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h
22
疗效
作者
残余分流
术后15min 24h 1个月 6个月 12个月 例数 微量 少量
Masura 24
61% 9% 0%
0%
Bilkis 209 56%
34% 3% 0.5% 0.5%
本组
16
0 % 0% 0%
0% 0%
0%
h
23
封堵前
封堵后15min
h
24
封堵前
封堵后15min
h
25
❖ 导丝贯穿技术置入h Amplatzer封堵器
h
10
资料与方法
❖ 封堵器械: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
❖ 型号: 8/6mm ---------- 6枚 10/8mm -------- 5枚 12/10mm ------ 4枚 16/14mm ------ 1枚
h
11
封堵器型号的选择
PDA最窄直径大2~4mm
h
12
结果
❖ 技术成功率100% ❖ PDA类型:漏斗型15例、管型1例 ❖ PDA直径:2.9~10mm,平均4.3mm ❖ 封堵后15min:无残余分流 ❖ 无并发症 ❖ 随访1~24个月:无再通,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
h
2
Rashkind双面伞
h
3
Gianturco弹簧圈
h
Cook可控弹簧圈
4
Duct-occlud封堵器
h
5
Amplatzer封堵器
h
6
适应证
✓ 左向右分流的各种类型PDA
h
7
禁忌证
➢ 重度肺动脉高压致右向左分流 ➢ 合并需外科矫正的其他心脏畸形 ➢ 合并右心腔或下腔静脉内血栓 ➢ 发热、全身感染
h
13
讨论
h
14
PDA的类型
漏斗型 窗型 管型 串珠型 指型 不规则型
87% 1% 2% 2% 7% 1%
h
漏斗型 窗型 管型 串珠型 指型 不规则型
15
漏斗型
h
16
窗型
h
17
管型
h
18
串珠型
h
19
Hale Waihona Puke 指型h20
不规则型
h
21
本组类型
❖ 漏斗型:15例(93.8%) ❖ 管 型:1 例( 6.2%)
26
随访
0.61
0.56
封堵前
术后3个月
h
27
结论
❖ 介入治疗PDA是一种成熟、安全、有效的方法。
h
28
谢 谢!
h
29
h
8
资料与方法
❖ 16例PDA患者,男6例,女10例 ❖ 年龄4~24岁,平均11±7.5岁 ❖ L2~3连续性杂音,ST(+)4例 ❖ 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电图
h
9
资料与方法
❖ 右股动脉:降主动脉造影 ❖ 右股静脉:置入封堵器 ❖ 导丝贯穿:股动脉-主动脉-PDA-肺动脉-右
室-下腔静脉-股静脉(4例)
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张庆桥 祖茂衡 徐浩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
h
1
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简史
❖ 1967年 ❖ 1976年 ❖ 1992年 ❖ 1995年 ❖ 1997年
Porstmann Rashkind Cambier PFM Amplatz
Ivalon栓子 Rashkind封堵系统 Coil弹簧圈 Duct-Occlud封堵器 Amplatzer封堵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