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关键词:国家安全;国际形势;战略设计摘要随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的调整,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议题迅速扩展,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和挑战趋于复杂,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受到更多制约和挑战。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优化,应以国内安全为基石,持续夯实国家实力基础,并力争将国家实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致力于成为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塑造者。

一、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思想、理论和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决定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特点是内向型、防御型、和平型的。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永远不会欺侮别人,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也决不容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

这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和西方大国外向型、进攻型、扩张型的安全战略根本不同之处。

[1]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可概括为:“卫主权、求和平、保稳定、谋合作、促发展”。

卫主权,即捍卫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捍卫和维护海洋权益。

求和平,既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周边、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

保稳定,即确保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致力于稳定周边环境。

谋合作,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谋求与所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环保、跨国犯罪等领域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促发展,即以加快发展经济为中心,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国防力量,发展民族团结,发展生态环保工程,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

二、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与挑战中国正在从一超多强的格局中脱颖而出,国际影响力开始出超,成长为世界强国的战略谋划已是国际社会尤其是主要大国的关注重心,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完善和国际战略的优化引动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调整,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议题因之迅速扩展,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和挑战亦趋复杂。

随着中国国家利益触角的延伸,当今世界的主要政治、经济、安全热点问题均处于中国国家安全维度之内,且其关联性趋于密切。

首先,在全球层面上,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中国安全利益触角向全球延伸,与西方大国的传统战略利益(如美国在拉美的传统利益、西欧在非洲的传统利益等)出现冲突性矛盾。

尤其是,中国与美国存在着战略利益相悖的结构性矛盾,如果说前几年美国国内还存在着中国是否为美国战略对手的争论的话,目前共识已成,美国将奉行遏制与接触中国并行的政策,且软硬遏制兼有的成分在加重,其明证就是美国在中国周边通过军事合作、经贸合作、安全协调等方式加紧构筑遏制带和防波堤。

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中国影响世界经济并进而产生溢出效应的能力在提高,中国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也变得严重受制于外在因素。

[2]可以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性问题尤其是非军事因素、战略性要素对中国安全的制约和威胁也越来越大。

一个典型的例证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中国对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海上能源资源通道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发展部署的外在制约条件,中国多年陆路通道建设的努力成果仍显得极为薄弱。

(一)、地区层面在地区层面上,或从周边安全状态看,作为亚洲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的战略主体,中国在亚洲尤其是东亚面临的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

其背后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更有现实的利益纷争,亦不乏未来的战略考虑。

可以说,传统的地缘政治思维依旧起着支配性作用,遏制中国、防范中国的思想依旧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新安全观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并未得到实质性认同,反而在某些方面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由于中国历史上未曾划定陆地边界,与周边许多国家的边界争端由来已久,岛屿归属争端和领海纷争近年来更是成为地区乃至全球关注的热点,可以说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将长期存在,美国等强大外来因素的干预使得中国安全面临新挑战。

从陆地安全上看,中国的北部和西北部相对稳定,但西南部依旧存在较大变数,尤其是南亚至波斯湾是新的地缘战略重点,对中国陆上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印度在某种程度上取代日本成为中国在亚洲的主要地区性竞争对手,两个国家之间的战略利益存在结构性冲突,印度加紧与美国、日本的合作与协调,对中国国家安全形势构成了战略性影响。

朝鲜局势看起来稳定但变数加大,美日韩针对朝鲜问题的安全合作实际上对中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3]从海洋安全看,中国与美国、日本的结构性安全矛盾愈加凸显,中国东北出海口被封锁,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出现白热化,中国东南出海口正在形成针对中国的准同盟,中国战略作为空间被压缩。

南海海域被喻为“第二个波斯湾”,主权纷争、资源开发正在成为地区新热点,美日等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对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产生着重大影响。

两岸关系呈现良性的和平发展态势,但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的可能性依旧极大。

面对海上安全困局,中国如何形成可行而具有前瞻性的海洋战略,成为考验中国决策者和战略家智慧的试金石。

(二)、国内层面在国内层面上,外敌入侵中国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但外部破坏因素的渗透却愈加激烈,外部势力愈加积极利用各种民族分裂势力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这些因素与中国处于全面转型期的特征相唱和,使得维护文化安全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远虑,而确保社会稳定成为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近忧。

