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编制依据 (3)1.1编制依据 (3)1.2编制范围 (3)2、工程概况 (3)3、总体施工组织安排 (3)3.1 施工总体目标 (3)3.1.1质量目标 (4)3.1.2创优目标 (4)3.1.3安全目标 (4)3.1.4环境保护目标 (4)3.1.5文明施工目标 (4)3.2施工组织机构 (4)3.2.1组织机构 (4)3.2.2人员分工 (5)4、施工方案 (5)4.1施工准备 (5)4.1.1技术准备 (5)4.2施工方法 (6)4.2.1施工缝处理 (6)4.2.2沉降缝及防水层 (6)涵洞施工缝、沉降缝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1编制依据(1)广通至大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站前六标段施工图及说明;(2)改建铁路广通至大理线扩能改造工程《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3) 《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5)《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J286-2004);(6)《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1.2编制范围本方案适用于D1K121+100~D1K148+646.45段落内所有盖板箱涵施工。
2、工程概况广通至大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站前六标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区,属云贵高原的西部,本标段位于祥云县附近。
线路主要通过构造侵蚀、剥蚀中、低山区及祥云断陷盆地以及其间的残丘缓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总体西高东低。
区内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l)、冲洪积层(Q4al+pl)、坡洪积层(Q4dl+pl)、崩坡堆积层(Q4dl+col)、滑坡堆积层(Q4del)、坡残积层(Q4dl+el)、湖沼相沉积(Q4l+h),以及第四系更新统松毛坡组(Qps)等。
下伏地层为上第三系(N2)、白垩系、侏罗系、三迭系上统、二迭系下统、石炭系、泥盆系下统、奥陶系下统,以及燕山期与喜山期岩浆岩。
D1K121+100~D1K148+646.45段落内共计67个盖板箱涵,共计1671.52横延米。
3、总体施工组织安排3.1 施工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和谐铁路建设要求,牢固树立铁路建设新理念,以标准化管理为主线,以打造精品工程、安全工程为目标,全面落实“安全、质量、工期、投资、环保水保、创新六位一体”的管理要求,充分调动参建人员的积极性,确保高标准、高质量、低成本地完成广大线涵洞建设任务。
3.1.1 质量目标(1)工程质量“零缺陷”,达到国家及铁道部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2)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3)涵洞工程:满足设计使用寿命内正常运营要求;(4)杜绝各类质量事故的发生,减少质量通病;(5)竣工文件资料真实可靠、规范整齐,实现一次验收交接。
3.1.2创优目标以满足建设单位全线创优规划为前提,制定工程的创优目标,结合广大线创优规划确保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杜绝工程质量隐患及重大质量事故;杜绝发生严重不良行为影响企业信誉。
实现主体工程质量零缺陷,材料设备无隐患。
3.1.3安全目标(1)杜绝较大及以上施工安全责任事故;(2)杜绝较大及以上道路交通责任施故;(3)杜绝较大及以上火灾责任事故;(4)控制和减少一般责任事故。
3.1.4环境保护目标施工营地、场地、便道在使用完毕后及时恢复。
总原则:环保、水保要本着“三同时”原则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施工过程中应有完善的环保、水保措施。
采取合理措施,避免因施工方法不当而引起的污染、噪声和其它原因造成对公众财产和居民生活环境的伤害、妨碍。
采取合理措施,减少施工引起的扬尘等;工程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按规定排放、处理。
3.1.5文明施工目标实现项目管理程序化、施工行为规范化、场区建设标准化。
做到现场布局合理,施工组织有方,材料堆码整齐,设备停放有序,标识标志醒目,环境整洁干净。
3.2施工组织机构3.2.1组织机构为确保涵洞施工缝、沉降缝施工的顺利进行,我项目部专门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积极调配设备、人员、材料,确保工程质量。
领导小组成员组长:夏吉涛副组长:王振田赵天智孙明海组员:曲登殿周宜芬李涛邢发红石增辉陈兵陈兵柳峰华晁曾科胡建东张志超3.2.2人员分工组长:负责整体施工安排和协调;副组长:负责技术方案的制定、实施及施工质量的把关;组员:协助副组长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4、施工方案4.1施工准备4.1.1技术准备技术准备是施工准备的核心,任何技术的差错或隐患都可能引起人身安全和质量事故,造成人、财、物的损失,因此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技术准备工作。
