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份P行业问题平台风险分析报告

份P行业问题平台风险分析报告

2014年 12月份P2P行业问题平台风险分析报告互联网金融成为2014年最热门提及次数最多的词汇,而P2P网贷更是互联网金融的重头戏,无论是红头文件或是金领会议还是街头巷议,但凡涉及金融,无一不提P2P 网贷。

P2P作为舶来名词,也必将成为2014年最重要的词汇之一。

从12月份的情况来看,P2P网贷一方面是风生水起,一方面是折戟沉沙。

据贷出去数据研究院统计,12月份新增平台118家,问题平台出现94家。

截止月底,P2P总平台数为1664家。

总体资金规模也在3000亿之巨。

同比于去年,不可谓不快速。

并且据贷出去估计,目前整个行业只是起步期,虽然群雄逐鹿,但还未形成鼎力之势,网贷行业具有强大的潜力和足够大的想象空间,未来三年才是网贷行业真正奠定局势的关键期。

由于12月份问题平台陡增,相较于11月份的41家,12月份达到了94家。

贷出去风评部意识到这可能不是网贷行业正常的现象,前十一个月问题平台虽然也出现逐月增长态势,但其增长幅度有限。

而到了12月份,出现了指数型增势。

贷出去风评部通过以往的数据对比,发现12月份的问题平台之所以增速如此巨大,主要原因有三点:借款的集中逾期平台内部的风险堆积以及外部的资金加速抽离。

这三个原因所形成的“三期叠加”是12月份问题平台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贷出去数据研究员和贷出去风评部经过长时间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且结合贷出去分析师的部分实地调研。

发现以下问题:(一)山东、浙江和广东成为问题平台集中区域在12月份94家问题平台分布区域中:山东26家,占比%。

浙江14家,占比%。

广东17家,占比%。

北京3家,占比%。

上海3家,占比%。

四川5家,占比%。

江苏6家,占比%。

湖南4家,占比%。

其他16家,占比17%。

从数据可见,山东、浙江和广东成为问题平台集中爆发区域。

12月份94家问题平台分布区域为何山东、浙江和广东三地会成为问题平台高发区贷出去分析师分别在三地做了细致的调研,发现这三地有几个共性:第一,平台数量多,因为基数大所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高,为什么贵州甘肃等地不可能成为高发区域,最根本的问题是因为平台数量少。

第二,民间高利贷泛滥,尤其以山东最为严重,各种抬会、小贷、担保、典当以及部分企业,都在干着同一件事那就是放高利贷。

月息高达4分5分,局部区域甚至高达1毛,哪个行业可以维持如此高的利息分析师也发现其实没有多少借款者是真去干实业的,以浙江温州为例大部分钱最终流入了房地产、股市和赌场。

P2P行业最后沦为变成了一场钱玩钱的游戏。

第三,风控差且出现平台相互拆借状况。

贷出去分析师在宁波一家平台发现,只要有房产或担保人,平台可以做到当天放款,对抵押物和担保方的考察非常有限,有的业务员甚至造假帮客户在平台借款。

而利息普遍高于投资人给予的水平。

并且在浙江,由于联保的出现,平台之间相互拆借也是常态,如此一来,一旦某家平台出现问题,将直接引发连锁反应,使得本该正当经营的平台也发生资金链危机。

第四,挪用投资人资金。

基本上在这三地出现的问题平台,百分之百的都挪用了投资人的资金,且错配非常厉害,放贷过度,整体流动性压得很低。

一旦出现逾期后续资金接不上投资人要提现的情况下,只能是提现困难。

所以,平台基数大、风控审核差、操作不规范、流动性跟不上、逾期严重等是这些区域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

(二)问题平台普遍资金实力弱注册资本金低从目前出现问题的平台来看,普遍的存在资金实力较落,注册资本金较低的情况。

虽然注册资本金无法百分之百的反应平台的资金情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平台的整体实力。

从这94家问题平台,1万至100万,占比14%。

101万至500万,占比32%。

501万至1000万,占比38%。

1000万以上,占比16%。

一个亿以上的注册资本金为零。

大量的集中在100万至1000万的区间内。

12月份94家问题平台注册资本金分布图如果平台不能公布其公司财务和公司账户的真实情况,就无法真正清楚该平台的资金实力。

注册资本金只是反应其资金情况的一个维度。

而从目前出现问题的平台来看,完成融资的平台还未有一家出现提现困难跑路等情况,这就反向证明资金实力对于平台的至关重要性。

(三)抵押标和企业信用标成为压垮平台的最后一根稻草94家问题平台中,抵押标平台占比42%,个人信用标平台占比19%,企业信用标平台占比30%,其他平台占比9%。

抵押标平台和企业信用标平台占比巨大,为什么有抵押物的平台反而抗风险能力最差呢而个人信用标平台反而受创概率较低。

贷出去分析师通过采访发现,其实核心问题并非是否真做了抵押,而是无论抵押标也好企业信用标也好,单笔借款额度较高,使得整体违约风险增大。

再加上都是短期标,任何企业信用标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而抵押标由于临近年底,逾期增多,使得平台自有资金无法覆盖,平台就出现问题。

在和平台业务员的交流中,贷出去分析师发现,部分抵押物根本不具备合格的贷款资质,都是业务员帮忙作假才完成借款。

并且即便是正常的抵押物,想要变现也非常麻烦。

这使得看上去安全的抵押标实际上的资产流动性非常低。

且单笔金额较大,由于很多平台本身不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做支撑,使得兑付能力极为有限。

