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
一级学科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代码:0817
二级学科名称:化学工程学科代码:081701
化学工艺学科代码:081702
工业催化学科代码:081705
学科专业点介绍
本学科包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等二级学科。
1981年获化学工程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化学工程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在2003年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本一级学科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中排名全国第六。
2005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26人,教授32人,副教授36人。
本学科设有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工流体力学与传热、化工系统工程、工业催化、节能技术与资源综合利用、化工工艺分析与设计等。
研究工作强调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子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重大科研项目150余项,科研到款1.5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及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奖励20余项。
本学科国际合作及国际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多次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有多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本专业的名誉及兼职教授。
每年选派同学赴国外进行合作培养或合作研究。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实事求是、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2.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现代传质理论与新型分离技术
主要从事化工、石化、轻工、制药、生物、食品、环境工程等生产中传质过程与分离过程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高效导向筛板技术、膜分离技术等新型分离技术的基础、应用基础及工业开发应用研究,塔设备的开发以及以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具体包括传质理论和传质机理研究,传质分离过程的强化,新型、高效分离技术的研发等。
2.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
单相及多相搅拌槽/反应器内动量、热量及质量传递的研究及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计算,搅拌槽/反应器的模型化、优化及放大,流(体)-固(体)偶合,新型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
3.计算化学与材料分子设计
以统计力学与量子化学的理论与计算方法为主,结合实验研究,对先进多孔材料、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及药物控释等领域中与化工相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在纳米尺寸上进行计算与模拟研究,揭示相关问题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间关系的规律,并进行新现象的探索,为相关技术开发提供参考与依据。
4.化工中的复杂体系与材料
采用实验表征,模拟计算及理论方法对化工中的复杂体系(界面,表面活性剂,溶剂,胶体,蛋白质等)及复杂材料(吸附材料,催化材料,膜材料,聚合
物材料等)在微观、介观及宏观尺度进行研究,阐明其结构—性能关系,为改进及强化化工过程提供建议及依据。
5.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工艺
本方向主要内容包括:(1)化学品的绿色化,用无毒、无害的化学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2)生产工艺的绿色化,实现零排放、原子经济反应等。
6.煤炭资源的化学转化与污染控制
主要包括煤炭转化的化学基础,煤液化过程中传递与催化行为及相关技术,煤基化学品的制备,煤中污染物及CO2的排放控制原理与技术等。
7.石油化工技术与工艺。
以催化裂化、异构化为基础,为生产高品质油品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天然气催化转化技术与工艺
通过天然气的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实现天然气的高附加值利用,并且通过基础研究,全面、深刻地认识甲烷C-H键活化的微观本质,为天然气高效转化工艺过程提供科学基础。
9.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化学工程
以化学工程的理论为基础,对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开发新资源和新能源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
10.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
研究催化新材料的制备和催化新技术在化学过程中的应用。
以催化化学的科学原理为基础,结合现代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以纳米催化为核心,借助多尺度理论的思想,建立涉及催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不同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索材料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提出催化剂制备的新方法、新路线,开发新型催化材料。
11.催化作用原理与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反应机理,对催化反应中间体、过渡态、反应途径进行理论计算,为新催化剂的设计、反应工艺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12.超重力技术及应用
超重力技术指利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大得多的环境下进行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的新技术。
利用超重力环境可高度强化气-液、液-液等多相传递和微观混合过程。
本方向重点研究超重力反应与分离过程强化新技术和新原理,研究工程化放大方法,并结合化工、环境、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需求实现产业化应用。
13.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及应用科学
纳米材料技术是21世纪国际三大高新技术之一,为国际学科前沿。
本方向围绕生物及农用纳米材料、纳米催化材料、纳米药物、纳米电子材料、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和特种功能纳米材料方面,利用化学工程原理,探索和研究纳米材料的先进制备方法和新技术,如超重力法可控结晶技术。
重点研究纳米材料制备工程学和纳米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以及实用化应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动纳米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三、学分要求
硕士生的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8学分。
四、课程设置
《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课程
属性
课程编
号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学位课(≥18学分)公
共
基
础
课
HSS501自然辩证法54 2.0
秋春
必修HSS50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 1.0
秋春Eng505硕士生英语(一外)72 2.0
秋春Jap505硕士生日语(一外)72 2.0
秋春Rus505硕士生俄语(一外)72 2.0
秋春Eng551专业英语40 1.0春
Math501应用数理统计40 2.0
秋
至少
选4学分Math502矩阵理论及其应用40 2.0
秋
Math503数学物理方程50 2.5
秋
Math504数值分析50 2.5春
学
科
基
ChE501高等化工热力学48 3.0
秋
至少
选6学分ChE510传递过程原理(II)48 3.0秋
础
课ChE540化学反应器理论48 3.0春
学科方向课ChE563煤炭转化的化学基础32 2.0春
至少
选2学分ChE515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40 2.5春
ChE525化工分离工程选论48 3.0春
ChE550化工系统工程(II)40 2.5春
ChE530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理论与实
践
40 2.5
秋
ChE531工业催化原理40 2.5春
Cat521催化材料与工业催化剂设计32 2.0春
非学位棵选
修
课
ChE505应用统计力学40 2.5
秋
可在本表
中选择,亦
可在全校
开设的研
究生课程
中任选,鼓
励跨学科
选课ChE512非牛顿流体的传递过程特性40 2.5
秋
ChE522混合原理及设备32 2.0
秋
ChE523现代传质理论与塔器技术32 2.0
秋
ChE524特殊蒸馏与液液萃取32 2.0春
ChE532沸石与沸石催化基础24 1.5春
ChE541超重力技术及应用24 1.5
秋
ChE560化工过程中的数学方法40 2.5春
ChE561化工过程模型方法及原理24 1.5
秋
ChE562分子模拟方法40 2.5
秋
ChE570化工能源学导论32 2.0春
ChE581现代化工进展40 2.5春
ChE583超细粉体制备40 2.5
秋
Env514绿色化学导论32 2.0
秋
Env561大型应用软件简介40 2.5春
ChE564现代分子理论与计算化学导论32 2.0
秋
ChE565纳米微粒及化工医药应用技术32 2.0春
ChE566化工热力学模型算法实践32 2.0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