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兼类词

兼类词


3.临时借用,不看作兼类现象。
4.意义上毫无关系的同音同形词不看作兼类词。
类词产生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汉语自身缺乏形态变化特点造成的。 其次,兼类词的产生是语言词汇发展的结果。 最后,词类的活用。
(3)王力先生则在《中国语法理论》提出了“ 词品”。他认为“词类是可以在字典中标明的, 是就词的本身可以辨认,不必等它进了句子里才 能决定的。
对兼类词的认识过程
2.摸索探究期 (1)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第一次提出“ 一词多类”和“词类转换”的观点。
(2)赵元任先生在《汉语语法口语》中论述了“跨类”问 题,并提出“跨类的总是少数”和“平衡和不平衡的跨类” 的观点。
词的兼类
1.必须是同一个词,否则不是兼类。 例如下列情况:
(1)同形异音----和、好、长、称、行。 (2)异形异音----盖、盖儿、苦、苦头。 2.必须经常具备几类词的语法特征,否则一个词在特
定语境中为修辞所需而临时改变词性,这属词性活 用。
3.须在语义上有一定联系,否则形音同而义无联系的 属于同形同音词。
3.继承发展期 (1)陆俭明先生在《在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 发表了自己
对兼词类的认识和解理,并提出了兼类的三个原则,分别是 :词的同一性问题,划分词类的相对性问题,兼类词所占比 例问题。
(2)郭锐先生在《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问题》中, 把兼类词分为同型兼类词和异型兼类词,并提出了 兼类词的处理策略,对兼类词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巨 大推动作用。
兼类词的定义
兼词就是: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 具有A和B两类词的语法功能,意义 上又有密切的联系。
A
C BB
对兼类词的认识过程
1.萌芽期 (1)早在1989年马建忠所撰写的《马氏文通》
中就提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史记 淮阴侯列传》)”。
(2)胡以鲁在《国语学草创》中认为词类的确 定应该是:“举句察词,以普通者定其品,而以 特殊者作其兼。”
兼类词的分类标准
• 第一.词法特点兼类 兼类词必须具备两类或多类词的主 要语法特点和功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它可以有不同的语 法特点。
• 第二.兼属的两类或几类词必须读音相同,否则是多音词, 不属于兼类。
• 第三.兼属的两类或几类词虽然词性不同,但意义必须有一 定的联系。如果意义不相关,则属于同形同音词,是不同 的词,不属于兼类。
4.词的兼类只处在少数词中,否则划分词类便无意义 。
不属于词的兼类现象
1.同一类词用于不同的句法位置上,而且同类词都 能这样用。
(1)他劳动。
[作谓语]
(2)劳动光荣。
[作主语]
(3)他爱劳动。
[作宾语]
(4)要关心劳动人民。 [作定语]
2.不同类的词具有部分相同的语法功能,不看作这 类兼那类或那类兼这类的兼类现象。
• 第四,兼类词分属于不同词类意义必须具有稳定性,否则 属于词性活类现象。
类型
1.兼属名词和动词 • 锁、锄、锯、病、教练、代表、领导 2.兼属名词和形容词 • 圆、红、科学、道德 3.兼属动词和形容词 • 热、饿、巩固、负责 4.兼属区别词和副词 长期、无限、高速、主要 5.兼属动词和介词 给、到、跟、比、同、朝 6.兼属连词和介词 和、因为、为了、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