具体有以下内容:(1)施工图纸会审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设计施工图,掌握施工图纸的全部内容,熟悉设计目的、领会设计意图,提出合理化建议。
对设计文件中存在的疑问及时、主动的与设计单位联系,求得明确答复,及时修正作业指导书,以便更好的指导施工。
(2)现场核对涵洞施工前需做好现场施工调查,如不符合设计要求则通知业主和设计院,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施工方案。
(3)线路控制及复测接桩后,立即派精测队进行导线复核,形成控制测量文件;完成施工放样定位工作,并进行测量资料交底包括场地构筑物、管线埋设等。
布置桩就近加密,间距300m~500m 一处,同时在涵洞位置引测临时水准点。
(4)技术交底在工程开工前,工程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应结合具体工程内容、施工现场、关键工序和施工难点的质量要求、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验收标准等进行交底。
技术交底采取“双层三级制”,即技术负责人同班组长和质检员交底,班组长接受交底后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反复学习、贯彻执行。
4.2施工方法施工前组织测量放样,复测中线、高程,准确放出基础位置,并在施工中及时复核。
对设计确定的涵洞的位置、方向、长度、孔径、出入口高程以及排灌系统的连接等与实际地形地貌有出入的,及时与设计、监理联系,必要时进行变更设计。
4.2.1施工缝处理在涵洞施工完底板基础混凝土时应注意在涵身与底板基础接缝面及八字墙与底板基础接缝面预埋连接钢筋,在涵身及八字墙施工前接缝面应做相关处理,具体要求如下:接缝面一般应为水平面,边缘应处理平整;混凝土与混凝土之间接缝,周边应设直径不小于16mm的钢筋,埋入与露出长度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0倍,间距不大于钢筋直径的20倍,使用光面钢筋时两端应设半圆形标准弯钩,螺纹钢筋可不设弯钩。
连接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有关规定;施工缝处的水泥砂浆薄膜、松动石子或松弱混凝土层应凿除,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水冲净、湿润。
但不得存有积水。
凿毛应在距混凝土外缘2~3cm以内进行,并使接缝面露出70%以上新鲜混凝土面;混凝土凿毛时须达到下列强度:人工凿毛不小于2.5MPa;机械凿毛不小于10 Mpa。
4.2.2沉降缝及防水层涵洞沉降缝均设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基础沉降缝结构形式为填塞沥青浸制模板,底板顶部设10cm厚水泥砂浆塞缝;墙身及盖板沉降缝处理形式为顶板外侧粘贴防水卷材,墙身沉降缝由外至内分别为5cm厚沥青麻筋塞缝→填塞黏土→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填塞黏土→10cm后M10水泥砂浆塞缝,盖板中部不设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盖板顶部及两侧向下延伸20cm位置设甲种防水层。
基础混凝土施工前,在沉降缝位置预埋3cm厚与基础断面等宽沥青浸制木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不拆除,作为基础沉降缝填塞处理,基础中部预埋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并预留边墙橡胶止水带长度。
混凝土浇筑完毕,人工清除基础顶面10cm木板,填塞M10水泥砂浆至密实。
墙身混凝土施工前,使用木模板作为沉降缝处隔离措施,中间预埋中埋式橡胶止水带,使用堵头模板止水带卡住或使用专用扣件将中埋式止水带弯折90°角,整体浇筑在混凝土中,拆模后立即将弯折段止水带翻起。
涵身两侧拆模后取下沉降缝处木板,自外向内在沉降缝位置填塞黏土,最外侧填塞沥青麻筋,涵内侧沉降缝处10cm深度填M10水泥砂浆至密实。
沉降缝位置环向设50cm宽防水层带(甲种-B类),布设范围为盖板及边墙,并延伸至基础顶面下20cm。
沉降缝施工示意图详见下图:沉降缝内构造详图M10水泥砂浆(深10cm )-B 类防水层带(宽50cm )涵洞沉降缝段面5cm 涵洞防水层设置图沉降缝防水层结构示意图涵洞防水层在盖板及两侧向下20cm范围设甲种防水层,防水层结构形式详见下图:甲种(二布三涂)防水层结构示意图防水层的施工工艺:防水层采用冷作式施工。
防水层施工前混凝土基面必须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不得有积水。
防水涂料采用人工涂刷,厚度一致,防水层设置范围内不得漏刷。
玻璃纤维布的铺贴应沿纵向从一端开始,采用后退铺贴方式紧跟涂料涂刷进行施做,采用橡胶磙磙压,使涂料浸透玻璃纤维布。
为保证玻璃纤维布铺贴平整,铺贴时,可将布幅边缘每隔1m剪一长度不大于10mm 的小口,以便将玻璃纤维布拉直铺贴平整密实。
玻璃纤维布的搭接应顺流水方向(线路左侧),搭接宽度20cm,搭接处加涂防水涂料粘牢。
第一层防水涂料干燥并具有一定强度后,方可进行第二道防水涂料涂刷。
(标准:人工踩踏第一层玻璃纤维布不产生印痕。
)施工注意事项:冷作再生橡胶沥青防水层施工气温不低于5℃,不得使用明火加热防水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