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16七年级语文第四课 古诗四首

人教版2016七年级语文第四课 古诗四首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 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 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
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 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 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 惊涛拍岸的声音。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 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 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 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
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 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 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 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 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 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言绝句)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分五步走
1、写作背景及缘由 2、诗人简介 3、理解题意 4、诗句分析 5、把握情感
1、写作背景及缘由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 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到 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荒地”龙标做龙 标尉。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 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到荒 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 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 寄给他。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意思: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明月, 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奔赴夜郎之西 。 ——抒情。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 情怀。 (这两句成为送别友人的千古名句)
品诗欣赏
“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 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 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早一点 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
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咏史诗、咏物 言志诗、即事感怀诗、边塞诗 、闺 怨诗、思乡诗等
鉴赏诗歌能读懂
题 目 作者 注 释 意 象 特殊词句
通向诗 歌主旨 的第一 条快速 通道 明确 风格 了解 时代 每个都 有用, 每个都 要用 作者 情感 的 载体 把握 感情 的切 入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 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更 替如此匆匆,怎能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 顿生思乡之情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离家日久,而此时正是家人团聚之 时,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 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 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 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 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 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 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 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 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 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 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 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选自《李太白全集》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
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 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王昌龄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边塞诗和 送别诗,其诗以七绝见长,后人誉为“七 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 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送别诗 不重伤离重慰别,格调高昂爽朗大气
龄被贬的悲哀与同情。
——直叙其事。流露出他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
品诗欣赏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 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 (3)烘托心情:与友人分离的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 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 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 为抒情铺垫。
萧瑟( xiāo sè )
整体感知
1.本首诗以哪个词统领全篇
“观”,强调了登碣石的目的。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看到哪些景色,请
用自己的话描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3、理解题意 闻:听说 左迁:贬谪,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
是非常 荒远的地方,王昌龄这次是被贬为龙标 尉。所以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 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遥:遥远 此寄:这首诗篇
〖注释〗 龙标 :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 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 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 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 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 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 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 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 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 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 是写乡愁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 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 的想象。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 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 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 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且听风吟阁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细读感悟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点题。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 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 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作者生平馆
曹操(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 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 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 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 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 北方。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 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 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 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的理解。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句运用拟人 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 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这一奇特的景象,既饱含了 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 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 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 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 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 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古代诗歌四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观沧海
曹操
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
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
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 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 他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 的名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 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
王湾 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 (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 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 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 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 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 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 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4、诗歌分析,体会意境。 ①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意思: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听说你被贬到龙 标去,一路上要渡过五条溪水 ——写景兼点时令。抒发作者当时对王昌龄被贬的悲 哀与同情。 “杨花”即“柳絮”,杨花飘落会满天飞舞。 寓意“漂泊无定”。 “子规”,又叫杜鹃鸟。常在夜间啼叫,声音凄 苦。这里写子规,实际上借以抒发作者当时对王昌
总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 子规 闻 道 过五溪
写 景 叙 事 铺 垫 抒 情
愁心 明月 轻风
主题:诗人通过对 景物的描写,表达 了对友人的深切同 情和关切的思想感 情
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 明月的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自学指导一(3分钟)
读准字音和节奏,翻译诗的内容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