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分析一、命题思想试卷以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为指导,依据物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结合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强调重点骨干知识,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物理思想方法,突出考查考纲要求的基本能力,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本次考试用于检测开学来45天的教学效果,更好的把握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要求和方向。
二、试题结构和特点(一)试卷设置了20道题,14个选择题(其中10道题单项选择,4道题多项选择),2个实验题,4个计算题。
命题范围包括必修一、必修二的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
(二)试题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考查。
试题涉及的基础知识有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图象,相互作用的重力、弹力、摩擦力和平行四边形定则,牛顿运动定律,超重和失重,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的描述和动力学分析,万有引力等等,每个题目都有其考查的能力点。
2.注重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
试题重点考查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的主干知识,同时也考查了一些非主干知识,如物理方法和变速圆周运动的受力。
3.注重常见物理模型、常用物理方法,体现学科基本要求。
试题涉及的物理模型有弹簧、传送带、斜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等等,涉及的物理方法有:整体法和隔离法、正交分解法、图像法、假设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等等。
4.设计一些新情境试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2、9、14、19题属于新情境问题,这些题目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联系实际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5.依纲扣本设置难易梯度,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
试题题目中1、2、3、9、14、15、17属于容易题目4、5、6、7、8、9 、11、16、18、19 属于中等难度题目,10 、12、13、20属于较难题目。
整卷有较好的区分度。
三、答题卷统计第二卷平均分:23.69 / 31.86(不含零),难度0.41 /0.55(不含零)全卷评均分:51.15,难度:0.51。
四、试题分析1.【说明】答案是D,正答率是76.01%/76.88%(不含零),本题是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以及力和运动的综合认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说明】答案是C,正答率是70.97%/71.78%(不含零),本题主要内容是速度-时间图象、直线运动学。
重点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
3.【说明】答案是C,正答率是78.86%/79.76%(不含零),本题主要内容是动态平衡问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动态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受力分析。
4.【说明】答案是A,正答率是44.98%/45.49%(不含零),本题考查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对运动时间不加判断就代入计算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5.【说明】答案是B,正答率是50.03%/50.60%(不含零),本题主要内容是平衡条件、胡克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说明】答案是D,正答率是45.58%/46.10%(不含零),本题主要内容是圆周运动最低点的受力分析,对向心力和摩擦力概念理解不清是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
7.【说明】答案是A,正答率是53.69%/54.30%(不含零),本题涉及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考查了传送带模型,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是对小物块的运动不做判断或不会判断。
8.【说明】答案是B,正答率是53.81%/54.42%(不含零),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9.【说明】答案是C,正答率是57.55%/58.20%(不含零),本题主要内容是直线运动学及追击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10.【说明】答案是A,正答率是36.03%/36.44%,本题主要内容是物体平衡问题和连接体问题,受力分析中整体法和隔离法的。
难度较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11.【说明】答案是AC,正答率是43.43%/43.92%(不含零),本题考查速度-时间图像、,路程和位移,平均速率等直线运动的知识。
12.【说明】答案是CD,正答率是31.45%/31.81%(不含零),本题内容是万有引力与航天问题。
考查卫星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的向心加速度以及卫星中的失重,其中卫星和赤道上物体加速度大小的比较,是本题的难点。
13.【说明】答案是BC ,正答率是38.59%/39.03%(不含零),本题内容是斜面上的平抛,主要考查学生对平抛运动基本规律的分析综合能力14. 【说明】答案是BD ,正答率是64.45%/65.19%(不含零),主要内容是直线运动学的实际应用。
15.【说明】答案是(1)CD ,(2)F ′,难度系数0.49 /0.65 (不含零)。
第一小题错误表现:多A ,或漏C 。
第二小题错误表现:写成F 或表述不规范将F ′写成O F ′, 主要内容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16. 【说明】答案是(1)220V (2)没有平衡摩擦力(3)0.43,难度系数0.58/0.65(不含零)。
