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前言:《三字经》与《百家姓》与《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南宋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创作,共一千多字。
形式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
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既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三字经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堪称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许多伟人就是从这里放飞自己的理想,无数学者就是在这里开始知识的积淀。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启蒙的殿堂吧!相信你们通过背诵《三字经》,会受到一次传统美德的熏陶,培养友爱精神,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一原文:rén zhī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之初, 性本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xiāng yuǎn 性相近, 习相远。
gǒu bú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不教, 性乃迁。
jiào zhīdào guìyǐzhuān 教之道, 贵以专。
xīmèng mǔzélín chǔ昔孟母,择邻处。
zǐbùxuéduàn jīzhù子不学,断机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fāng 窦燕山,有义方。
jiào wǔzǐmíng jùyáng 教五子,名俱扬。
Yǎng bújiào fùzhīguò养不教,父之过。
jiào bùyán shīzhī duò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启示: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思考题:“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四句话中,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你能讲给家人听吗?故事链接:孟母三迁人们熟知的亚圣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叫孟轲(公元前372一前289)。
他幼年调皮淘气,后来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名儒家学派的大学问家。
晚年,他在《孟子题辞》中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我的成人与'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关系极大。
”孟轲是邹国人,祖辈以农生为主,家境甚为贫寒。
他家住在一个村落的边上,附近是一片坟地。
孟轲出于好奇,小时候常去墓间玩耍,看见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哭号的游戏。
盂母见此情景很担心,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的一条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人巨贾云集,一天到晚吆喝声不断。
孟轲住在那里后,又和小朋友学起商人做买卖的游戏来。
孟母感到这个地方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是又决定搬家。
孟家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个学宫的旁边。
到这里来的除一些学生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
他们出出进进很有礼貌,早晚还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孟母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很好,有利于对孩子教育。
”便定居在此。
盂轲住在这里,常到学宫旁看学生游戏,听老师上课,学生朗读,学习来往行人的礼貌动作,孟母看了十分高兴。
直到孟轲上学,孟母仍不放松对他进行教育。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二原文:zǐbùxuéfēi suǒyí子不学,非所宜。
yòu bùxuélǎo héwéi 幼不学,老何为。
yùbùzhuóbù chéng qì玉不琢,不成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人不学,不知义。
wèi rén zǐfāng shào shí为人子,方少时。
qīn shīyǒu xílǐyí亲师友,习礼仪。
Xiāng jiǔlíng néng wēn xí香九龄,能温席。
xiào yúqīn suǒdāng zhí孝于亲,所当执。
róng sìsuìnéng rang lí融四岁,能让梨。
tìyúzhǎng yíxiān zhī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个人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思考题:“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你能讲给大家听吗?你准备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故事链接: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九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三原文:Shǒu xiào tìcìjiàn wén 首孝弟,次见闻。
zhīmǒu shùshímǒu wén 知某数,识某文。
yīér shíshíér bǎi 一而十,十而百。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百而千,千而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rén 三才者,天地人。
sān guāng zhě rìyuèxīng 三光者,日月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三纲者,君臣义。
fùzǐqīn fūfùshùn 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
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思考题:你还了解我国哪位数学家的故事?请讲给大家听。
故事链接: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祖父经常给祖冲之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祖冲之幼小的心灵。
一天晚上,祖冲之躺在床上想白天老师说的“圆周是直径3倍”这话似乎不对。
第二天早上,他就拿了一段绳子,跑到村头的路旁,用绳子量路过的车轮和直径。
量来量去,他总觉得车轮的直径没有1/3的圆周长。
这究竟是为什么?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祖冲之研究了刘徽的“割圆术”。
祖冲之非常佩服刘徽这个科学方法,但刘徽的圆周率只得到96边,得出3 . 14的结果后就没有再算下去,祖冲之决心按刘徽开创的路子继续走下去,一步一步地计算出192边形、384边形⋯⋯以求得更精确的结果。
当时,数字运算还没利用纸、笔和数码进行演算,而是通过纵横相间地罗列小竹棍,然后按类似珠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祖冲之在房间地板上画了个直径为1丈的大圆,又在里边做了个正6边形,然后摆开他自己做的许多小木棍开始计算起来。
祖冲之为避免出误差,以后每一步都至少重复计算两遍,直到结果完全相同才罢休。
祖冲之从12288边形,算到24567边形,两者相差仅0 . 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