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之道不可失
思考:我们的家庭教育缺失了什么?
相信许多70、80后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自己的父母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缺衣少食的年代也不曾让自己遭过罪;为人父母的自己在今天这个生活富裕的年代,依然习惯于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而每一代孩子则理所当然地享用着父母给予的一切。
笔者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类现象存在于中国现代社会95%以上的家庭!也正是因为如此,社会的某些角落上演了一幕幕为人不齿的丑剧:因赡养父母问题,兄弟姐妹对簿公堂;某某儿子,嫌弃家庭生活条件不如人而向双亲挥拳相向;某某孙子更是人伦丧尽,因为几块零花钱把毒手伸向养育自己长大的高祖……羊儿尚且懂得跪乳
之恩,鸦鹊还有反哺之义,身为万物之灵的某些人,却把“孝悌”这一天理人伦抛在了脑后。
当今社会的“亲情淡漠”问题已经较普遍存在。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出现了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四个老人,一对小夫妻,一棵独苗),而在这类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啃老”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
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的爆发,正在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试想,一个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的人,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孝悌”教育,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刘余莉教授对年轻人最大的忠告――做人以
诚谦孝悌为本,以仁爱之心为根。
在家能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能够友爱兄弟,这样才能把这种爱推而广之,做到互爱、互助,四海之内皆兄弟。
中国的《弟子规》还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基本道理做起,所以我们希望年轻人从学习《弟子规》开始,把传统文化的根扎好,不要去谈玄说妙,相信这个社会离和谐并不遥远。
探讨:现代家庭教育践行“孝悌”之道的积极意义。
聆听了刘余莉教授的忠告,笔者认为“诚谦孝悌为本,仁爱之心为根”的思想首当其冲应落实于现代家庭教育,且应以其为基石,至少在中、青、少三代人的思想、行为中予以根植并坚定不移地在现代家庭社会生活中践行。
我们需要对“孝悌之道”的现代意义进行解读。
“孝悌”二字出处颇多,《弟子规》《论语》等国学内容中都有提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人文内涵越来越成为推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
成部分。
所谓“孝悌”之道,就是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尊重长者,关心幼稚。
泛指关爱所有的亲人。
在孔子、孟子看来,人的本性就有善良之心,孝悌之心。
“百善孝为先”人有孝悌之心,才有可能推行仁义。
仁义之人,往往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想想自己怎样对待亲人的,再来想想如何对待他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把对父母、子女、亲人的关爱,推施到所有的老人、儿童和一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这是更可贵的品德。
任何人先要有孝悌之心,特别是孝敬父母,才可能会关爱所有的人。
爱的情感源于孝悌,一个
在孝悌氛围中成长的人,感情是最深沉执著的,这样的情感提升就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可以说孝悌之道,对提高个人的人格理念,稳定社会人心,促进政通人和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我们的孩子若从小浸润在“孝悌”之道的家庭环境中,其必将成为有德之辈,于小家、大家中奉行“善”“爱”之举。
笔者坚定地认为:现代家庭教育一定要奉行“孝悌”之道!
举措:现代家庭教育践行“孝悌”之道的有效途径。
智者认为:小孝爱人,大孝爱国。
的确,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充满爱心,从我做起,不仅自觉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而且每天都能自觉地为他人献出一份关爱,那么整个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和谐,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那么,如何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践行“孝悌之道”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育者要先行确立“孝悌”之理
中国现代家庭,家长的知识文化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钱意识的加强,使得不少成年人在道德认识、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负增长”,也因此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改变自己,重拾国学精髓,认真学习孝悌之道。
再则,在知识面前,任何人都是学生。
家长要教育好子女,自己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实际,深入领会孝悌之道的意义精髓以及其在现实社家庭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唯有学习与领会才能改变家长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转变家庭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抓住教育契机,巧妙而有效地落实家庭教育活动。
在此,笔者建议每一位教育者请重新定位身份,以谦逊和恭敬的态度,好好学习国学中的孝悌之道,为在家庭教育中落实“首孝悌”而积聚思想文化的智慧之光。
二、教育者要身体力行“孝悌”之道
孝悌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
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悌”之道中首推孝道。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的形式,而在于是否心存真诚,对父母的真诚是最难能可贵的。
笔者要加一句:父母对祖辈的孝敬,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契机!的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者,亲其人,信其道。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作为家长,要在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让子女懂得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责无旁贷;在道德情感上,要让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身体和工作情况,学会关心、体贴与理解父母;在道德行为上,要让子女对父母恭敬真诚,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又不过分依赖父母,主动与父母分担辛劳和忧虑。
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不在于金钱的多少,名誉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一家人的团圆安康,其乐融融。
所以,为人父母在经营自己的三口之家时,更应该关心两边的老人,在日常起居中悉心照料,在言语
行为上尊重为先,兄弟姐妹之间团结谦让。
由小及大,从家庭延伸到社会,关爱身边的弱小,平时多行善事,言语谦逊。
尤为重要的是当我们在践行孝悌之道时,务必要让孩子入眼入心,参与其间。
此举非演戏作秀,乃遵循孝悌之道,为人之根本。
让我们的孩子在共同的敬老爱幼中从小笃受教诲,践行孝悌之道。
三、教育要恪守“学”“行”并举之则
我们说,要让孩子改变行为,首要是要让他懂事明理。
“事理”二字不应浮于面,而应落于行。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这“悌”字不正也其中包含了我们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内容和目标。
现代教育是以上学读书识字的“学文”开始,因此结合“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来理解就很明白了。
不少家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两岁能背《锄禾》《游子吟》,三、四岁能诵《三字经》《弟子规》,懂得可多了。
问及孩子的言行举止,换来的却是为人父母的牢骚与埋怨:孩子任性、脾气暴躁、不明事理,家中每个人都要听他的……试问,这些诗文国学中最基本的“珍惜劳动成果”“反哺跪乳之恩”“尊长爱幼之道”“谦逊善良之德”孩子明白了吗?答案
是否定的,不然何来牢骚与埋怨呢?所以,我们当父母的,除了耐心引导孩子学习孝悌之道,更应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让“道”入“行”,日常起居中践行尊长爱幼,关心他人,珍惜所有,懂得知足,学会感恩。
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家人聚餐,让孩子等长辈父母入席后方就坐,等众人举箸后才动筷,离席时不忘礼仪。
试问,此举培养是否更有利于孩子的明理
并践行呢?
“首孝悌”是为人之本,“孝悌”之道的践行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标以及最优途径,也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家庭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阵地以及重要途径,是教育工作的一大抓手,我们在注重学校德育的同时,务必引领家长,把“孝悌”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并扎实推进,家校联手,共同为孩子的幸福明天而奠基。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
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