前两问考查学生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
第三小问重点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不会用逐差法求解加速度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本题对中等程度的学生区分度较好。
17. 【说明】答案是(1)10.8N (2)4.4N 。
难度系数0.55/0.77 (不含零),本题设计的很基础,主要内容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连接体问题。
考查学生静力学的受力分析及正交分解法。
错误表现:不画受力分析图,或受力分析时漏力。
对低分段学生区分度较好。
18. 【说明】答案是(1) L V 3220 ,(2 。
难度系数0.44 /0.55 (不含零),主要内容平抛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
本题暴露出的问题是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不能摆脱思维定势,把抛出点与落地点间的距离当成平抛的水平位移来计算,导致得分率较低。
19.【说明】答案是(1)1.25 m/s2,(2)20m,(3)23.14s。
难度系数0.44 / 0.56(不含零),本题联系实际,设计新颖,主要内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小问错误表现:不知道汽车转弯向心力的来源,或审题不清,按第一问的速度来求第二问转弯半径,造成错误。
第三小问错误表现:运动学公式掌握不熟练,基本公式记错、理解不到位,导致时间求错。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对中等段的学生区分度较好。
20.【说明】答案是(1)0.5 (2)4m/s(3)如图。
难度系数1.81/ 3.88(除零),较难。
主要内容是小物体在长木板上的运动问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以及多物体多过程运动问题。
尤其是涉及到相对运动问题,难度比较大。
第一小问错误表现:对二者是否发生了相对滑动不加判断就求加速度,还有学生把“小物块开始运动”理解为“小物块相对长木板运动”导致出错。
第二小问错误表现:长木板上表面受摩擦力方向弄错,或不能正确列出二者相对运动的位移关系,对动力学分析掌握的不足,这都导致得分率较低。
本题对高分段的学生区分度较好。
五、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建议(一)答卷中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基本公式记错、理解不到位,最基本的问题没有掌握住,这是不少学生存在的问题。
2.常规方法掌握不熟练。
如:7、8、19、20题均考查到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不少学生出错,说明了对于这些知识这部分学生还没有很好的掌握。
3. 审题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如第18题,有学生稀里糊涂把平抛总位移当成水平位移计算。
4. 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遇到力学问题不画受力分析图,解运动学题目不画情景草图,结果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5.解题不规范性。
做计算题没有文字说明的,有不写方程,写综合式、变形式的,一旦答案写错,解题过程的分就少的可怜。
(二)教学建议1.认真学习《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它们的变化,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考试方向,把握高考命题趋势,抓好第一轮复习。
2.注重基础,培养能力。
在考试中,考生因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不透彻而失分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即使是尖子生也如此,高考物理试卷中有很多题目源于教材,或是经典物理模型试题,它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以物理教材为本”,而不是脱离教材和基础知识去题海中遨游。
第一轮复习的方向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提高基本技能,提高经典的题目的正确率。
3.抓主干知识,狠抓重要的题型、基本物理方法。
主干知识年年考,主干知识重点考,主干知识反复考,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那么怎么抓主干知识呢?这就需要从重要题型、基本物理方法入手,主干知识中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步骤通过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重要的典型题、基本物理方法为载体,主干知识就可以很好的掌握。
4.强调答题规范,在细节上求完美。
解题不规范,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把会做的题做对,把做对的题写清楚,是获得高分的制胜法宝。
在解题训练时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分步解答、及时收获,要写原始表达式,不写连等式,重要的方程、步骤要放在醒目的位置,结果化到最简。
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逐步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
5.注重学生的反思、纠错、总结,提高练习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解题是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重要途径,学物理必须做题,但不是做的题越多越好,要引导学生养成解后反思的好习惯。
即经过解题对相关概念、规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认识,对有关方法的掌握有哪些提高?哪些收获?该题条件、问题可以有哪些变化的情况?通过反思、总结,让学生学会分析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并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增强学科内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横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