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四大文明之一,跟埃及、巴比伦、印度及希腊文明不同,是唯一延续到现代,且从未中缀过的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以研究“人际关系”、“怎样做人”为主旨的文化。
因此,相对古代西方神本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重要特点:第一,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中国虽然也有神学,但沒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神学也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无上权威地位。
中国没有教皇、没有宗教裁判所。
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
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例如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虽然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和祠堂,但他们还是人而不是神。
第二,崇尚群体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先公后私,对群体负责的精神在千百年文人墨客的文字中不可胜记。
《礼记》中说:“天下为公”。
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苏辙说:“不以私爱害公义。
”顾炎武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三,注重平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均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倡导:“过犹不及”。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里的“均”不是平均、均匀的意思,而是“均衡”的概念。
均衡就是公平、衡定,让人信服。
孔子特别反对士大夫“超标”享受的僭越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
书法和绘制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了,文采超过质朴就浮华了,两方面配合适当,“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达到平衡和协调,就可祛病延年。
中国人早就懂得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强调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就含有这种光辉思想。
这些都是强调把握一个恰当的度,以求得均衡,均衡才能稳定,均衡才美。
第四,自强不息、开放兼容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
中国古代的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刚健立身,自强不息。
刚健自强,奋发有为,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惟有不断地自强,才能永久自立。
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早就说过“容乃公”(《道德经》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
《易传》又说:“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卦》)君子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以丰富自己。
鲁迅称赞汉唐两代人“闳放”,也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人敢于、乐于吸收外来的文化,更善于消化外来的文化,吸收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就是一个很好的1.孔子生平与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他的祖先是殷人后代,宋国的贵族,因在上层政治斗争中失败,流亡于鲁国,父亲做过鲁国的小官。
孔子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立了儒家学说首先,它注重人的因素,主张“仁者,爱人”。
第二,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关注社会问题。
第三,希望实行“仁政”,一定的民本主义色彩。
第四,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
第五,提倡“中有”、“中和”,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2)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孔子兴办私学,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奋力宣传和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
孔子作为从贵族阶级没落而来的下层的“士”,他首先揭起私学的旗帜,招收弟子,推动了学术下移。
孔子的思想初步形成以后,他的一生都在为宣传和实践自己的学说而努力。
(3)整理了古代文化遗产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对象主要是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中,《诗》、《书》、《礼》、《乐》,主要在于重新编订。
孔子赞《易》,阐发其中的哲理,《易传》为孔子所作。
至于《春秋》则为孔子所作。
2.孔子的基本思想(1)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解释,仁者“爱人”,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这决定了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
第一,仁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第二,仁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悌”是仁的开始和基础。
第三,仁是最完全的人格内涵。
第四,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的“仁”所指的“爱人”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爱,讲求尊尊与亲亲。
(2)孔子的礼制思想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弑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糟得很的大乱局面。
孔子认为要制止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复兴这个“周礼”,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行动。
他非常强调的“正名”,就是要使人人都明白自己在社会之网中的位置,控制自己的“欲”,不超出由“名份”规定的“度量”范围,从而消除争乱。
孔子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3)孔子的认识论思想推崇学而知之。
孔子强调以知(智)为认知手段,诱导社会成员知仁、循礼、行义。
孔子承认人的先天素质有差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非常重视耳目见闻,认为它是知识的可靠来源。
1.孟子生平及其事迹孟子是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
孟子的祖先是鲁国公族“三桓”中的孟孙氏,到孟子时代,孟孙氏已经衰落下来。
“孟母三迁”他的思想与孔子、子思一脉相承,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形成了“思孟学派”。
孟子的一生与孔子相似。
经过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和钻研,孟子在后来便开业授徒了。
中年以后,他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终不见用。
孟子是继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
由于孟子的宣扬,战国时的儒学才成为诸子之学中的“显学”。
正因如此,后世的学者十分推崇孟子,南宋的朱熹把《孟子》一书列入《四书》。
2.孟子的基本思想A.性善论:仁学的心性学根据恻隐之心孟子从人的心灵深处探究“仁”的心性学根据。
他并没有满足于一般地讲“爱人”,而是透过“爱人”的表层现象,深入到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进行探讨。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
“不忍人之心”孟子也叫做“恻隐之心”。
除此以外,孟子认为人人生来都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恭敬B.“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工说孟子认为,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
他称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为“良知”、“良能”。
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这是说,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
“尽心”也就是“思诚”。
“诚”的中心内容是“善”,“思诚”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要“明乎善”。
他说:“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所以“思诚”或“诚其身”,也就是“尽心”,也就是要恢复和保持“良知”、“良能”。
C、“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孟子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孟子把他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还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
民本主义:孟子首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
其一,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其二,听政于国人;其三,与民同乐。
1、老子的生平根据《史记》等比较可靠的典籍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2、老子的宇宙观老子创立的学派之所以称为道家,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从“道”的眼光和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
“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宇宙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宇宙本源论——“道生万物”世界上最大的有形之物莫过于天和地。
但在老子看来,天和地也是可以感知的、有生有灭的,同样也不能作为万物的最后根源。
只有永恒的、绝对的“道”才有资格作为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的最后根源,所以老子也称“道”为“万物之宗”和“天下母”。
万物都是“道”创生的,“道”是万物之本源。
可见,“道生万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这里的“有生于无”中的“无”并非“虚无”,而是“有”出现之前的孕育、萌生状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
老子这里讲“道生一”,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
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道”既是万物之母,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2)宇宙法则论——“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则取法于“自然”。
其实这里说的是,不仅“道”要效法“自然”,天、地、万物、人所要效法也是“自然”。
这就是说,“道”的作用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并不想有所“为”,然而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这里面隐含着老子思想中的一个深层观念,那就是:自然的便是最尊贵的,自然是最高的价值,也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
“道”创造和成就万物并不含有目的性,从不将万物据为己有而宰制之,也不试图得到回报,所以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这里的“不有”、“不恃”、“不宰”都是说明“道”没有占有的意欲,“道”只是辅助万物的生长,即所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的这样一种品德,就是“玄德”,即最高的品德。
3、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辩证法最著名的命题就是“反者道之动”,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1)“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