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校:广丰县芦林学校
生物教师集体备课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思考并讨论问题:“假如没有真菌和细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

1、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腐烂、生霉的水果和面包边观看课件,并结合教材第67页讨论题2,积极讨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阅读和观察文中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发挥的作用。

(明确: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
学习任务二: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能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根据自己生活经验,举出所熟悉的细菌和真菌致人患病的例子,并分析某种疾病是哪种微生物危害所致。

2、观看课件展示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内容和图片,进一步了解患病的例子。

3、观察本地农作物患病的图片,认识农作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细菌和真菌使农业害虫致病的例子,认同以菌治虫的观点。

学习任务三:了解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现象。

1、观看大屏幕,观察地衣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然后请你描述一下什么叫“共生”。

2、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的根瘤,小组讨论根瘤的固氮过程。

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

3、列举菌类与动物共生的例子。

学习任务三:尝试评价实验方案。

阅读教材提供的“评价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哪一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

三、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小组内进行交流。


四、尝试应用:
1、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法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晴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

2、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计生在动植物体内,使他们患病;有些细菌和真菌也能与动植物共生.那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
五、当堂练习:
1.判断题: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枯草杆菌能使梨和香蕉等水果腐
烂()
(3)地衣属于真
菌(

(4)有些细菌和真菌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无联系,叫共生()
2. 臂癣、甲癣等是由()引起的。

a.寄生虫
b.真菌
c.链球菌
d. 病毒
3. 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的是
()
a.腐生细菌
b.寄生细菌
c.病原菌
d.螺旋菌
4. 细菌和真菌对环境的作用是()
a.破坏
b.保护
c.调节物质
d.无作用
5.一般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一般的庄稼是长不好的,但是豆类作物却往往生长很旺盛,这是为什么?
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拓展
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71页安排了一个“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个演示实验进行了如下拓展,教学效果很明显。

1.准备材料
白糖150 g,一小包干酵母(约80 g),250 ml的矿泉水瓶2个(a瓶和b瓶),小气球2个,带胶塞和胶管的锥形瓶1个,澄清石灰水,试管2支,大烧杯(用作水浴保温),温度计。

2.课前准备
课前1小时左右,在a瓶和锥形瓶里都加入一勺糖及适量干酵母(约1/5包),并加入200 ml40 ℃左右的温水,快速摇均匀后在a瓶瓶口套上一个干瘪的小气球,在锥形瓶瓶口塞上胶塞,胶管的一端用夹子夹紧,放在大烧杯中水浴保温,使温度保持在40 ℃左右,过一段时间后就可看到干瘪的气球慢慢膨胀起来了。

(注:糖、干酵母的用量可酌情而定。

若用量大,水温适宜,气球很快就可胀大。


3.课堂演示
上课时,先展示a瓶。

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奇特的现象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哪个同学知道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气球膨胀起来的?”
“老师,您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是牛奶吧。

”“不,我看像豆浆。

”……同学们七嘴八舌猜说着。

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演示实验内容,了解实验所用材料及条件(如为什么要用温水而不用开水),在这基础上重复课前准备的过程:把一勺糖、适量的干酵母放进b瓶,加上40 ℃的温水,摇匀,并在瓶口套上一个干瘪的小气球,放在大烧杯中水浴保温,温度保持在40 ℃左右。

很快学生就可看到瓶内有气泡产生,气球慢慢膨胀起来了(当然短时间内气球不会胀得很大,可把实验装置留在教室,让学生课后观察)。

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瓶内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各种答案:o2、co2、co、so2、h2等。

这时老师再展示锥形瓶并介绍装置及瓶内的材料,然后由两个学生操作演示,把瓶内的气体经过胶管导到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中,让同学们注意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石灰水变浑浊了。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是co2气体,七年级时,我们曾经用石灰水检验过自己呼出的co2气体,co2气体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一些学生抢着说。

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

“那么,瓶内除了产生co2外还有什么物质产生呢?”老师接着再提出第三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亲自闻一闻。

”老师把锥形瓶胶塞打开,拿到同学们面前,让他们都闻一闻,“啊,好浓的酒味。


通过上述演示,学生对“酵母菌发酵”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都有了较直观的感受,比较容易理解课本上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co2”等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