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件修补工艺守则
1 修补前的准备
1.1 焊补前将缺陷部位杂质清理干净,露出金属本体,铲成坡口。
1.2 单个较大的孔洞类缺陷铲成杯形,如图一所示。
1.3 蜂窝状气孔及散砂眼,按其深度铲成,如图二所示。
1.4 缺陷产生在铸件尖端部位铲成,如图三所示。
1.5 未穿透的裂纹缺陷,在裂纹始末两端(或末端)5~10mm处钻Φ5~Φ8㎜的止裂透孔,在裂纹两侧铲成V字形坡口,如图四所示。
1.6 穿透性的孔洞及裂纹铲成,如图五、图六所示。
图一图二图三
图四
2 焊补
2.1 允许焊补的范围:
2.1.1导轨上不与其它重要零件滑(滚)动结合的表面及端部产生的气孔、缩
孔、砂眼、渣孔等缺陷,当缺陷的数量和尺寸不超过表2.1规定,可用焊补方法修补。
但是重量小于1000㎏的小型铸件,如导轨长度小于1000mm时,不允许焊补。
表2.1
2.1.2 处于导轨端部无相对运动,受力较小部位的裂纹缺陷,在焊接技术能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时允许焊补。
2.1.3 固定结合面和外露加工面上的孔洞类缺陷,其总面积不大于所在表面积的5%,每处缺陷面积(最大)不超过3000mm2时,允许焊补。
2.1.4 其他加工面的孔洞类缺陷,如缺陷总面积不大于所有面积的10%时,允许焊补。
2.1.5非加工面的孔洞类缺陷,机械损伤及缺肉等,在不影响机床强度与刚度的前提下,允许焊补,但缺陷总面积不得超过缺陷所在表面面积的15%。
非加工面上的裂纹类缺陷,如果缺陷长度不超过所在表面相应方向长度的1/4时,允许焊补;筋板上的缺陷,其允许焊补长度可不受此限制。
焊补时应采用有效措施,防止裂纹扩展或产生新裂纹。
2.1.6 一般非加工面上,面积大于10000mm2的孔洞类缺陷,可用厚度与铸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