与企业信用标相比,抵押标还可以通过强制收回、恐吓威胁等不正当催收方式收回借款。

而企业信用标,由于不存在抵押物,则只能求爷爷告奶奶希望借款企业尽快还款。

而任何企业的资金运用都不太可能是短期收回,即便是资金周转,难道这不过程中就能保证不出现些问题何况很多写着短期周转事实上只是拆东墙补西墙,是为了偿还前一笔的借款,以使得企业有喘息之机。

敢问这样的借款能有多少笔可以真得收回来贷出去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极多的平台都是此种短期企业信用标。

而个人信用标平台相对而言较少,一来,个人信用标的额度较低,单笔违约风险不会影响全局,二来个人信用标一般都是长期借款,使得平台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流动性危机。

12月份94家问题平台标的种类分布图(说明:贷出去将问题平台的标的做了逐一统计,由于各个平台都会存在各种标的,使得整个统计的难度加大。

最后贷出去决定每个平台按照标的数来分类,如果抵押标占多数,就属于抵押标平台,企业信用标占多数就属于企业信用标平台,当中也参考具体额度的占比。

当然由于普遍出现担保字样,但实际是否担保难以做准,所以暂不考虑担保标。

以抵押标、企业信用标、个人信用标做主要划分,个体经营标全部归入企业信用标。

无法判定具体标的的全部列入其他范畴)(四)借款期限短使得平台的流动性风险大大增加贷出去分析师通过对94个问题平台比对发现,几乎所有出现问题的平台都是短期借款平台,94个平台中除了2个平台有部分6个月以上的借款,其余平台的借款期限均在6个月以下。

而6个月以下的平台中,借款期限在1—3个月的有占到88%,这个共性是非常明显的。

而侧面也反映出在这波P2P跑路潮中,流动性风险是核心问题,也是最直接原因。

且通过比对发现,平均借款在50万以上期限在1—3个月的平台出现问题的概率最大。

这也验证了上述的判断,由于高额借款的集中逾期使得平台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资金兑付,进而出现提现困难,严重则携款跑路。

而由于借款期限太短,又使得兑付周期大大缩短,几乎每隔一个月就出现一轮兑付高潮。

这就使得平台频于应付,而一旦中间出现一个环节的脱节,资金链直接出现危机。

贷出去分析师在走访的几家问题平台业主中,多数的表述都和上述如出一辙。

坏账并非造成这波跑路潮的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平台坏账一定是很高的,但只要时间充分,平台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爆发坏账危机。

多数平台由于掩盖坏账,一方面又可以直接接触到投资人的资金,很容易发生旁氏骗局。

但庞氏骗局只要有资金不断进入,不大可能在同一时间内爆发集中性问题。

所以这里最关键的还是流动性风险,成了悬在每个平台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12月份94家问题平台借款期限分布图(五)平台法人对金融风险的估计不足贷出去分析师整理了这些问题平台的法人背景,大致情况如下:高中学历占比31%,大专学历占比27%,本科学历占比22%,其他10%。

可以看出大部分问题平台的法人都处在大专学历以下,年龄处于30—40岁之间,其中也出现部分90后,如铂利亚的法人是92年生人,京浙贷的葛玲玲为88年生人。

都是比较年轻的法人。

年龄和学历够不够成平台的直接风险,这是值得商榷的。

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年纪轻所天生带有的激进和冲动以及没有足够的金融经验,也是造成平台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学历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违约成本,同样两个人一个长期线下从事高利贷和一个清华大学毕业在国外金融机构有长期工作经验的,你说谁的违约成本更低,肯定是前者。

从数据也可以发现,高中大专学历占了大多数。

而品牌大学毕业且具有丰富的金融领域工作经验的,并未发现有出大问题的。

这并非对学历的歧视,而是基于数据的客观描述。

贷出去分析师也发现很多平台业主江湖气十足,对金融缺乏足够的敬畏,拉一帮草头班子,搭个平台就开始干了,且在干的过程中,风险意识破落。

如小微所法人刘江辉,农民出身在深圳闯荡几年就被朋友推举做法人,最后连钱被用到了哪里都不知道。

山东的就更多了,完全是在不知金融风险的状况下抱着单纯的赚钱冲动进入了这个行业,最后也在这种冲动之中埋葬了自身。

根本上是对金融风险的估计不足。

12月份94家问题平台法人学历分布图(六)问题平台出事前的现金流数据普遍较差通过比对,在这94家问题平台中,只要贷出去有新借款和待收款的数据记录的,竟然百分之百的出现了待收款超出新借款的情况。

这样的事实对于很多质疑贷出去数据的应该有足够的说服力了吧。

把出事平台的数据调出来核对,百分之百的都是现金流不好,只有其中一个平台是由于贷出去数据统计员工的失误造成的。

那足以说明,现金流状况是平台是否出现问题的直接信号。

为什么这个数据是有现实意义且是有效的因为对于平台而言,其实都都可以理解为资金池模式,所进来的钱的流向并非是流到所投的标的。

而是进入了平台的账户。

而待收款是平台到期要支付给投资人的,在不逾期的情况下,待收再高也没事。

但客观上会出现很多逾期,这个时候平台会选择平台资金先行垫付,而平台资金中也包括投资人的提现金额,一旦挪用过多,就直接导致这边投资人的提现困难。

因此,新收款和待收款其实不是针对借款人和投资人的,而是直接指向平台,贷出去利用数据监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知道平台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一旦连续时间内待收款均超出新借款,平台就可能爆发危机。

以下选取部分问题平台的现金流状态:其他如温州金融港、小微所、轻纺城金融、融融网等在出事前夜的现金流状况都是很差的。

现金流不好不一定直接推出平台会出事,但平台要是出事了,它的现金流状况一定是不好的。

平台出现提现困难的根本原因是资金根本上,而贷出去的数据直击平台的资金状况,对于投资人的风险预防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