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音乐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能够用自然、坚定的声音演唱《国歌》。

初步了解音乐知识在歌曲中的表现效果。

二、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在歌曲的演唱活动中,用歌声去感受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通过学唱《国歌》和介绍聂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懂得唱好国歌的重要意义,并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具有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从而体会各种音乐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力度正确的表达歌曲的情绪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萨克斯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观看开学第一课视频《义勇军进行曲》TFBOYS演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谈话导入,激发体验:考考你:1、中国的国旗是什么?中国的国歌是什么?(播放课件)2、展示课件词曲作者,教师简单介绍。

3、谁能告诉老师在什么样的场合中会升国旗、奏响《国歌》呢?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揭示课题三、新歌教学,体验快乐:1、初听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体会音乐情绪,生自由回答用什么情绪演唱歌曲。

2、师边弹琴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逐句演唱歌曲,生逐句学唱。

3、教师指出学生在唱曲调中不准确的乐句,在教师指导下把它唱准。

A教师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乐句。

﹥﹥﹥﹥6 5 | 2 3 | 5 3 0 5 | 3 2 3 1 | 3 0 ||学生运用重音记号和休止符演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进一步体会歌曲内涵。

B、学生唱唱“起来、起来、起来”这句话的歌谱。

(课件)教师用手势表现这句旋律的走向。

穿插介绍音乐知识“上行”。

唱一唱:加入力度记号演唱,进一步体会这句话的情感表达。

C、为什么在“前进!前进!前进!进!”要多加个进?并加重音记号?(课件)﹥﹥﹥﹥﹥﹥﹥5 1 | 5 1 | 5 1 | 1 0 ||·学生讨论、回答。

·完整演唱最后一句。

4、学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国歌》,教师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

5、分组演唱,师生评价。

四、拓展延伸,加深体验1、课堂模拟两次升国旗仪式,男女各一次,师生评价。

2、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国歌》,师生作出简单的评价。

3、教师展示萨克斯演奏《国歌》对比不同风格有什么特点。

五、总结归纳: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旗、国歌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雄壮嘹亮的国歌声给我们力量,催我们奋进,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发奋读书,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在音乐的歌曲演唱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音乐歌唱方式来演唱,做到声情并茂,但对于音乐的信息量还不够,再分析歌曲与歌曲的表现设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

学生对音乐各方面要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用正确的呼吸及演唱方式演唱歌曲。

本年级的教学以演唱教学、乐理知识教学为主。

要让学生初步了解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效果分析回顾本课的内容,为了避免活动的单一,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歌曲学习过程变成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听课教师耳目一新。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为以后热爱音乐文化做好了准备。

学生不仅兴致浓厚,而且体验到音乐活动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都可以和它进行零距离接触,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音乐的信心,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歌曲音乐为中心,充分运用音乐本题(如旋律、节奏、音乐记号、风格等)的特点,通过情景创设,对比欣赏、旋律哼唱、演唱及表演等手段,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歌曲训练有机的融合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在聆听中感受,在感受中想象,在想象中理解,在理解中表现,在表演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审美愉悦,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为了学会音乐欣赏”的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庄严,肃穆的歌曲。

这首歌曲分布在小学各年级音乐下册正式学习之前。

歌曲原名《义勇军进行曲》,G调,2/4拍。

歌曲分两部分,由前奏引子,135主调和弦音组成号角式的旋律,歌曲第二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相互联系,激人奋进。

歌曲中“起来!起来!起来!”以及结尾部分“前进!前进!前进!进”都是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精神。

学习国歌,让学生懂得国歌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评测练习本节课设置几个课后练习:1、国歌的作词作曲者是谁?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

2、小组课下练习表演唱《国歌》3、体会重音记号,渐强记号的演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后反思在学唱国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能用庄重坚定和清晰准确的声音演唱好国歌,表达一个中国人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授这一课时,我先观看开学第一课《义勇军进行曲》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让学生谈内心感受,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国歌,采用什么样的情感进行演唱,使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每当听到我们的《国歌》奏响时,态度要庄严、肃穆。

在逐句教唱中处理重难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用想象和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歌曲节奏,掌握了“重音”、“渐强”等记号,从而帮助学生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效果也很好。

通过模拟升旗仪式感受升旗时唱国歌的心情,体会、参与到其中。

“上行”知识是本课的一个新知识点,假如有教师介绍,学生未必能真正懂得其中的奥妙,而放在歌曲中探密活动中,有学生通过唱唱歌谱、用手势边线旋律走向、想想为什么聂耳在这里一定要运用上行手法等一系列活动,去体会到作曲家的内心情感。

让学生在比较演唱中学习了新知识,在体验活动中感受了作曲手法。

通过一堂音乐课,学生们不仅受到音乐的熏陶,而且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在交流内心感触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准确地进行表达,应该如何组织自身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的情感表达并对学生不正确的表述进行及时纠错?在弹唱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学生演唱的形式还应多样化,可更多采用小组唱、男女生唱、个别唱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等。

这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加强反思,积极实践,力争每一节音乐课让孩子们学有所得,真正实现课堂教学高效。

课标分析新课标它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

新课程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课程繁、难、偏、旧的现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传统的音乐教育以教师不停地教,学生不停地唱为方法,早已为学生所厌烦,更不可能感兴趣。

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又被止进课堂,使课堂更加无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能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快乐的课堂,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呢?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学生是音乐课堂上的主体,而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知识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刑事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音乐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享受,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完全的带领学生体验美、欣赏美。

同样,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最大动力,在理解音乐美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一些音乐活动,让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仅体现在音乐课堂上,要让音乐长期持久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处。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新课标中,增加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致。

尊重学生的个体,注重个性发展,首先教师要去了解每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制定属于他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师生间才能建立平衡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设计思路在所有的科目中,学生们普遍都喜欢上音乐课。

因为音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如果总是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上课,学生就会对音乐渐渐的失去兴趣。

新课标中要求教师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在音乐实践中,可以将音乐知识、技能完全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将知识记得更牢。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音乐是广泛的,它代表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教师在上课中除了完成所教授的作品外,也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热爱祖热爱民族的意义。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相关主题