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神经系统检查

诊断学神经系统检查

触诊时肌肉有坚实感,病人被动伸屈时阻 力增高。可分二种:
一是锥体系损害时的肌张力增高(痉挛性), 常称为“折刀式”肌张力增高。
二是锥体外系疾病时,伸肌与屈肌的肌力 同等增强(强直性),被动运动时,有如弯曲铅 管的感觉,故又称“铅管状”肌张力增强。在 此基础上若伴有震颤,有如扳齿轮样顿挫感, 故又称“齿轮状”肌张力增强。
3.截瘫:双侧下肢或四肢瘫痪,见于脊髓横贯 性损害。
4.交叉瘫:表现为病变侧脑神经周围性麻痹与 对侧肢体的中枢性瘫痪,见于一侧脑干病变。
5
二、肌张力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状态时的紧张度。 检查时,持被检者完全放松的肢体作被动
运动,注意所感受到的阻力,并两侧对比。 亦可握捏被检肌组,注意其硬度。
6
1.肌张力增高
下列检查方法均是让被检者先睁眼完成动作, 然后再闭眼重复。小脑半球病变时睁眼及闭眼 均不能完成动作,称小脑性共济失调;而由于 感觉系统病变如多发性神经炎等出现的感觉性 共济失调时,睁眼动作稳准,闭跟则动作摇晃, 不稳不准。
13
1.指鼻试验 以示指指尖触碰自己鼻尖, 先慢后快。
14
2.对指试验 3.轮替动作 4.跟膝胫试验
15
5.罗姆伯格(Romberg)试验(闭目难立征) 睁眼直立,躯干摇晃或倾斜不稳则为阳性,
称小脑性共济失调, 见于小脑蚓部病变。若 睁眼时能平稳站立,闭 眼时摇晃不稳,则为感 觉性共济失调,见于脊 髓后索及前庭器官的病变。
16
感觉功能检查
感觉功能检查必须在被检者意识清醒和精神状 态正常时进行。检查时让被检者闭目,要注意 左、右两侧对比。对意识不清的病人或小儿, 要根据面部表情、肢体回缩动作及哭叫等抗痛 反应,了解感觉功能有无障碍。
神经系统检查
授课教师:朱佩琼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运动功能检查
运动是指骨骼肌的活动,可分为随 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两种。随意运动受 大脑皮层运动区支配,主要由锥体束完 成;不随意运动由锥体外系和小脑系支 配。
2
一、随意运动与肌力
随意运动是指受意识支配的动作。 肌力是指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 肌力减退称为瘫痪。
21
五、感觉障碍的类型
1.末梢型(手套、袜子型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区在上肢呈手 套状,在下肢呈袜状,肢体 远端较重,两侧对称,见于 多发性神经炎。
2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神经根型 是脊髓神经后根损伤所致。常在受损的
相应节段区域内出 现感觉障碍,可伴 剧烈的根性疼痛。 见于椎间盘脱出症、 颈椎病和神经根炎。
23
3.脊髓型 脊髓型感觉障碍根据被损伤部位分为横
9
四、不随意运动
不随意运动亦称不自主运动,是由随意肌 不自主地收缩所发生的一些无目的的异常 动作。
1.震颤 震颤是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所引起
的一种肢体摆动动作。分为以下几种:
10
(1)静止性震颤 为较粗大震颤,在静止时表现明显,入睡 后消
失。见于帕金森病 (2)动作(意向)性震颤
在随意运动时出现在动作终末,静止时 减轻或 消失,见于小脑疾病。 (3)扑翼样震颤
常用方法: 1.体表图形觉 2.实体辨别觉 3.两点辨别觉 4.皮肤定位觉
20
四、感觉障碍的性质
1.感觉丧失:病人对刺激不能感知。 2.感觉减退:感觉敏感度下降。 3.感觉过度:当刺激离开一段时间后才出现感觉。 4.感觉过敏:指轻微的刺激引起强烈感觉。 5.感觉异常: 麻木感、痒感、针刺感、蚁走感、肿胀感、束带感 等。 6.感觉分离:
见于肝性脑病早期。 (4)其他:
小震颤又称细震颤,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神 经衰弱患者。
11
2.舞蹈样运动 多见于脑风湿病。
3.手足徐动 见于新纹状体病变。
4.手足搐搦 形成助产士手,见于 低钙血症和碱中毒。
12
五、共济运动
共济失调:当小脑功能、前庭神经、视神经、 深感觉或锥体外系病变时,使协调动作出现障 碍,称为共济失调。
7
2.肌张力减低
触诊时肌肉松软,被动屈伸患肢时感觉到 阻力减低,见于周围神经病,脊髓前角灰 质炎及小脑病变等。
8
三、肌容积
肌容积主要观察肌肉外形及容积有无萎缩或假 性肥大,必要时用软尺测量两侧肢体同一部位 的周径,进行对比。 1.肌萎缩 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及肌病,如脊髓前 角灰质炎等。 2.假性肥大 是由于结缔组织和类脂质增生所致的肌容 积变大,肌纤维本身无增生故称假性肥大,见 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肌病。
检查震动觉时用振动的音叉柄端,放置于 被检者肢体的骨隆起处,问被检者有无振动感 及持续时间。
检查关节觉时,嘱被检者闭目,医生将其 手指或脚趾向上、下作伸屈动作,让被检者说 出那个手指(脚趾)活动及活动方向。
19
三、复合感觉
复合感觉,又称皮层感觉,是经过大脑皮层的 分析和综合来完成,在深、浅感觉正常情况下, 了解大脑皮层病变时才作此检查,检查时嘱被 检者闭目。
17
一、浅感觉
浅感觉包括皮肤及粘膜的痛觉、温度 觉及触觉。检查痛觉用针轻刺被检者皮肤; 检查温度觉用盛凉水(5℃~10℃)或热水 (40℃~50℃)的试管接触被检者皮肤;检 查触觉用棉絮或软毛刷轻触被检者皮肤或 粘膜。
18
二、深感觉
深感觉是肌肉、肌腱和关节等深部组织的感觉, 包括震动觉和关节觉(位置觉)。
贯型和半横贯型,横贯型 为脊髓完全横断,病变水 平以上完全正常,病变以 下各种感觉均消失并伴有 截瘫和排尿、排便障碍。 常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 外伤等。
24
4.内囊型 表现病变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多伴有偏
中枢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
肌张力 肌萎缩
增强 无
减弱或消失 有
腱反射 增强或亢进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4
瘫痪形式临床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1.单瘫:为单一肢体的瘫痪,见于大脑皮质运 动区或脊髓前角的局限性损害。
2.偏瘫:为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丧失,并伴有同 侧中枢性面瘫及舌瘫,见于对侧大脑半球运动 区或内囊部损害。
肌力分为6级(度):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收缩而无肢体活动; 2级:肢体可作水平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起,但不能抗阻力; 4级:能抗阻力运动,但差于正常人; 5级:正常肌力。
3
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瘫痪分为上运动神经元 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周 围性瘫痪)。鉴别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