(三)、本章总结总体而言,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相对稳定,尤其是中国以夯实国家实力基础为根本的战略定力,使得其战略步伐稳健而不乏良性冲击力;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军事入侵威胁不复存在;随着国际经济影响力提升,中国维护经济安全能力有所增强;随着国家全面转型的加速,大国心态和大国风度正在形成之中。

面向未来,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基本趋向应是,以国内安全为基石,持续夯实国家实力基础,力争将国家实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保持谦虚平和的心态,锤炼勇于担当的锐气,致力于成为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塑造者,为和平发展成世界强国而谋划。

中国要成长为世界强国,必须要抓住秩序建设这一战略制高点。

当前,国际形势变革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世界秩序处于巨大变革之中,既有的世界秩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国际形势及其未来趋向,新的世界秩序形成需要各国群策群力,中国已经与世界融为一体,且被视为未来的世界强国,抓住机遇,促成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当其时也。

其次,世界秩序变革将是一个大国博弈的过程,而促使处于变革中的东亚地区秩序朝着有利于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方向发展更是中国战略谋划中的应有之义,中国应以共同利益、共同责任的汇聚及其制度化为战略路径,促成确立中国把握主动权、占据主导地位的东亚秩序,确保东亚作为中国成长为世界强国的战略依托地带。

[4]其三,加强国内秩序建设,致力于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和谐世界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秉持的原则在具体的战略部署上,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应秉持的原则包括:第一,把握重点与全面铺展并重,以把握重点为首要。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在东亚,我们应立足东亚(当前中国重心),密布亚太(未来世界重心),放眼全球(尤其着力于亚非拉发展中世界);全力经营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利用好资源国家,倚重发展中国家;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契机,在全球热点问题上发挥更积极作用,借此积极拓展中国的国家战略利益;第二,正式的安全制度建设与灵活的结伴关系并重,更加重视国际盟友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中国在继续关注多边主义之时,要进一步回归传统的双边主义。

具体地说,要致力于多边安全制度的建设,落实和完善中国的新安全观构想,就安全机制建设提出中国的理想和中国的设计,展现中国人的胸怀和情怀;要进一步强调国家间双边协调的重要性,以双边促进有利于中国的多边安排,以双边防范和遏制不利于中国的多边安排;第三,国际防范与国际合作并重,更加重视国际合作的议程设置能力。

面对日趋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国际防范的能力,牢记“和平来源于力量”的历史经验总结。

[5]当然,国际合作是实现中国安全利益的重要路径,我们不仅要注重国际合作,更要锤炼议程设置能力,把握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主动权,促使国际合作进入实质性层面;第四,关注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重,更加注重应对非传统安全手段的多元化和目标的延展性。

中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和挑战主要来自领土争端和民族分裂势力,兹事体大,事关国本,不容让步。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国家利益拓展的铺开,中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既需要国际合作,也需要大国决断,中国应藉此进一步锤炼维护安全的能力,采取综合多元的手段,以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延展。

第五,陆疆防卫与海疆防卫并重,更加重视海疆经营。

塞防与海防,是中国边疆战略的核心议题。

中国素有塞防重于海防的传统,然而在当前的安全态势下,海防之重要性应予强调。

我们必须要构思可行而具有前瞻性的海洋安全战略,打破有海无洋的窘局,确保海上战略防线。

与此同时,要加强东海、南海的军事巡航,确保主权在我。

第六,外交与军事手段并重,进一步强化外交能力及对外斗争的部门配合。

在加强军事准备和军事威慑力的同时,要强调外交解决的主渠道地位,强化外交能力,同时要致力于加强各涉外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内政外交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内政外交一盘棋的局面,共同致力于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

摘要[1] 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第7页;俞正樑:《论当前国际体系变革的基本特征》,《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6期,第1~8页。

[2]宋德星:《国际关系中的力量运用——侧重于中国方面的分析》,《外交评论》2010年第6期,第66~75页。

[3] 朱峰:《“重返亚洲战略”与奥巴马政府的东亚强势外交》,《国际战略研究简报》第49期(2010年10月31日),第1~4页。

[4] 门洪华:《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83~89页。

[5] 肖晞:《东北亚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与合作模式》,《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2期,第42~48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