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射治疗计划设计的物理原理第 2节

放射治疗计划设计的物理原理第 2节

4、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不能超过耐受剂量。
二、临床要求
治疗比:正常组织耐受剂量与肿瘤致死剂量之比。 它不受治疗技术的影响,如精原细胞瘤,肠管耐 受量是5000 cGy,而瘤体耐受量是2500 cGy,治 疗比大于1,容易治疗;畸胎瘤,肠管耐受量还是 5000 cGy,而瘤体耐受量是10000 cGy,治疗比小 于1,不易治疗。
二、高能电子束的能量和照射野的选择
高能电电子束的有效治疗深度(cm)约等于 1/3~1/4电子束的能量(MeV)。能量选择根据靶区深 度,靶区剂量的最小值及危及器官可接受的耐受剂 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如靶区后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 较高,可以90%等剂量曲线包括靶区来选择电子束 的能量;如耐受剂量低,如乳腺癌的术后治疗,往 往以保证胸壁和肺的界面处百分深度剂量不超过 80%(甚至70%左右)来选择射线能量,以尽量减 少肺组织的受量。选择射野大小的原则应保持特定 的等剂量曲线完全包围靶区。射野应至少等于或大 于靶区横径的1.18倍,在此基础上根据最深部分的 宽度的情况射野再外放0.5~1.0cm。
3、三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射:由于单野照射分布不均匀,两野对穿 照射会形成剂量叠加,所以要求三个射野的剂量分布 合成后要分布均匀并符合靶区要求。一种是在对穿野 上加适当角度的楔型板;另一种是采用三野交角照射, 正常组织的单位体积剂量与靶区单位体积剂量之比为 1/3,治疗增益比提高3倍,相当于三对对穿野的治疗 增益比。
第六章放射治疗计划设计的 物理原理
第一节临床治疗计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计划设计中的有关概念及规定 第三节固定照射技术及照射野设计原理 第四节治疗计划设计步骤
第一节临床治疗计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临床剂量学四原则:
1、肿瘤剂量要求准确。 2、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剂量分布均匀,达到90%的剂 量分布,剂量变化不能超过±5%。 3、照射野设计应尽量提高治疗区域内剂量,降低照 射区正常组织受量范围。
治疗增益比:某种治疗技术致成的肿瘤控制率与 周围正常组织损伤率之比
肿瘤控制概率(TCP):是消灭肿瘤细胞的概率, 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达到95%的肿瘤控制概率 所需的剂量定义为肿瘤致死剂量TCP95。
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是正常组 织放射并发症的概率,也是随剂量的变化而变 化。产生5%或50%相应损伤的概率所需的剂量 定义为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TD5/5,TD50/5。
临床靶体积(CTV)包括GTV、亚临床病灶以及可 能侵润的范围。
内靶区(ITV)由于器官运动造成CTV边界的放大。
计划靶体积(PTV)为确保CTV能得到即定的照射 剂量,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在CTV基础上外放一定 范围所包括的体积。患者器官运动和由于日常摆位、 治疗机误差、治疗中靶位置和靶体积变化等因素引 起的扩大照射的组织范围,以确保临床靶区CTV得 到规定的治疗剂量。PTV决定着照射野的大小。
第二节射线种类的选择 1、射线种类的选择 电子线与X线 电子线适用于表浅肿瘤或表浅淋 巴结转移的治疗 X线适用于深部肿瘤治疗 2、能量的选择根据治疗深度选 择适当的射线能量。 深度越大选择射线能量应越高。
第三节计划设计中的有关概念及规定
一、外照射靶区的划分
肿瘤体积(GTV)临床体检、影像、病理检查显示 的恶性肿瘤的位置和范围。
危及器官(OR) 可能因照射而损伤的正常器官。分 并型结构和串型结构、串并型结构。
计划危险器官(PRV)考虑危及器官在治疗过程 中由于摆位固定误差和呼吸等生理运动带来的位 移和形态改变而增加的区域。PRV大于OR区域。
生物靶区(BTV)指肿瘤生物学因素决定的靶区 内放射敏感性不同的区域,包括因素:乏氧及供 血、增值、凋亡及细胞周期调控、癌基因和抑癌 基因改变、浸润及转移性等。
6、相邻射野设计:射野相临会产生超剂量或欠剂 量,造成严重放射并发症或肿瘤的局部复发。
相邻射野包括:两野相临、对穿野相临、多野相 临、正交野相临(正交非共面野相临)。
正交野:两个射野中心轴相互垂直但不相交的射 野称为正交野。
7、不对称射野:即射野中心轴偏离线束中心轴的 射野。独立准直器构成的半野、斜野和斜野挡铅 构成的野都是不对称射野。它们在共面、非共面 野的邻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采用三野照射的情况:①靶区位于体位中心而不能使 用两野交角照射②两野对穿照射因不能得到较高的射 线能量,射野间距又很大,不能获得大于1的治疗增 益比③靶区附近有重要器官而不能使用四野照射技术。
权重:治疗计划中整组照射野中各个射野的剂量配比。 权重也是调节剂量曲线分布的一个重要手段。
4、共面野与非共面野:
1、单野照射:除外靶区范围很小(如颈、锁淋巴结) 时,可使用单野照射外,一般不主张用单野照射。单 野照射时,也应将病变放到dmax之后。如病变较浅, 可使用组织替代物将dmax深度提到病变之前。
2、两野照射
两野交角照射:因几何关系,在病变区形成“内野” 型剂量分布,剂量分布不均匀。用适当角度的楔型滤 过板,可使靶区剂量均匀。选用楔形角α与两射野中心 轴交角θ满足α =90°- θ/2条件时,可在两野交叉形 成的菱形区内得到均匀的剂量分布,适当增减楔形角 大小,可分别在射野远、近端得到偏高的剂量。
以上照射技术中,各照射野的射野中心轴都位 于同一平面,称共面野;反之不在同一平面的 称非共面野。共面野它只能在射野轴平面内得 到与靶区适合度较理想的剂量分布,但它会因 靶区变大而使用大野后变坏。
5、旋转照射:
是用单野通过靶区中心绕患者旋转一定范围进 行相当于多野交角的照射。可得到较好的剂量 分布,皮肤剂量较小,靶区剂量高,靶区外剂 量下降较快,能提供足够的靶区剂量和较能适 合靶区形状的剂量分布。
二、治疗计划的描述(在治疗计划设计中叙述)
第四节固定照射技术及照射野设计原理
常用的照射技术有:固定源皮距(SSD)技术,等中心 定角(SAD)技术和旋转(ROT)技术三种。
一、高能X(γ)射线照射野技术
高能X(γ)射线的PDD曲线,用最大剂量点深 度dmax将曲线分成剂量建成区和指数吸收区两部分。 建成区内剂量变化梯度较大,剂量不易控制,靶区都 应放到最大剂量点深度dmax之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