恒固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庄子在这里强调了顽固寻
世,要以“游”的方式与俗世照面并参与俗世的一切活动。
一开始,他还坚持有原则的游。
《人间世》篇“颜回见仲尼”、“颜阖将傅卫灵公”等段说明这一点。颜回之所以向孔子问道,
颜阖之所以向蓬伯玉求教,乃在于他们坚持的有原则的游与保身发生了冲突,在“危吾国”
与“危吾身”之间,他们很难作出选择。
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孔子也只能提出这样的劝告:
(3)气化。
气化是从万物共同起源来说的
。从宇宙发生论角度来说,万物归于“一气”,“通天下一气
耳”
(《知北游》)
,万物只是由道之自化而来之“一气”的流行1。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可以游
心于物之初,“合气于漠”。( 4 )自化。自化是从存在论角度论述的。自化就是道之生生自
体,物之自本自根,就如《秋水》篇所说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认识论中所析出的游的感情色彩那样简单—充满平和、冲淡,他到底牵挂着这个世界,他
在游世过程中总是抹不去他的一份情感牵挂,这尤其表现在他面对生命无根基状况以及险
恶的人世时。因此,庄子的“游世”呈现出了复杂性。
面对生命的无根基状态,庄子的游世首先表现出了人的荒诞情状。庄子意识到,既然这
个世界充满偶然性,它的存在背景不可靠,那坚持规范性价值和意义是徒劳的,人不如放弃
(外不化)而无法对世
界和人生产生游戏态度,他们因此被痛苦和烦恼所包围,“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
能止.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齐物论》)
。
(2 )物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知
北游》)在现象层面上万物相分,但只要人以审美的态度与物进行沟通,就能达到物化的境
界,就如“庄周梦蝶”故事中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这就“谓之物化”。
需进一步论证
。我们更需关注的是我们如何理解遵循自然分际的游,以及它与徐复观对庄
子游的基本义的规定有何不同。
我们认为,庄子的游的基本义是适性而为,他强调以自然的
分际(“自适其适,’)为处世标准。
由于适性而为,社会上无论正面价值还是负面价值,只要
不合己性的都可以反对,也就是说,庄子这种游的形式因自身没有明确的规定性和方向性,
·
外物》中认为“游”是“胸次洒然”的精
神状态,“游,即下面游于世者,自然胸次洒然,一尘不挂;若不能由之,人未免尘根太重,即欲
离世而立于独,而此心亦不能自胜也”。关锋等突出了《庄子》“游”的混世和游的主体人格
收稿日期二2 0() 2一07一04
作者简介:包兆会(19 72一)
,男,浙江临海人,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
庄
子的游主要是出于对世界秩序的怀疑,是一种精神性的游,其内涵的多变表明了庄子自身的矛
盾,其自身的开放性则为后世文人从其身上发展和衍生出吝种游的模式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庄子;游;生存世界
中图分类号: B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X) 7一7 2 7 8 (2(X) 3 )以一的82一08
一、“游”的基本义
游,随波逐流的支离疏混世之游,自适其适的媳与绸之游。但是,在所有研究中,他们大都忽
略和回避了对《庄子》“游”的形式或者说“游”的基本义的研究,他们所侧重研究的是《庄
子》“
游”的具体形态和具体含义
。
当代有些学人已明确提出《庄子》“游”的形式和基本义,如徐复观认为庄子之游是随风
飘荡而无所束缚之游,是游戏之游,“此为庄子所用游字之基本意义”〔’〕‘p
悠游于藩篱之内而不为名位所动,能够接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接纳你的意见就不说。传统
隐者处世的一大基本思路是如何保全自己,作为隐者传统中一员的庄子,自然也关注这一问
题。o当庄子明确让危世的人们选择保身而有意无意忽略人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时,明哲保
身的思想也就呼之欲出
。在《列御寇》篇,伯昏警人就劝列子不要招人欢心而让别人感到他
,
哀乐不能人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养生主》)
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但是这仅仅是庄子认识论中的游所提供的视野,作为有着强烈怨恨
情结和虚无意识的庄子,他对这个世界的情感体验并没有像他认识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那
样的解脱和无哀乐,他从生存论背景出发所呈现出来的游的幅度和境界与认识论中所析出
的游的幅度和境界是有差异的。概括地说,庄子在游戏人世时充满复杂心态,并没有像他在
的丧失。郭象、林希逸等提倡自适其适之游:林希逸曰:“世有达者有不达者也,游,自乐之
意也. .游于世而无所偏倚,不以古今为是非也,虽和光同尘不与世相许,而我所之所存者
自在,故曰:‘顺人而不失己’。”(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卷二十七第十)前人的研究成果大
体上也是可信的—因为每一种游都可以在《庄子》中找到大量例证,如精神飞扬的大鹏之
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识论(思辨)层面上“游”的多样性,二是庄子游世时表现
出来的复杂态度。
庄子不仅从他的认识论中析出了游,而且根据他对世界认识的深浅对游还作了不同层
则分别对应着四种不同
“游”的内涵
。
(l)内化而外不化。内化而外不化者由于过于“逐物”
中析出的游所强调的精神自由和主体性将随着游世主体的不同生存境遇而发生变化,其所
界定的游的感情色彩也将变化。这种变化在《庄子》那里有个蜕变的过程,即游的主体性不
断丧失、游所包含的自由精神不断弱化、游所蕴藏的感情趋向于麻木和无的过程。
当庄子意识到人是无法回避他所生存的世界这一点后,他给自己处世开出的药方是游
之间的沟通,所有万物因‘一气’可从此‘物’到彼‘物’,从彼‘物,到此‘物, ,愉言之,‘气化,说明所有存有的背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