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2016年9月,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价值观”换成了“家国情怀”,至此,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实现了句式的统一。
对家国情怀内涵的解读早已有之,但大多数倾向于对家庭与国家的责任和担当,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修齐治平。
历史课标组的解读将家国情怀的内涵拓宽了,还涉及到了人文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理解和尊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家国情怀”一词能否承担这么丰富的内涵,可能还需商讨。
这里,我仅展示对家国情怀内涵的不同说法,供读者阅读思考。
家国情怀的概念界定: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家国情怀的内涵阐释: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徐蓝:《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标的几个问题》2016年9月1日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
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04 版)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
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20日 04 版)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
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兵团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